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领导干部非正常死亡事件呈多发频发之势,且多与领导干部的亲情、友情和婚外情有关。中国素有讲人情面子的传统,人情面子渗透到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成为人们交往的有效平台,而且也成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可用资源。但受利益竞争和权力腐败风气的影响,传统的人情面子呈现变异趋势,人情面子与权力的苟合愈来愈紧,导致权力腐败更加隐形化、复杂化、普遍化。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深入剖析人情的本质特征,构建防止人情泛滥构建防止人情泛滥  相似文献   

2.
谢朝亮 《领导科学》2012,(24):13-14
中国是一个很讲人情世故的国家,许多人都认为,"沾亲带故好办事,朝中有人好做官"。然而,这样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成为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从现实看,人情成了腐败的药引子,也成了一些领导干部的催命索,不少领导干部为情所困、因情自杀、因情被杀、因情杀人,种种恶果令人震惊,亟须加以研究和有效应对。通过观察分析、查阅资料,本文试图用阴阳五行的观点来解释并解决此问题。通过对当今领导者犯错案例的深入分析和调查,笔者归纳出五种常见的领导犯罪的原因,称之为"阴五行"(阴  相似文献   

3.
<正>从近年曝光的腐败案件中不难发现,大部分违法乱纪的官员都栽在"熟人"关系上,人情成为他们逾越不过去的陷阱。几乎所有领导干部都曾饱受人情的困扰。事实上,人情本无错。人情是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质朴的情感,这是人情的本原,也是人性的本原。但是,人情又隐含着腐化变异的风险,当它参与物质或利益交换时,那些附着在人情上的种种消极属性已然扭曲了人情的原貌。这时候的人情,或是掩盖非分企图的遮羞布,  相似文献   

4.
领导干部人情泛滥易诱发各种违纪违法行为,该类腐败源头监察命题堪称完善反腐倡廉体制机制的关键环节之一。既有规范设定下的正常人情识别标准较为模糊、非正常人情识别标准不够周延,进而促生了隐身敛财方式逃避规制、"山头主义"盛行阻碍查处的现实监察困境。唯有明晰正常人情识别规范以划定人情边界、确立多元化敛财监督规范以充实防范手段、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规范以瓦解"山头主义",方能为破解领导干部人情泛滥的监察困境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规范指引。  相似文献   

5.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礼尚往来、眷顾亲人、关照朋友、知恩图报等,均构成人际交往中的“人之常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增进情感、联络友谊之功效.然而,当领导干部沉溺其中,不能正确面对时,“人之常情”就可能成为一些不法分子勾兑私利、攀附权势、追慕贪欲的通道,从而异化为一些领导干部的“人情陷阱”.在公共行政组织空间,“人之常情”成了诱发严重腐败行为的前奏和温床,也是导致党风政风不正的重要原因.如何正确对待和管制“人之常情”,已成为当下领导干部做到公道正派、廉洁自爱必须解决的课题,成为公共权力部门反腐败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6.
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夫人腐败”、“子女腐败”、“秘书腐败”外,一些领导干部的司机参与腐败犯罪的现象也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7.
<正>人情本是道德情感至真至善的体现,但是随着权、利、欲的渗透,正常的人情往来就会蜕变为权情往来,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就可能"束缚"手脚、"绑架"身心,甚至演变成贪污腐败的温床。因此,领导干部逆转人情"绑架",既是为政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也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希望所在。一、人情"绑架"的特征与实质人情"绑架"是指在礼尚往来的语境中,通过不断地给领导干部送单向人情制造和强化其负债感,最终达到以公权偿还人情之目的的心  相似文献   

8.
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夫人腐败”、“子女腐败”、“秘书腐败”外,一些领导干部的司机参与腐败犯罪的现象也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9.
新视野     
<正>基于人情教化的治腐力策人情作为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更有着重要的现实社会价值。人情,是维系社会关系、维持社会运转的重要机制。同时,人情也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成就一个人、凝聚一个团体、助推社会进步,也可能毁掉一个人、带坏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10.
<正>近二三十年来,在陈希同、程维高、周永康等高级领导干部的违纪审查中,"秘书组"腐败问题屡屡进入公众视野,秘书腐败问题也多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于秘书腐败的讨论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秘书腐败问题是一个伪问题,无职无权的秘书能够腐败的直接原因与他们服务的领导干部大都有牵连;二是认为秘书腐败本质上是公共权力寻租,通过"关系优势"获取"资源优势"是秘书腐败的内在逻辑和机制。前者强调了腐败问题中秘书的附属性,后者强调了秘书自身的能动性,两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深入分析和治理秘书腐败问题,首先需要认识清楚秘书是怎样的一类"政治人"。  相似文献   

