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随着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凸显,国内外不少批评者把责任全都推给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认定社会主义就是反自然的。更有甚者,以为马克思恩格斯秉承的就是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而断定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反生态性",从而掀起了生态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过时论"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把原本属于资本主义的生产主义、消费主义的经济决定论、科技决定论强加于马克思主义,从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彻底革命性。因而,考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向度,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彰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当代生态伦理学的首要意义,澄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批判对于资本主义批判的根本性,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在生态文明研究方面值得重视的两种社会思潮。有机马克思主义倡导马克思与诺斯·怀特海的“联姻”,通过批判“现代性”来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主张以诺斯·怀特海哲学为基础并建立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出发,在批判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对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自然观也提出了否定,它主张建立一种新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二者在理论基础、哲学立场、思维方式上存在根本不同,对这两种自然观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还可以明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阐明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其核心是人在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时,如何达到一种和谐、均衡的状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生产实践活动导致了其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急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引导科学的生产实践活动。要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继承和发扬,从构建社会文化、尊重生态多样、坚持科学发展以及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引导人类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相似文献   

4.
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近出场路径,是在现代性危机特别是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现实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联姻与融合。马克思和怀特海在自然观层面共同强调的过程性思想、主体性维度和正义性旨趣,构成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础。有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和怀特海的自然观共同特性的寻求,不能遮蔽其背后哲学立场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差别。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可以理解为物质的、实践的、社会历史的、生态价值的自然观。这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解,实际上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制于社会形态,因而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克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对立,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克服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避免生态危机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前提。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完善是当前我国出现生态危机的根源。因此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建设,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整体性优势,从根本上遏制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7.
活跃在当代美国的福斯特生态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都对生态危机给予特别的关注.福斯特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反生态的本性,并提出了通过生态一社会革命实现由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新世界,从根本上引领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以怀特海的有机思想为基础,深刻反思和批判现代性,认为正是现代性使人类陷入生态危机等困境,所以必须建立生态世界观,引领人类走上生态文明之路.显然,两者的生态危机理论既一致又有分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都具有批判性、问题学等特征 ,在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某种惊人的相似 ,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果说后现代主义的致思取向是从平面到平面、从语言到语言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从社会的表现走向历史的深处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是中国积极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发展目标,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颖状态,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于积极向上的公民意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现实情况,针对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形成的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它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以及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想。遵循其生态整体观的独特理论旨趣,它批判了资本主义对生态环境的残酷迫害,赞扬了中国道家思想中包含的生态文明理念与中国领导人的积极生态文明实践,从而指出了当今中国才是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直接将生态危机及自然观问题作为其研究的主题,形成了较系统的生态危机理论与社会自然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生态危机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重新评价传统自然观,批判资本主义盘剥自然的反生态性自然观,重新阐发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学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与完善注入了新的元素,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林业在加强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无不彰显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包含着深刻的生态自然观思想.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前形势、基本涵义,进而推论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启示.本文亮点之处在于挖掘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分析当今人类与林业自然的相处之道.  相似文献   

14.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利用的关系。科学的自然观 ,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是认识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唯一正确的思维形式。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是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内在要求。如果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运动规律 ,任意损害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其后果必然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现代文明社会不仅应该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高度发达的社会 ,而且也应该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詹姆森是在美国和中国都很有影响的理论家,他试图寻找一条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道路,并对"现代———后现代"问题提供他自己的独特理解。虽然詹姆森的理论位置处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但是,他的理论实质不是通过后现代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某种现代性,而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对后现代主义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戴维·佩珀在对自然的理解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对深生态学、无政府主义错误的自然观点进行了分析与批判,提出了一种既不同于后现代绿色思潮的生态中心主义,也不同于新人类中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佩珀的生态自然观实现了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转变。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和卢梭个人浓厚的大自然情结,铸就了卢梭独树一帜的生态自然观。自然是卢梭最高的准则和毕生追求的境界,面对人类盲目推崇科学技术、高扬理性所带来的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卢梭喊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他认为,签订社会契约和自然教育是回归自然的途径。卢梭的生态自然思想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之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曾明确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努力专研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健康、文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生态观,从而使自身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本质,人与人的关系主导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不但需要一种全新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必须从制度设计上安排好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这对于进一步厘清各种环境伦理观点,探索重构环境伦理的出路,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正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在现代化进程中正面临生态环境问题的考验,怎样应对、何去何从,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树立“天人和谐”的现代生态自然观,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确保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安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前提,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