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船山在《诗绎》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宋文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这段话说明,他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十分推崇,认为它不仅是评价诗歌雅俗、得失的标准,而且读诗也必须以它为指归。清代的诗论家,论诗各有自己的癖好,如王士禛喜言“神韵”,沈德潜喜言“格调”,翁方纲喜言“肌理”,船山则喜言“兴、观、群、怨”。船山诗论中论及“兴、观、群、怨”之处,比比皆是,无论是评诗、论诗,他都喜把“兴、观、群、怨”作为标准、纲领拈出,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深入探讨船山对“兴、观、群、怨”的解释,将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他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2.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社会作用的经典概括,本文专就其中的“群”、“怨”意识进行评说,指出其在调整阶级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孔丘把文艺的主要社会作用,概括为“兴”、“观”、“群”、“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历来的反动  相似文献   

4.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诗歌约占课文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诗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诗歌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历来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从孔子到鲁迅,从亚里斯多德到高尔基,都十分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亚里斯多德说:“诗是一切文章中最富于哲学意味的。……是凭借热情深入人心。”从以上的引述中,我们可以了解诗歌多方面(认识、教育、审美)的社会作用。人们通过阅读优秀的诗歌,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探讨“中国诗歌理论起源”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研究一下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产生、发展与影响,以及历代文人学者对它的评论。中国古代对诗的评论,就是从对《诗经》的评论开始的。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人们乘着对《诗经》的评论之舟,才逐渐地发现了关于诗歌理论的岛屿,产生了对诗歌在理论上的认识。 我认为中国诗歌理论起源的第一个美学命题,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孔子提出的这个新鲜的美学命题,是我国最早对诗的评论,也是最早对诗歌理论的完整而系统的阐发。“兴”不单指出诗可以使人振  相似文献   

6.
“诗言志”。朱自清说它是中国诗歌理论“开山的纲领”。由于孔子又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以及“温柔敦厚,诗教也”的话,后人就把儒家这些注重诗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功用的诗歌理论称为“言志派”;而把“情”视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因而在诗论中常常出现‘言志’和‘缘情’的对立”。(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尚书·尧典》篇“说明”。)  相似文献   

7.
孔子在和他的学生谈话时,涉及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这个命题,因其文字简括,旨意遥深,所以从古而今见解纷纭。不少学者从字面上来解释“兴观群怨”,朱熹说,“兴即感发意志”,“观为考见得失”。汉人孔安国认为,“怨”即所谓“怨剌上  相似文献   

8.
审美(包含与之相对的审丑)一开始就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巨大的价值。在中西很早的文化史上,就有许多关于美的功能和价值的言论。孔子提出“美教化”,认为美的诗歌可以“兴”、“观”、“群’、“怨”,柏拉图也认为美的环境有利于人们学习真理的知识,而亚理士多德更认为悲剧的审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世界。这说明人类很早就已经开始重视审美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艺目的的回答,是探讨文艺思想的关键。那么,孔子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传统的看法认为“尚文成为手段,尚用才是目的”,认为“从实用的观点出发去看文学的价值”是孔子文学思想的核心。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失之于偏激的。《论语》涉及到文论方面的章句有两类:一为引诗,二为论诗、论乐、论舞。其中,关于文艺目的性的回答是十分明确的。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先是“兴、观、群、怨”,后是“事父事君”,这说明文艺是以自己的特殊功用去为社会服务的。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学中的“诗言志”与“诗缘情”是评论诗歌及其创作的基本理论。秦汉以前,在诗歌创作及其评论中大都是沿用“诗言志”的理论,强调文学为政教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就是其中有代表性并对后世有影响的理论。孔子的“温柔敦厚”诗教说,孟子的“知人论世”说,荀子认为诗是阐明“圣道之归”的看法等,都是把诗歌当成经学的附庸。汉代诗论的代表作《毛诗序》在继承儒家诗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是语言艺术的珍品,具有感人心志、移人性情的作用。诗歌的美育是以诗歌为审美对象开展审美教育,以审美为主要手段来感受诗歌,这其实就是孔子的"诗教"。本文从孔子"兴、观、群、怨"四大功能探讨了诗歌的美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美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孔子关于《诗》的“兴”、“观”、“群”、“怨”的思想和“文质彬彬”、“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五美”“里仁为美”、“为仁由己”思想对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深入理解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要求以及注重素质教育在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素质教育的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可以怨”是孔子提出的诗歌功能论命题,此命题反映了《诗三百》的内容特征,包含着诗人借诗抒怨、怨刺现实政治等重要的理论内涵,体现了受怨者以诗抒怨的合理性,因而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诗可以怨”对儒家诗学的政教功用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其后历代都有大量怨诗,此命题的重要意义为后世诗歌的创作实践所验证。  相似文献   

14.
《论语·阳货》中有一段著名的文字:“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古往今来,人们很推重这段论述,但是,对此却缺乏全景观的分析和评价。最受大家赏识的是“兴、观、群、怨”说,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儒家对艺术作用的看法。“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以下简称“迩、远”说)也未受研究者冷落,因为它鲜明地表达了孔子文艺观的政治伦理目的,或褒扬之,或贬责之,前贤后学们谈论颇多。唯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以下简称“多识”说)显得过于寂寞。这里,对此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15.
孕育了但丁、彼特拉克和薄迦丘的意大利,对欧洲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颇具影响。我国对意大利文学的研究起步很早,却仍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方法单一、视野狭窄、人才匮乏。简单介绍了其研究现状和研究者常常遇到的困难,并就走出困境提出了建议,从孔子关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在研究方法上"突围",以拓展中国意大利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战场。  相似文献   

16.
从"乐之"到"兴、观、群、怨",再到"君子博学于文",孔子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中的创作动机、创作原则、设计作用、设计师素质等,均有重要的启示。孔子美学思想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应认真对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山歌是否可以识别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教育的手关键在于确认其是否拥有明确的教育自觉意识.援用<论语>中孔子评价<诗经>时使用的"兴、观、群、怨"与"多识"的标准,对重庆酉阳土家山歌六大类中存在的教育自觉进行了认定,从而明确了作为社会教育重要手段的土家山歌的身份.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以中国传统文学形式表达对焦裕禄同志的追思怀念并对其高风亮节进行评价.诗词同源,本文以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说明这首词所具有的赋诗言志的意义,兴观群怨则适用于本词的注疏.以“兴”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以“观”阐释焦裕禄言行的价值;以“群”解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怨”批判败坏原则的行径.兴观群怨的结合,有利于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怀与观念.  相似文献   

19.
无论古今中外,对于诗歌的教学都是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英国思想家费兰西斯·培根也曾说道:诗歌使人巧慧。诗是用以抒情达志的文体。诚如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尚书·尧典》)诗余为词,词余为曲。就广义而论,诗也包括词曲。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我们伟大的祖先及其杰出的诗人们,在这神  相似文献   

20.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了“诗可以怨”的观点,对此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试从《论语》原文中透视孔子对“怨”的真实态度。孔子主张只要“怨”是合理的,有助于社会群体利益的,就应该明确地表达出来。从范围上看,孔子的“怨”是广泛的,包括对违反仁道、不合礼者、遭到挫折与打击时以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程度上看,孔子的“怨”是很深的“怨”,甚至是“恶”。有了怨情,就必须表现出来,故而孔子认为把怨情隐藏起来是可耻的行为,“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孔子肯定了诗可以表现怨情的同时,也就赋予了艺术情感表现上的真实性,“诗可以怨”对后代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