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概念呈现泛化的趋势,以“食品安全”涵盖“食品质量”不利于构建科学、高效的国内和国际食品安全法律规制体系。为扭转这一泛化趋势,我们需平衡食品安全中的科学和价值观因素,以风险为切入点,以科学为基础界定食品安全。同时,我们需谨慎对待与食品安全法律概念泛化密切相关的两个争议性问题:生产过程与生产方法(PPM)和动物福利,主张只有对最终食品的安全性能够产生可识别性影响的PPM和动物福利贸易措施才应纳入食品安全国际法律规制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的食品监管渎职罪是“风险刑法”理念的产物.“风险刑法”的理念不宜提倡,它具有侵蚀刑法诸多基本原则的巨大危险.设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既不能弥补刑法漏洞,也无力阻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食品监管渎职罪在主体适用范围、主观心态和因果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立法缺陷,使其在司法实践中难以适用.  相似文献   

3.
杭州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杭州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总体上偏离了实际风险水平,消费者忽视各类食品的安全风险,夸大各类食品危害因素的风险程度。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还表现出了显著的矛盾性,在蔬菜农药残留问题上,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价出现了正相关的情况。影响杭州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主要因素是“失去控制”,次要因素为“严重后果”和“政府失职”,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红兵 《社区》2009,(6):4-4
1月6日,广东省珠江市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副市长邓群芳表示:“今年,我们将建立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和评估机制,以便及时发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5.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势突显着食品安全风险文化二重性相互制约又相互转化的过程.风险文化视域下,食品安全的治理不仅需要以制度性规范为中介的风险文化发挥作用,而且需要借助以内在价值认同为中介的规避型风险文化进行反思和自省.针对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主体模糊、责任评估界定较难、责任难落实的问题构建食品安全风险伦理责任:由事后追责向前瞻性治理转向的价值导向、以食品安全风险文化的价值敏感设计来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的伦理评估、形成多主体参与食品安全风险伦理责任共担的自觉意识以及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防范的道德自省文化,最终借助实质性的价值主义来内省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行为以实现食品安全风险的根源性防范.  相似文献   

6.
网络食品交易与“数字利维坦”共存于虚拟网络社会中。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不断扩大的大数据海洋,为网络食品交易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暗藏着侵犯公民权利和反噬政府监管的风险,即网络食品交易的“数字利维坦”风险。在网络食品交易领域,数字信息技术在作为经济行为的控制工具时忽略了价值理性,存在以下问题:公民个人隐私受到侵犯,呈现个体镜像化;食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出现柠檬市场化;交易市场垄断当道,平台荒漠化;数字信息技术分配不均,公民与经营者因张力扩大而出现维权受阻;政府监管受数据驱动,个体化政府受到威胁。因此,政府应该完善数据治理的保障体系、明确经营者准入机制、限制网络巨头垄断、构建合作权益保护机制、革新监管治理体系,才能合理规避和治理“数字利维坦”风险,构建一个安全稳固的网络食品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下降,人人“谈食色变”,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确有必要反思我国当下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为维护食品安全构筑严密的刑事法网.我国现行刑法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规制存在刑事法网不严密,刑法定位不准确,刑法介入点滞后,罚金刑设置不科学等问题,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食品犯罪.我国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转变立法理念,严密刑事法网,增设“持有不安全食品罪”、“拒不召回不安全食品罪”,将罚金刑由“无限额”改为“倍数罚金制”,同时注意与相关部门法的衔接,构建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以有效遏制食品犯罪,维护国民的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8.
对于《食品安全法》的修改,立法理念和角色定位是必须首先予以明确的问题。通过对法律理念的重塑和对监管体制完善问题的分析发现,《食品安全法》的修改应注重其法律条文的表述及其制度回应,并遵循“禁止不安全食品生产、经营和消费”的基本原则。对于《食品安全法》的角色定位,中国可在借鉴欧美资源的基础上将其界定为“食品安全基本法”,在条文修改中注意基本法所具有的逻辑自洽、制度自足、规范体系和谐一致等方面的特性;同时注意它作为一般法所具有的严密性、公正性和统领性。  相似文献   

9.
金融工程的产生源于对风险的规避 ,布雷顿“木头”体系的崩溃 ,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幅度巨大 ,为规避金融市场的风险 ,以金融工具为核心的金融工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 ,我国的金融市场面临巨大挑战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 ,充分运用好各种金融工具 ,为我国市场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0.
关键还是要求真务实,让暴露管道通畅对很多大型企业的风险管理者(包括舆情风险)来说,讲究的是“预见”风险,以体现风险前置管理的价值。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各类风险管理的梳理、演练等“预见”,并不能直接有效管理风险,因为只有让领导“遇见”了风险,风险才会开始被真正重视、着手解决。只要我们稍加务实地关注组织运作,就会知道问题就出在“体系”上。  相似文献   

