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当承认,人类文明正面临着生态恶化、经济危机、社会问题、人自身的困惑等诸多问题。导致当下人类发展困境与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走出困境与危机也必然需要多种途径。过度追逐物欲,无疑是导致人类文明这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人类要转向的新文明,应该是由"物本位"向"人本位"的转换,其具体内容是由满足"物质需求"到满足"精神需求"的转变,其实质是人类文明由"物质时代"向"精神时代"转换。这就决定了生产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的文化生产力,必然在这次文明转换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中把握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渐进式实践创造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内涵。文明是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和积极成果,呈跃进式前进趋势。文化推动文明进步,文明促进文化发展。正确处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有利于人类文明从自为期向自由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古代东西方两大文明一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的融合,导致了至今以其独特方式影响人类文明的基督教神学文化的产生。本文以古代西方文化向中世纪过渡为背景从历史文化与哲学方面尝试探讨两希文明融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物质主义的终结物质至上、物质崇拜、物质迷信、物质享乐等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念,本质上说,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和主导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在开启近代文明、推动人类文化世俗化过程、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等方面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因而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存在的合理性”(马克思语);但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来看,它又具有“历史的暂时性”(马克思语)。正像工业经济曾经取代农业经济而又要被知识经济所取代一样,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念,也会像它当初取代农业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身份崇拜、权力崇拜一样,势必被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崇拜所取代,势必因其存在根据的丧失而归于终结。  相似文献   

5.
当今,人类历史发展进入世纪之交,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变革时期。一是人类文明形式正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二是世界经济形态正在从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三是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非持续发展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变。在这三重转变的历史条件下,现代经济社会再生产模式及其构成的人口、物质、精神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的方式必将发生根本变化,本文拟就这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一、四种生产理论是生态经济学一条基本原理长期以来,在我国和前苏联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中,按…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向环境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国要尽快化解生态风险,在顺利完成工业文明发展的同时昂首迈步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必须实现生态价值观、工业文明中的经济增长观、物质主义消费观和生态治理范式四个根本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类生存的最佳综合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水不但孕育了人类生命、人类文明,人类文明也在不同水域中得以彰显.本文以河北省最大河流--滦河水域为例,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杰出人物层面,探究了近代工业文明中的滦河文化底蕴,并得出由滦河文化向海洋文化转移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欲望一直既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导致道德滑坡、文明崩溃的毁灭性力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为由集体主义道德向个人主义道德,由理性向欲望的运动过程。面对人性与文明的这种二律悖反,哲学、宗教是曾经起到过巨大作用的约束性力量;而审美则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到现在为止一些思想家们找到的新的救世良方。但从形而上学式的彼岸审美追求的乌托邦性和近世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的审美主义的效果看,审美主义的救赎之路显然是一种失败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09,22(6):5-12
当代灾疫频频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气候的改变;气候不断改变的最终结果,是生态链条的损裂和地质结构的畸变。然而,自近代以来,推动自然生态的这种种畸异裂变的重要原因,却是人类强力。首先,人口无度生产制造出不堪重负的地球压力;其次,无限膨胀的物质幸福论欲望,指向自然而掏空大地,推动地质结构加速裂变,指向社会而无止境地生产和消费,制造出全球污染。人类这一双重行动指向的社会推动力,恰恰是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合谋:前者以刚性市场规则和集权生存模式来引导人类开辟对自然的剥夺主义和征战主义道路;后者以惟科技主义方式激励导向人类合法违背自然,开创出惟经济增长模式。近代以来的人类之所以如此执著地疯狂,是因其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论传统。这一传统的现代展开,即是无限度的科学理性哲学信念,将此哲学信念化为普遍生存方式和共同行动追求的根本力量,是以科技知识和技能为主题的现代实利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0.
漫谈中国哲学与现代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文明经历了很不寻常的历程,现在人们普遍承认,人类文明进入了多元化时期。有人预言,未来世界将是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三足鼎立”和互相冲突的时代。(享廷顿《文明的冲突》)这一看法是否成立,是另一个问题;但它说明了一个事实:儒家文化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决不像某些思想史家所说的那样,已经永远成为过去,进入历史的陈列馆。它不仅在东方世界发挥作用,而且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这不是什么“基础主义”或“无穷后退”,也不是过分抬高哲学的地位,而是文明…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文明的演进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关键性因素。进入数字化时代,人类构建起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文明。数字文明是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新一代数字技术为核心,对人类社会全方位产生深远影响和推动作用的新文明形态,在发挥文明正向作用的同时会伴生负面效应。数字中国建设具有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引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数字化时代的“文明悖论”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数字文明健康发展,使数字文明真正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丰富人的生活方式和推动思维方式进步的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2.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成果,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发展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人类历史上依次出现过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现代的社会主义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社会主义文明同样包括物质  相似文献   

