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关系日趋紧张,对以规划许可为主的城市空间资源分配提出了新要求。对于因规划许可引起的相邻关系纠纷,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念泗三案”确立“达标即合法,合法即不侵权”的裁判思路至今影响着类案的司法处理。相邻权利是规划许可在资源分配中应予保护的公法权利,也是裁判应予保护的...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环境与城市犯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跨学科的新视角,以广州市为例,探讨了城市化所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人们的心理变化、城市空间环境特点变化等新情况与城市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当今的城市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到社会综合治理的新要求,避免因不具有现实针对性而失效;城市建筑应当具有减少城市犯罪的防控弱点和死角、满足城市犯罪防控、城市社会治安治理需求的功能,从而提高城市物理空间的自控能力,达到有效地抑制、预防城市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农民权利的有效保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农民在政治参与权、土地财产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方面的保障不足。农民权利缺位的根源在于歧视性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宪法和法律保护的缺位、农民法定的维权组织缺乏以及农民维权意识与能力不强。为了真正保障农民权利,政府需要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强化对农民权利的法律保护,建立农民的维权组织,培育农民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4.
权利质权制度作为我国担保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行《担保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缺陷影响了该制度功能的发挥。为了进一步发挥该制度的担保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权利质权的标的种类、完善权利质权的设定方式、完善权利质权的效力制度、完善实行制度及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5.
浅议假释制度的完善——以罪犯权利保护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罪犯权利保护是法治社会的本质要求,保护罪犯权利是实现保卫社会的必要条件.假释作为一种对法院裁判确定行刑期限的改变方式,是罪犯享有的权利而非对其奖励.该权利介入了对罪犯主观改造评判的因素,因而其完善对于罪犯改造及其重新回归社会保障措施之建构有重大意义.罪犯权利保护呼唤犯罪控制与罪犯防治的社会工程化,实现罪犯由监禁状态向社会的良性回归并最终保卫社会.  相似文献   

6.
土地征收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已对其作出了相应规制,但仍存在严重缺陷。这导致土地征收过程中土地使用权人权利受侵害的现象层出不穷。文章在对现行土地使用权人权利保障体系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新建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空间权(space right或development right)产生于19世纪以后,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空间权制度的研究关系到对空间的开发利用.与我国空间利用热火朝天的现状相反,我国大陆有关空间权的立法凤毛麟角,理论研究亦未向纵深发展;在我国至今尚无相对完善的立法,亦未形成任何判例规则,这种情况与我国空间利用的现状极不适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空间利用权是否应作为独立的权利类型进行理论概括与阐述,从空间利用权独立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及与相关权利的关系三个层面论证,空间利用权应当作为独立的权利类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从救济对象范围过窄、受理机关设置不合理、前置程序设置不当、暂停措施的规定过于简单、司法审查的范围较窄等方面对现有立法中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提出了应扩大救济对象的范围、设立独立的受理机构、废除质疑前置程序、完善暂停制度、适当拓宽司法审查的范围等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保证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和政府采购市场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公务员的权利救济制度,进而促进行政机关人事管理的科学化与法制化已成为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现状及缺陷进行深入地分析,通过剖析公务员权利救济的理论基础,提出完善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吸引了海内外的优秀人才,人口增长比较迅猛。同时出差、旅游人数也是不断增长,给北京的公交运营带来严峻挑战。在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大环境下,公交地铁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公共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提供经济、便捷、舒适的服务是城市公交应有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1.
城市病及大城市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提速阶段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不仅容纳了中国大部分城镇人口 ,而且是现代工业的载体。然而在城市发展中 ,人们对发展大城市往往存在顾虑 ,甚至存在大城市等同于城市病的误解。在详细分析大城市与城市病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目前大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 ,并提出了促进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城市生态绿地空间在聚居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分析生态绿地的功能、作用为出发点,构建生态、社会、人文、经济为主体的研究体系框架。在大城市生态绿地空间研究中,重点探讨自然生态与大地景观、城市功能与特色景观、开放空间与场所景观、市场机制与经营运作的问题,创造适宜与可持续的聚居环境。  相似文献   

