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其英译本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从典籍文化翻译的视角,重点考察美国译者 Francis Ross Carpenter 的《茶经》英译本中关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效果,并对译者英译过程中准确再现原语负载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得与失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相似文献   

2.
从提升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效果,到加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建设,及至为国家对外译介战略提供决策建议,均离不开对文学译介与传播活动的实证探究与理论思辨。新著《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研究——以英译现当代小说为中心》可谓应时之作。该书以社会翻译学、描写翻译学为理论框架,深入剖析鲁迅、莫言、余华小说英译的五种典型译介与传播模式,据此探究新时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参照模式与可行性策略。其特点可扼要概括为理论基础扎实,选题视角新颖,研究范式独特,兼顾文本内外,观点独创性强,颇具智库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小波在国内文学界有相当的影响力,在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却无人知晓。其作品英译《王二的爱欲枷锁》的顺利出版改变了这一现状。从译介角度来看,王小波作品英译的翻译主体、翻译选材、翻译策略、推广机制、翻译批评呈现出引人深思的特征,也为研究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儒家典籍的各语种翻译文本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汉学在海外日趋盛行。本文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根植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以及儒家典籍的英、俄译本中“泰山”文化形象的译介为研究切入点。选取儒家典籍《论语》的英、俄译本中的“泰山”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通过这一特定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状况总体探究泰山文化在海外的译介,对当前“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区域“文化互通”深入探讨,兼顾“泰山”文化负载词以及泰山文化当今在世界上扩大传播的途径,并将其纳入儒家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视阈。  相似文献   

5.
埃兹拉·庞德作为20世纪英美诗坛最重要的诗人,一直对中国古诗情有独钟。从其早年的《神州集》翻译到晚年《诗经》的出版,庞德一生都在持续研究并翻译中国古诗。本文从布迪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的视角,结合译本及相关副文本,深入探讨庞德《诗经》英译本的生成传播的场域、资本和惯习等各种因素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译本成功及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缘由,全面深度解读其各种社会因素,以期为当前中国诗歌外译及传播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华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墨子》作为中国文化典籍的代表作之一,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已有近100年的历史.运用描述翻译学的方法,选择《墨子》的英译为语料,通过对《墨子》英译进行历时和共时描述性研究,找出影响其英译的各种因素,以期总结《墨子》英译历史过程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也是中外学者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经典著作.《论语》的英语译介活动关系到当今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因此也就显得尤为意义深远.结合现代阐释学理论,文章对多个《论语》英译本进行了平行对比研究,揭示了翻译过程中充满创造性的一面,并针对《论语》的英译现状,对典籍翻译的规范性作出了探索性阐释.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对外翻译的开展迄今已九十余年,涉及众多国家及地区,出现了不同语言的各种译本。然而,这一片看似繁荣的景象背后却是中国古代文论海外传播的步履维艰。通过采用历时法系统梳理《文心雕龙》翻译现状并简要评论各译本的特点与得失,能够发现其在日韩的翻译成果相对丰硕,且一般由各自国内学者完成,而在西方的译介则存在更多的误读误译,且更多地由中国籍学者或华裔学者承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心雕龙》在不同地域的传播、接受及研究状态。  相似文献   

9.
借助海外图书馆及数据库资源,通过梳理丁玲作品政府机构译介和国际学者译介情况,以及各译本在Goodreads、Amazon、StoryGraph等网站上的读者综合评价情况,对英语世界丁玲作品的接受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丁玲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效果差强人意,存在不少进步空间。中国文学作品要真正走向世界,在翻译层面,应坚持“常译常新”。在传播层面,应注重“平靓正”,重视“粉丝翻译”的影响力,通过与其他传播形式跨界合作努力为自身“引流”;同时,还要重视译作的本土化。在接受层面,应思考如何实现接受效果从“Chinajoy”到“Globaljoy”,让中国文学作品凭借自身的魅力,赢得海外读者的衷心喜爱。  相似文献   

10.
莫言的作品在海外的流行离不开葛浩文的英译。葛浩文是莫言小说唯一的英译者,他的译本提升了莫言在海外的文学声望和文学地位。然而笔者在仔细阅读葛浩文的译本之后,发现确有一些翻译不恰当之处。现以《生死疲劳》葛氏译本为例,分析葛浩文在英译莫言小说时所出现的误译现象,探究其误译根源,也为翻译界敲响警钟,进而探讨中国文化的译介策略。  相似文献   