13.
〕继农业文明之后,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通过技术手段,大量开发自然界的资源和能源,创造了财富,但使得人与自然界分离,世界环境问题突出,人类日益掉进了物质主义的陷井,变得贪婪和自私。工业文明已走到了尽头,生态文明正孕育而生。中国西部在这历史变革的关键时刻,没有必要追随工业文明的落影,而应从现实的文化、经济、生态耦合系统中,整合时代文化趋势,走一条“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思想蕴涵着进步主义。进步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代表着一种全面的社会进步。实际上,资本主义带来了知识进步、政治进步和公共道德进步,而没有带来道德的全面进步。在智能方面,它也没有带来人类智慧的进步。资本主义只是诸多可能文明中成为现实的一种,它不是人类文明演变的必然环节,也不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峰巅。事实上它已把人类逼近毁灭的边缘。走向生态文明,人类才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5.
爱作为文明之母,是解读人类文明的一把钥匙。法制文明同样建立于人类之爱之上,是人类之爱发展的产物。爱与法制文明具有特殊的关系,法制既为人们提供理性的爱的行为规范,又平等地和强制地将爱施与人们。爱与法制文明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人类之爱的发展既是物质生产推动的结果又是被法制强迫的过程,法制的发展强化了人们之间的爱的联系;爱的发展也促进了法制文明的发展,使法制在整个人类共同体范围内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以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提出人工智能发展的底线伦理,具有普遍主义的价值观念,其核心直指人类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它关系到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和人类命运的终极意义问题。人类社会文明的基本准则——人权法则应当成为人工智能的底线伦理,因为这一准则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是现代国家合法性的标准,是国家宪法和国际法律条约的基石。但是把人权法则作为人工智能的底线伦理需要一个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基础。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诉求只能依赖于两条全球性的伦理进路:一条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条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政府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事务,把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人权伦理的普遍原则引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决议中,率先在这条全球性的伦理进路上开始了自己的践行。  相似文献   

17.
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共同统一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从传统科技文化转向生态科技文化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拉丁美洲虽然远隔重洋,但中拉文明交流的历史却源远流长,这种交流,对推动中国和拉美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华文明在东亚地区缔造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东亚文化圈,而以玛雅—阿兹特克—印加文明为代表的拉美文明,也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有助于联结中国文化与拉美文明这两大古老文明,共同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为形成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世界经济文化新局面,为缔造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的方案与经验。  相似文献   

19.
论人类文明的软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表征着人类改造世界积极成果的总和。人类实践活动主要有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和社会实践四大逻辑形态;随着人类实践重心的不断位移,人类文明呈现出软化趋势,表现出文明构成要素的互动性、文明建设目的的人本性和文明发展取向的交融性特征。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中,文明软化主要表现为物质文明发展的科技化趋势、精神文明发展的人本化趋势、政治文明发展的民主化趋势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和谐化趋势。因此,我们在和谐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必须顺应人类文明软化的时代潮流,才能在多元文明发展过程中彰显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张莹云 《理论界》2023,(4):8-14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对“人类文明何去何从”这一时代之问作出的中国解答。就其出场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的吸收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积淀中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从丰富内涵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其特征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文明的中国版本,其结构表现为五位一体的整体文明。从世界意义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也为丰富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了新的贡献,更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注入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