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也可视为武侠小说的范畴,但不是一部纯粹的武侠小说。它对唐人传奇,甚至是史汉、先秦的侠的传统有所承继,本身亦有发展。首先,《水浒传》究竟是"讲史演义",还是"英雄传奇",抑或侠义(武侠)小说,值得观察。前者以历史的演绎为主体,中者以英雄的塑造为核心,后者则以虚构的江湖世界为场景。其次,《水浒传》人物,究竟是英雄好汉,或是侠客,还是盗贼?也颇值得探究。其三,《水浒传》又名《江湖豪客传》,"水泊梁山"究竟是绿林,还是江湖,抑或武林?其间有何异变,亦引人发想。其四,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虽属"虚构"的世界,仍可见一些固定场景,如酒店、客栈、庄院、寺庙、古墓、深山老林等。这些场景,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烘托小说环境,有很重要的作用。而《水浒传》中存有哪些场域?也值得观察。其五,《水浒传》在武功描写方面,有明显传承和突破。既写实,又奇幻。仔细看来,更注重写实型武术技击和武打场面的描写,同时也确立了自唐以来的"以武行侠"模式。  相似文献   

2.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形象是不断变化的.通过这些变化的侠客形象折射出金庸不同时期各不相同的人生哲学:金庸小说,不仅是一流的武侠小说,也是一流的爱情小说.金庸写爱情之深、之广、之奇,均可与世间任何言情大师一决高下.对侠客形象匠心独运的书写,对爱情多层次立体感的呈现,使金庸武侠小说赢得了众多读者的亲睐,并在文学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它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尤其令人称道。《水浒传》给读者塑造了许许多多生动形象的典型人物,宋江、林冲、武松个个呼之欲出,这组人物群像是理想化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本文通过分析这几个人物来探讨《水浒传》人物描写的艺术性,以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水浒传》艺术上的成功,更深入地学习《水浒传》。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史书写作以及明代的野史观对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评点中除了不自觉地将《水浒传》作为史书来看待,还引入史学笔法,由此产生的对《水浒传》以及宋江诸人形象的新价值取向,无疑使中国传统小说人物批评有了新的发展;同时其在评点修改《水浒传》时是在多数虚构的情况下,试图用史笔来对虚构小说进行修改,但又不过分囿于史书的框架,这无疑是中国小说创作与评点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金瓶梅》就是受其影响而创作出的。《金瓶梅》中,改写了很多《水浒传〉既有的人物和情节,从而显示出全新的形象,映现出作者对生活独特的理解,从中可以管窥两部小说各自反映的不同的时代精神。从《水浒传》到《金瓶梅》同一个武松形象,有着十分显著的不同。这些不同看似是作者对人物与情节处理的差别,实则反映了时代精神的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唐代之前文史作品中的侠客只有侠义行为,而没有表现出高强武功,因而他们行侠仗义时常常不能自保.而唐代小说中的侠客却有着极为高强的武功,他们既能游刃有余地行侠仗义,又能够全身而退.由此,侠客演变成了武侠,对后世武侠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小说中侠客拥有高强的武功,除了小说家有意识地虚构外,还与唐代社会尚武的风气及武术与宗教的广泛传播有关.  相似文献   

7.
从侠客内涵的演变入手,具体分析了游侠、私剑和侠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清代小说中常见的侠客归顺清官或君主这种叙事模式的演变轨迹,认为清代侠义小说中侠客归顺清官或君主模式始于《水浒传》或者唐传奇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东汉。  相似文献   

8.
“千古文人侠客梦”。因此,武侠小说捕获了不少读者的心。武侠小说古代即有,从唐宋传奇(作者按:自晚唐《传奇》一书始,方将唐人小说称为“传奇”,宋以后将唐人所作小说一概称作“传奇”)到明清时的公案侠义小说等等,都可视作武侠小说的发展过程。然而这一类的  相似文献   