11.
粤剧扎根海外百余年,面对海外迥异的文化生态环境,在不同译介形式下进行适应性发展和传播。为了促进粤剧在海外的译介传播,译者可将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把以“生”而动、“生生不息”应用于粤剧译介全过程。粤剧剧目简介英译,能够帮助海外受众对粤剧剧目表演进行初认知,因此,译者可将“尚生-摄生-转生-化生”理念融入粤剧剧目简介英译的译前、译中和译后阶段,寻求粤剧剧目简介英译本在海外文化环境中取得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生态平衡,从而促进粤剧的海外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走出去"除本土自主译介和出版发行以外,也有域外国家的自主译介与出版。以英国2000-2009年期间自主译介出版的大陆作家中文小说译作进行量化和分析,结合此间7家英国主流媒体发表的相关书评,探讨与诠释此10年间中国小说在英国译介与传播的接受状况。期望研究结果对阐释英国接受中国文化的态度,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及其研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
《论语》英译是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然而文化专有项使理解和翻译《论语》的难度相应加大。讨论《论语》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并对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便使《论语》英译更好地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是通俗性娱乐性作品翻译传播成功的例子,是翻译(译者身份、翻译理念与翻译策略)与传播内容(故事情节)、传播环境及渠道(海外出版与宣传销售)、传播受众(读者定位)相互配合与协同运作的结果,而非原著翻译加出版发行两个独立的步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必须符合传播的基本规律,才能促成文化对外传播.翻译选材的内容适于传播,是传播的必要条件;翻译作为文化对外传播的手段和方法是前提条件,以文化传播为目的;有利的传播环境与渠道是文化走去的充要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与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交流史,近几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在意大利的翻译量和出版发行量不断增加,作品传播呈现出多元化、频繁化趋势。中国作家的写作风格,在对象国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文读者对其作品的选择;不同的译者对中国文学作品所呈现的社会现实有着不同的映照和体悟,译者的观察视角、个人好恶都会影响他对翻译作品的选择;意大利的出版社和出版机构出于各种原因也开始注重中国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和研究;意大利的公共传媒对中国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各种报道不断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意大利的传播。从作者、译者、出版社、传媒等四个维度入手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意大利的传播,可对扩大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英籍传教士、汉学家德庇时在华期间翻译中国典籍7部,其于1829年出版的《汉文诗解》是汉学家古诗翻译的早期作品。德庇时的译诗多是节选,试图更多更广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诗歌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他在译介中国诗歌时注重对汉英诗歌的形式韵律不同进行讨论。他对古诗中文学形象英译多以直译为主,并改写来自中国宗教文化部分的诗歌意象。选译诗歌类型多样,多为社会风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宗教伦理方面的名家和民间诗歌。德庇时的翻译中国诗歌的过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译文、翻译策略和诗歌意象处理方式等方面来看,他既有知识传播和商业贸易的目的,也有改写意识形态的用意。  相似文献   

17.
理雅各对《易经》的翻译及其研究问世以来便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在《易经》西传史上,理氏的《易经》英译及其对《易经》的研究是里程碑式的,对后来从事典籍研究和翻译的中外学者有着多方面的启示。理氏《易经》英译本主要包括理氏英译《易经》的学术准备、英译包括《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之动机、英译《易经》的底本及其相关参考书考辨、关于理氏《易经》英译的评析、理氏《易经》英译本的体例、译本特点,旨在探析其易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创办凸现了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时代要求。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产物。翻译馆注重军事书籍的译介出版,其军事书籍的翻译在甲午战争前后在翻译类别、原本选择、内容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军事书籍的译介出版对于推动晚清武器的制造与研究。增强海军与海防建设的能力,加快中国军事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促进国人自编军事书籍的兴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文学的译介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葛浩文所译《狼图腾》被英语世界广泛接受并迅速传播,为中国文学翻译模式及文学的外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通过研究分析《狼图腾》的成功译介,可以看出:选择既反映全球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点的作品进行译介,采取国内外合作出版的译介途径,实行国内学者与西方汉学家群体相结合的译者模式,创造性地选择翻译策略,是中国文学外译的有效译介模式。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在《书辜氏汤生英译< 中庸>后》一文中,对辜鸿铭翻译中的“求统一”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译文不够忠实精确.但从对外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辜鸿铭一贯主张的有机整体翻译观与其“求统一”之举,却有可取之处,也给当前的文化外宣翻译中译者该如何译有所为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