11.
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与风险规避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风险认知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下的传播行为对风险规避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消费者普遍存在一种对食品安全风险担忧的情绪,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下的传播行为较为活跃,且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下的传播行为比风险认知本身更能预测消费者的风险规避行为。  相似文献   

12.
作为广大居民日常生活居住、生产发展的重要载体,农村社区是各种风险的频发地和聚集地。在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实践探索过程中,居民生存发展、社会稳定、经济运行、权力运行、财务运行、突发性公共事件等都给广大社会居民带来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制约着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同时也影响基层社会和谐与基层政权稳定,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总体上来看,传统经济发展统辖社会治理的理念、“应付”治理思维逻辑与事权下放和财权收紧的制度设计、市场优化配置资源与特殊性社会生产要素的运行制度、强化治理理念与外强中干的基层政权运转制度是农村社区多重风险并存的重要原因,深层次原因体现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长期存在偏差的“理念—制度”治理逻辑。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如何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础,保持基层社会稳定与有效治理,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乡村善治目标,需要转变治理理念,重构现代新型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从而有效规避农村社区风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中华魂》2013,(10):58-58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果说,今天有什么能牵动13亿国人的神经,食品安全一定名列前茅。而打造食品安全体系,法治无疑是最有力的武器。近日,公检法再出重拳,公安部公布了十起打击肉制品犯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党的建设加速联结并深度融合,既推动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也为党的建设带来不确定性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在党建领域的广泛应用,很容易出现“技术利维坦”,使党的建设面临技术工具化、思维理念异化、被技术奴役等现实风险。这些风险侵蚀着党的肌体,削弱了党的建设工作成效。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党的建设风险,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党建工作体系、党内伦理体系和党内风险防范制度,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和党内法治监督机制来提升风险的应对能力,释放技术与党建的内在动能,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已进入德国学者贝克所言的"风险社会",其标志之一就是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威胁。食品安全风险源于市场"脱嵌"于自然和社会,并伴随食品企业、农户和消费者这三类群体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行为而加剧,消费者群体中差别化消费的个体自保,以及追求价廉物美的消费心理,诱使农户和食品企业进一步采取"有组织的不负责任"行为,导致"飞去来器"效应爆发。在"一家两制"概念基础上,本文首先提出消费者差别化食品消费的几种表现形式,之后分析食品安全威胁下消费者责任意识的缺失,并通过北京和甘肃两地城市消费者的调查,对消费者"一家两制"的消费特征及责任缺失进行论证。文章建议,通过"农消对接"、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责任的引入,可以培养起"负责任的消费者",帮助走出食品安全领域的"风险社会",走向新型的社会共保。  相似文献   

16.
妙妙  小皮 《社区》2009,(15):25-26
每年年初,新闻媒体就会评出上年度十大消费侵权案例,大到房屋、医疗案件,小的包括奶粉、食品等。这些都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如何回避这些消费风险,做好全家的“维权人”,让家人躲在你温柔的翅膀下,而不被那些惟利小人所害?看看这几位维权人士的高招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将通过2009至2010年两年的努力,在全国建立起覆盖各省、市、县并逐步延伸到农村地区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的收集、报送和管理,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8.
"风险社会"理论已经成为理解和解释当今世界的一个关键概念。在风险社会中,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的社会情景致使社会信任结构体系断裂,产生了社会信任的非社会化、私人化和非理性化等危机。这种由社会风险造成的社会信任危机,可以通过强化信任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宣扬共同价值观重建社会信任文化,同时加强信任制度建设和构建"第三方"信任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信任危机,促进人们形成普遍信任的心态,提高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从去年春天开始,关于中国产品和食品安全的报道愈演愈烈,成了国际媒体的舆论焦点。一场针对"中国食品"乃至"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去年初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危机从宠物饲料开始,迅速扩大至海产品、牙膏、药品、玩具、轮胎等等,先是被点名、被怀疑,进而面临下架撤货,最后出口被迫停止……受一些西方媒体乃至政府大张旗鼓的动作影响,中国产品的信任危机快速  相似文献   

20.
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是以规范监管职责为内容,以惩治食品违法行为为手段,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目标为目的的。然而我国近些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故映射出我国现阶段规制食品行业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性,表现在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食品召回制度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不仅要研究造成这些问题的背后成因,同时根据这些成因找出各自解决的办法,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这对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及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