1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湍东镇清凉庙村落后的经济使得这里的村民对政治的热情度不高,在农村调查之中,笔者发现"人情"因素对于政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并且"人情"已经成了一个影响到民主进程,村民收入等诸多方面的一个问题.如何处理人情与政冶的关系是一件需要长期调控和积累的过程.中国乃礼仪之邦,人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情与政治冷漠作为两大社会问题在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清凉庙村是确实存在的,怎样切实的落实精神文明建设,怎样从宏观和微观上解决人情物质化的变迁以及政治冷漠度的加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吴黎宏 《领导科学》2012,(24):10-11
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情的含义包括人之常情、恩惠、情谊,也包括情面和礼节应酬等习俗。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重人情的国度,无论生活关系还是政治关系,都为浓厚的人情所浸润,至今仍有着极高的心理文化认同。"投桃报李"、"滴恩泉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等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与普通群众一样,领导干部也有自己的亲戚朋友,肯定也要讲人情,不近人情的领导是难以凝聚人心、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但是,人情也有其世俗、庸俗乃至功利、丑恶的一面,人们或多  相似文献   

13.
翻开这些年中央和地方查处的腐败分子的腐败档案,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家族式腐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纯粹由领导干部单独施为的则要少得多.许多领导干部因管不住自己的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属,在犯罪道路上越走越远,构成了领导干部腐败的一个新趋势.故此,在对家族式腐败予以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的同时,各级领导干部对如何治家问题应作沉重而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人热情,讲究"呼啦"一下子一拥而上。比如吃饭结账,一伙人会为争着埋单而在那里撕扯;比如谁家有急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立马就会聚拢过去七嘴八舌出主意。几千年的历史,差不多是人情交织的历史。但好多事成在人情上,也坏在人情上;温暖在人情上,也扭曲在人情上。好人情是一笔沉重的欠账。在人情泛滥的社会里,最先沦陷的,往往是契约和规则。  相似文献   

15.
家庭在领导干部腐败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能够促使领导干部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发奋图强、积极进取、追求自身的成功和家庭的荣耀;另一方面,某些领导干部带着光宗耀祖的封建思想,以权谋私,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因此,家庭可以防止腐败,也可以滋生腐败.家庭监督是反腐倡廉建设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研究家庭监督成效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门无杂宾”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家中没有闲杂的人来作客,后多用来形容交友谨慎。“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谁能没有朋友?和普通人一样,领导干部也有人情交往。但是领导于部却又是“特殊人”,领导干部交友,不仅是个人交际范畴的小事,而且是事关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党的形象的大事。因此,领导干部交友就更应慎之又慎,自觉做到“门无杂宾”。  相似文献   

17.
<正>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生态呈现出剧变性、复杂性和迷茫性的特点。领导干部作为转型期政治生态中的主要"种群",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更为强烈,他们的心理状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时刻面临各种消极腐败因素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侵蚀,浮躁、失衡等不良心理也明显增多,从而遭遇"心理绑架",导致消极腐化、违法犯罪,这是领导干部难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是一个讲人情的社会.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多个朋友多条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直被人们奉为为人处世的圭臬.这种社会公德,对于维系社会稳定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私人感情如果浸染到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上,就极易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在交往活动中,人的情绪、情感的表达需要合乎情理,说一个人通晓"人情",也就是指他通情达理,能够以常情、常理的方式表达、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因此,"人情"也可以用来指称一个人待人处世所应具有的常理之情,亦即人之常情。依照常理、常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普遍通行的、约定俗成的待人处事之道,亦即人心、世情,它们也是"人  相似文献   

20.
“亚腐败”又称“隐形腐败”、“消极腐败”、“非典型腐败”,是一种介于一般作风问题和严重腐败之间的行为,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挥霍浪费型、形象工程型、人情交往型和吃拿卡要型。当前,“亚腐败”在我国公务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且有蔓延之势,严重影响着社会风气。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权力主体是理性经济人,传统文化中“官本位”和“熟人社会”的思想,公共权力体系中缺乏有效监督,运行过程中体制机制上的漏洞,法律规定厉而不严,这些都为“亚腐败”蔓延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