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当代西方美学三大主流之一的自然美学(包括后继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对如画的极力批判,揭示了后者对前者所构成的理论挑战。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对如画的认知是纯然的误判,如画既是一种自然审美经验、西方美学中介于优美和崇高之间的第三范畴,也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其美学内涵是从"自然美必然显得像艺术"的角度揭示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同一性。如画作为当代西方自然美学的一个理论挑战,揭示了自然美学的理论误区和思想盲点,对国内外自然美学在自然审美和艺术审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问题上的思考,以及自然美学的体系性建构乃至当代美学的重建都有重要的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2.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形态,长期被局限于儒家美学理论领域中,带着深厚的道德理性色彩,强调雅正之美。本文在生态美学视野下对“中和之美”重新解读,恢复其完整的美学内涵。“中和之美”包含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轫,其大道本源性的思维模式和对待自然的审美化态度,具有现代意义,在实现古典美学形态现代转换的过程中,成为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资源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自然和艺术的关系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核心问题是自然和艺术的辩证统一性。“自然模仿艺术”与“艺术模仿自然”这两个命题一同构成自然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的两极。有关“自然模仿艺术”这一命题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长期以来几乎是研究的空白地带。所谓“自然模仿艺术”,是自然在审美中必然显得像艺术,其美学内涵是从“自然美像艺术”的角度揭示自然和艺术的审美同一性。这一命题的理论根据是,自然欣赏必须以艺术的模式组织审美经验,自然美生成于艺术图式在自然中的投射,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和康德的先验图型论可以作为其哲学理据。深刻领会这一美学命题的内涵及其意义,为全面系统地把握自然和艺术的关系、艺术的本质乃至美的本质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论的“自然”说自先秦一脉相承,但每个时期对“自然”内涵的阐释不尽相同,钟嵘《诗品》比较倾向于老子的“无为自然美”,而皎然《诗式》更强调佛学的“妙造自然美”,其差别值得辨析。  相似文献   

5.
世人多从庄子美学 ,来研究其与禅宗美学的关系 ,忽视了老子的美学思想。其实老子美学中的许多思想也值得我们去挖掘。本文旨在将老子之“道”与禅宗之“禅”两种抽象的审美指向加以比较 ,谈谈老子与禅宗两种自然主义审美风格的特点和异同。自然 ,是中国美学的支点 ,也是美的感性所在。窥豹一斑 ,探究古代自然美之特质 ,也能显现出道家和佛家两种审美的意境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6.
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态美学是近年来国内美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讨论为重新认识自然美提供了理论助力,甚至长期困扰中西美学史的“自然美的难题”也会因此得到解决。但是,生态能否成为美学问题却是极易引人质疑的,因为生态美不能代替自然美,它缺乏自然美这一范畴在现象与本质之间进退自如的特点。目前国内讨论生态美学的意义不在于创建了一门新的学科,而在于可借此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在于为重构一种新自然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这种新自然美学的“新”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然美的范围得到拓展:生态、景观、环境共同构成了自然美研究的整体轮廓;(2)自然美的本质被重新界定:现代生态学的有机自然观为自然美提供了自我完成的审美本质;(3)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被重新确立:单向度的“人审自然”让位给人与自然对象的互动和互赏。  相似文献   

7.
就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关系而言,随着18世纪美学的主体性转向,自古希腊以来对"美"的客观本质的探讨让位于对主体"审美"的探讨,包括"如画"在内的"自然美"逐渐演变为"自然审美";到了20世纪,分析美学从对"自然美"的概念分析中,最后折中地使用了"审美品质"这一概念;而当代中国"人化的自然美"则从整个人类实践活动与自然历史的高度探究了美(包括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本质。就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关系而言,大体有三种基本形态:早期是自然审美统一于艺术审美,进而当代自然美学对二者做出区分,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同时也出现了将艺术审美统一于自然审美的尝试。就自然审美与生态审美的关系而言,后者呈现了生态学等知识在自然审美中的具体运用,以及从认知到审美的独特路径,因而摆脱了艺术审美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然审美的真正自主。就自然审美与自然保护论的关系而言,二者是互动共生的。早期的自然保护论强调"自然全美"思想以及人类破坏自然美的事实,当代自然保护论深入思考了审美价值作为自然保护基础的可行性与优势,并对自然审美提出去人类中心、欣赏自然"环境"、欣赏要严肃深入、审美要具有客观性、要有道德的参与等要求。  相似文献   