13.
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历经了由单核到多核、由小尺度到大规模、由功能单一到功能复合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形成了生态屏障控制、核心集聚与轴向放射相结合、城郊新城建设、城镇群区域化发展等多种拓展模式。西方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对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在经济水平和生产方式等的影响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交通等技术手段是实现大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关键因素,通过调整内部结构、促进郊区新城建设以及都市群区域性协同发展等途径有助于实现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多心化转型。  相似文献   

14.
论权利冲突中的权利位阶——规范法学视角下的透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权利体系中存在着一定的权利位阶,为此各种权利的类型不可能均得到"平等"的保护,但权利的位阶秩序并没有整体的确定性,不可能形成像"化学元素表"那样先在的图谱,因为权利位阶的确立本身往往涉及复杂的价值判断,为此,权利冲突的解决不能以此作为一种普适的依据,而需就个案进行具体的价值衡量.这也说明,返回"法的形而下",形成"具体实证"的实践品格,正是今后我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进路.  相似文献   

15.
积极城市权利能够使市民平等的参与城市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积极构建公正的城市空间,也产生出服从城市空间管制的道德义务。积极城市权利能通过“威尔曼公式”的检测,它是以道德理由为基础,至少包含了五种霍菲尔德状态的权利体系,应该将其视为真正的道德权利。积极城市权利也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权利类别——人权,是人的能动性与自治性的实现。要实现这项人权,就要从道德领域转向法律领域进行保护,同时不同于道德权利,法律规定的积极城市权利需要接受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论法定权利的实现——以法社会学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定权利的实现是抽象的法定权利在现实社会中的再次认同,属于法定权利的第二次飞跃。在法社会学看来,法定权利在其实现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权利立法的超前、设定权利的法律规则不完善,以及权利实现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等是阻碍法定权利实现的主要障碍。为实现法定权利,需要慎重对待权利立法以防止权利泛化;需要认真对待法定权利救济以防止权利霸权化;需要加快经济发展以达到法定权利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7.
从城市感应空间、城市规划等概念入手,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进展和研究趋势;论述了城市规划在城市感应空间形成中的作用和城市感应空间对城市规划的挑战,并以长沙市为例进行了具体探讨。城市规划和城市感应空间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生活其中的人类。科学、完善的城市规划能扩大市民的感应空间,增加城市的“可读性”,增强居民对城市的好感;相应地,通过了解居民对城市特点的感应和认识,可以测度城市物质空间极其文化风貌对人刺激的能力,为规划一个美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依据。城市的规划布局应尽可能为居民构想图增加美丽印象,提供清晰的标志,丰富市民的感应空间。  相似文献   

18.
权利公平视角下的城市贫富差距探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城市贫富现象引人注目。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够消除贫富差距。一个和谐、包容和稳定的社会,必然以权利均等为基础,权利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防范贫富悬殊的重要基点。在我国,应在公共平台的基础上,对城市贫困群体给以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在金融、财税、就业和分配等方面,进行有助于消除贫富差距现象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作权法中的权利限制制度包括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两种制度.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及该制度的合理性,法定许可制度的特点、正当性以及我国法定许可使用制度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两岸民法均只承认了"区分地上权"或"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都否认了"空间所有权"、"空间永佃权"、"空间地役权"等权利概念.台湾地区民法实行"普通地上权"和"区分地上权"并行.在普通地上权等用益物权可使用土地空间范围等同于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土地所有权人可以为第三人在普通地上权等用益物权可使用土地空间范围内设立区分地上权.大陆地区民法实行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使用土地空间范围有限的前提下,土地所有权人可以分别设立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地上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两岸民法的不同设计思路各有其特定社会背景,在各自存在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适用上的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