9.
酒是《水浒传》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元素,水浒故事中众英雄大都与酒结缘,其中武松便是尽人皆知的一位爱酒好汉.武松爱酒达到了痴的程度,无酒就无故事,前半部"武十回"故事内容就是因写武松痴于酒而愈发精彩,酒使得武松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饱满丰富,酒痴武松神勇、仗义、机智诙谐的形象得以确立.同时酒也使英雄武松的性格缺陷:嗜酒惹祸的流氓习气、义的盲目性、杀戮之滥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0.
在《水浒传》中的侠客义士身上,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一种反叛与撼动。清代的公案侠义小说中,则是出现了反《水浒》的侠义精神的倾向。本应是游离在统治阶级之外的侠客们被纳入了统治阶层之内,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小说中的侠客义士们忠君色彩大为浓厚,而为民、爱民思想相对淡化。侠客的"义"重于生死的观念被"忠"高于一切的思想所代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是清政府针对时局采取的政策与手段对小说的影响,也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某些愿望;另一方面也是侠义公案小说这一文学样式本身所带来的。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是类似武侠小说的古典小说名著,又是金庸的最爱,因此他初次创作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时,就在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对《水浒传》借鉴,并以此推陈出新,成就了这部现代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移植《水浒传》里集中写武松的那一段故事,然后把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敷衍铺张开来。但是,由于该书不再是以武松为主角,也无意表现其英雄本色,所以,在情节安排上,大量压缩、删减原书中武松的英雄事迹,有意淡化他在读者心目中的高大光辉形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就有了看似细微实为重大的改变,即明显地对武松加以"矮化"。  相似文献   

13.
武松是“神人”“完人”吗?王振彦《水浒传》中武松形象的塑造是从第二十二回柴进庄上开始的。这以后,经过了景阳岗打虎、长街遇兄、灵前杀嫂、狮子楼斗杀西门庆、十字坡结义张青、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这一连串故事,使武松形象的塑造逐步臻于丰满。读者...  相似文献   

14.
以往《水浒传》的主题,虽各有一定道理,但都有不尽人意处。《水浒传》实质上是作者作为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挽颓救弊、救世情怀的寓意式表达。这在小说的神话构思、谋篇布局、形象塑造三个方面都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5.
江湖是金庸武侠小说中一个充满道德伦理意味的虚构空间,它的泛道德化特质着重体现为侠客的行为方式、价值标准和人生理想都受制于具有浓厚传统宗法色彩的江湖秩序。金庸构筑的江湖秩序一方面给不受世俗王法约束的侠客提出了必要的规范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寄寓了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吸纳、审视和反省。  相似文献   

16.
江湖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的一个充满道德伦理意味的虚构空间,它的泛道德化的特质着重体现为侠客的行为方式、价值标准和人生理想都受制于具有浓厚传统宗法色彩的江湖秩序。金庸构筑的江湖秩序一方面为不受世俗王法约束的侠客提出了必要的规范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寄寓了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吸纳、审视和反省。  相似文献   

17.
从侠客内涵的演变入手,具体分析了游侠、私剑和侠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清代小说中常见的侠客归顺清官或君主这种叙事模式的演变轨迹,认为清代侠义小说中侠客归顺清官或君主模式始于<水浒传>或者唐传奇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东汉.  相似文献   

18.
镖局的变迁     
王茂 《新天地》2017,(1):56-57
一说起江湖,就会有人提到镖局.在各种武侠小说和文艺创作中,镖局历来和门派一样构成了武侠江湖的基本势力.即便是在传统的清代公案小说《施公案》《彭公案》等中也出现过镖局.在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说《断魂枪》中,主人公沙子龙也曾经是镖局里响当当的侠客,以六十四路断魂枪名震江湖.  相似文献   

19.
公案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描写作案、断案的小说,是中国通俗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尽管公案小说后来被侦探小说取代,但它仍然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水浒传》在题材方面存在大量的公案故事,客观上,《水浒传》在艺术创作上对前代公案小说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从公案小说艺术发展规律的角度,探索《水浒传》对公案小说的继承与发展,这对公案小说发展规律的研究及《水浒传》对后代小说影响方面的研究都会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后水浒传》是《水浒传》的续书之一,是在《水浒传》之后产生的又一部歌颂草莽豪杰的英雄故事作品。小说写宋江等人死后转世托生为杨幺等人,发动了洞庭湖农民起义,继承和发展了水浒的事业。他们提出了"均贫畗"平等"等思想,反对招安、外族入侵。小说塑造了杨幺的杰出形象,以续书形式反映了明末清初的市民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