8.
“天人相分”的哲学命题和思想传统,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审美主体与自然美的关系上承认自然美的客观性,承认主体的美感是由自然事物的美所引起的,它还是中国绘画艺术中“造化与心源”、“形似与神似”这两对美学范畴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9.
宇宙自然本质力量的自由创化是自然美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反本质主义”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并非现在西方美学的主流。“解构审美化”的肯定荚学,对美学本质的新见解已引起普遍关注。主体实践本体论美学把自然美的根源和本质片面归结为自然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于无视客体实践本体论的首创性和先在性对人的存在、熏陶、提升的作用,实质上是一种倒果为因的主观唯心的抽象思辨:宇宙自然本质力量的自由创化是自然美的根源,宇宙自然本质力量的自由创化而形成的自由超越性创造本原是自然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天论”即“自然论”亦为“道论”。庄子认为“天”是“美”的本源 ,其“天论”是庄子美学思想的价值依托。基于此 ,庄子推崇素朴美、自然美、大美 ,以此作为对当时社会审美文化感性化、生理享乐化倾向的反拨与否定 ,对审美自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1.
"自然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的一个难题和基本问题。"人化自然"作为当前国内学术界阐释自然美的主导视角,在认识和伦理的层面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消解需要引入海德格尔的存在学说。在海氏学说的视野下,自然美是自然的一种本真现象,其本质是自然向艺术的自行生成,其在哲学实质则是自然向人文的自行生成。"自然向人文的自行生成"提供了一个探讨自然美的新维度,这个维度不但成功地解决了美学的自然美难题,启示出一种更高境界的人本主义实践哲学,而且为当代美学研究带来基础观念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学者出于自身的学理合法性论证和美学建构的需要提出“多感官融入”式的自然审美理论,并在其中刻意淡化视听两种感官感觉的地位。然而这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视听审美原本具有的重要作用。关于自然的视觉审美,“如画”理论虽有关注形式特征、强调主体的组织化等不足之处,却依旧呈现了自然美特定的本质性维度,因而可以作为自然视觉审美的代表性范例。自然的听觉审美并不要求做出能得到普遍认同的审美判断,其独特之处正在于审美的多元化特征,想象的、具象的、隐喻的、类比的、气氛的等都是有价值的听觉审美方式。本文拟探讨建构一种无器官身体的“通感”审美,将自然的视觉审美与听觉审美统一起来,从而在本体论层面为当代自然美学的重建提供一种异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自然审美经验和理论。  相似文献   

