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以政治动员的方式增进政治认同、整合社会力量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治实践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共在革命时期的政治动员广泛动员了革命的力量,最终使中国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本文将着重对中共在革命时期政治动员基本要素,即政治动员背景、政治动员主体、政治动员客体和政治动员手段及特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当代中国政治动员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政治动员是现代政党的重要功能,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政治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动员在获取民意支持,凝聚社会人财物资源,推动政治决策执行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迁,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系统随之亦产生了相应变化,政治动员的表现形态日趋丰富和多元。从政治动员系统的构成要素出发,以政治动员主体、政治动员客体、政治动员环境和政治动员手段等为分类标准,尝试对政治动员的类型进行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3.
代云 《理论界》2008,1(3):84-8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困境"是指由于中国的社会现实与实现社会主义需要的客观条件之间的巨大落差所造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解释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情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困境"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困境",这个困境在中国的民主革命时期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合法性,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后则表现为它执政的合法性。要摆脱这个困境,一方面要承认20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设想的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也要承认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中国民主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无可取代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的重要目标.确立这样的目标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用多长的时期和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赶超.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运动,就是一场企图在短时间内实现赶超目标的大实验,结果欲速则不达,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5.
崔春 《江汉论坛》2012,(5):72-75
传统中国对乡村的治理是通过地方乡绅实现的。晚清以降,随着士绅的分化与消失,乡村政权式微,而国民党的政党下乡以失败告终。共产党通过组织建设、政治动员、革命与改造等方式实现了政党下乡的成功。但改革开放后,乡村政治出现了"内卷化"困境,许多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日益蜕变为"赢利型经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时期,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充分尊重基层民主发展的现实,切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体制改革,坚决而适度地矫正和去除行政化倾向,通过吸纳"乡土精英",动员和组织"新乡绅"力量,使党的意志真正被乡村社会和群众所接受,实现"政党下乡"到"政党在乡"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树典型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奉行的一种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开展了广泛而全面的树典型活动。树典型活动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调整和发展。考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树典型活动,发现树典型活动的规律、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能够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有重要意义。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思想。20世纪中国的伟大革命先后产生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两个理论,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这两个理论都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8.
政治动员及其历史嬗变:权力技术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动员是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动员主体主要通过宣传劝导的方式,引导动员客体接受和认同动员主体的权威,并在动员客体间构建相互联系的人际网络,促使其展开特定旨向的集体行动.建国以前,政治动员即已被中国共产党用于推动社会革命,成功地动员了广大民众参与革命,而在建国之后又成为党和国家改造、控制和管理社会的重要工具.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动员虽有相似的构成要素,但地位作用、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却又存在明显区别,并对国家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差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曹高丁  青觉 《学术界》2024,(2):103-113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深刻剖析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概念内涵,可以确定以何种方式理解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核心要素,以何种范式划分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历史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之路,从根本上重塑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地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遵循着“破”“立”结合的辩证思想,在“改造”“改革”“方向”“方针”基础上实现了文化转型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新建构了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其实质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任务和执政目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亦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应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由"四位一体"提升为"五位一体"。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和伟大创新,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我们党落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是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前瞻性回应,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时代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1.
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取得了光辉的成就。随着建设事业的进展,特别是一九五八年史无前例的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带动科学文化事业出现了一个空前活跃的局面,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器,特别是从事经济理论工作和从事经济业务工作的同志迫切要求提高马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关系是我国五大社会政治关系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重视宗教工作,制定和实施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国情和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特点相结合,科学地创造性地实事求是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又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和"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等命题,适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治国理念,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时俱进的精神,对我国宗教工作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翁有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各抗日根据地内,进行了广泛、充分的政治动员,使广大进步和爱国民众不断参与到抗日民主政治体系中来。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并争取最后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之,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伟大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价值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全面发展",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的崭新格局,创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论断,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准确定位了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创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四个层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追求和靠近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通过系统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四个历史时期的探索和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于在新时期继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下,在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三大主题的牵引下,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引人瞩目,"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并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也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整体变迁。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认真总结社会建设取得进步的原因,进而才能积极地为当前社会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樊国忠 《理论界》2005,3(1):7-9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课题.作者通过对党在革命时期的领导过程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执政过程的深入考究,认为党的内在素质在党的执政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国情出发,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要任务是努力提高党的内在素质.这对党实现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森 《南方论刊》2023,(6):23-25
政党要实现稳定执政和长期执政,必须要在理论和行动层面不断巩固自身的政治合法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务必”这一新的思想要求和政治动员。“三个务必”这一命题内涵丰富、意蕴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刻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始终坚持“三个务必”,才能够积极地应对历史变局,迎接时代挑战,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夯实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19.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实现了三次理论飞跃。在理论创新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围绕各个历史时期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指导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20.
范秋迎 《理论界》2008,1(3):16-17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须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