13.
虚拟古迹漫游动画场景设计同属艺术范畴,具有审美特性,在设计制作中需要有美学知识做支撑。美学学科产生已久,以儒道两家思想作为中国审美文化源泉的中国传统美学,在不同时代有其不同的特征,其“整体意识、生态意识、尚清意识、创新意识、多元论”的美学特征,一直影响着中国艺术创作。虚拟古迹漫游动画的场景设计一定要遵循古迹所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4.
当代学术语境中的自然美问题(笔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美学界关于自然的美学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其代表性成果就是生态美学、景观美学、环境美学的勃兴。但在这种种对自然的审美考察中 ,出现了一个相当令人困惑的现象 ,即自然美这一经典概念反被大多数研究者遗忘。有人甚至认为 ,生态美的出现已预示了自然美的死亡。为此 ,我们约请了几位长期关注自然美研究的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发表的这组笔谈 ,试图解决如下问题 :自然美在当代美学中是否仍具有理论生命力 ,它进入当代学术话语时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它和生态、景观、环境之美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它怎样重构自己的哲学基础 ,生态学的发展将会昭示一种什么样的自然审美观 ,等等。这反映出国内学术界在寻求经典美学范畴与现代美学形态合理对接的自觉以及为重构一种新的自然美理论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明代美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晚期形态,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产生了以“自我表现”为核心的“唯情论”美学思潮.在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运动中,道家以“自然”超越“自我”,儒家以“礼法”禁锢“自我”,而佛禅则将“自我”化入“色空”的虚无.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探讨并揭示明代美学的历史语境和作为美学生产主体的明代文人如何从传统“入仁”的士夫转变为“不仁”的“自我”,并在此前提下,梳理明代美学以自我为中心的主题确立.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美学教材相对集中地关注到艺术美学,把艺术看作是探讨美学各种问题的核心领域甚至唯一领域,自然美学则比较少。自然美学的推进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这种状况,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学教材中自然美学的地位。这两种美学形态存在着重大的区别,我们应该将自然美学融入审美知觉论、审美体验论、审美形态论和审美教育论等美学基础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构建相对合理的美学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学发展史中的元命题和关切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的观念范畴, “自然美” 因其自身无法消 除的 “价值” 倾向从来不曾、 也不可能 “科学” 地言说。 “自然美” 成为问题既因 “自然” 概念的歧义性, 又缘于不断更新变化的美学与生活等 “现实” 因素。 “自然美何以可能” 是从存在方式上探讨自然美的核心 议题, 它的另一面相即自然的 “审美模式”, 在学界已有且通行的 “如画模式” “比德模式” “天成模式” 和 “宇宙模式” 等基础上, 还可以 “文化记忆” “共情体验” “人的力量” “介入选择” 等模式作为补充与 丰富, 其所体现的核心是人在自然美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变化形态和 “言说” 方式。 探讨自然美 “问题” 具有强烈的现实诉求和理论启示, 主要体现在: 其一, 能够有效拓展、 更新、 反思美学学科以及现实 “自 然” 对象及概念的流动感知内涵; 其二, 以 “平等” 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有力冲击、 平衡着以 “自由” 为 最高原则的美学及审美活动本质的论调; 其三, 有效消解美学史中长期并存的 “自然美” 与 “艺术美” 孰 高孰低的选择性悖论和等级制观念; 其四, 以回到 “物” 自身的方式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再 辨识、 再体认, 最终有力维护人之理性与感性等统一的完整性, 表征对人之现存经验的高度关切和人之超越 超验的形而上构建。  相似文献   

18.
在美学史中,自然美和艺术美一直被视作美的两大基本类型。传统上,艺术美被看作是美的最高形态,所有的美学问题大多围绕着艺术问题而展开,如此一来,在历史上,自然美要么被忽视,要么被放在次一级的地位上加以讨论。事实上,这种高下之分本身是粗率的,这种粗率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暴露得愈加明显。随着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自然美也已经逐渐从以前的“低级”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美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基于这样一种学术观念的转型,对自然美的重新认识是自然而然的学术需要。考察自然美的历史嬗变过程和现代意义,便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生态美学的两点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生态美学重要的哲学———美学原则的“生态中心主义”,潜藏着颠覆“人本位主义”的危险;而作为对自然进行所谓“生态学的重新审视”而提出的“自然的复魅”,也存在着容易导致另一个极端的不良趋势,并且缺乏可操作性。本文拟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和批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繁荣时期,表现了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独立创造。文章指出,以“仁”为本,以“礼”为用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的理论前提。文章既评述了孔子乐为礼用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兴观群怨”与“思无邪”的艺术审美标准,又剖析了孔子的美善关系论和美感思想,并指出孔子开了人类欣赏自然美“比德”的先河。文章认为,孟子发展了孔子儒家美学思想。孟子提出的“与民同乐”的美学思想和关于美感普遍性的思想,以及“充实之谓美”和“浩然之气”的美学命题,都是对儒家美学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