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食文化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文化是一种兼容性极强的文化。当然食文化也不例外。日本人通过对外国先进食文化的兼收并蓄 ,形成了以自己传统饮食习惯为中心的、多种形式的、独特的、和洋并存的食文化结构。大大提高了食文化的水平与国民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浩富 《华人时刊》2007,(3):10-13
中国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以至从上到下,都围着吃打转转。因此,有人质疑,中国的食文化夜郎自大,是一件迷人的“皇帝的新衣”!在它眩目而迷人外衣之下,在它快乐、麻痹而不能自拔的感官刺激之下,蛰伏着的是一张血盆大口——吃人!中国所有不可理喻的事情也都因此而名正言顺。  相似文献   

3.
陕西作为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着雄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的食文化特色也是在中外民族交流中不断碰撞和发展的结果。其中,陕北的饸饹与羊肉;关中的回坊清真八大碗以及陕南的炒腊肉就集中体现了陕西三大地的春节食文化特色。本文以陕西三大地区的春节特色食物为线索。旨在展示陕春节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傣族和日本民族都是水稻农耕民族,糯米食品在各自的日常生活、宗教祭祀、节庆、生命礼仪中均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其文化寓意的相似性,缘于大致相同的经济生活背景及对糯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记录古代食器名称的汉字,其形体结构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记载和传承着中国历代的饮食理念和饮食文化,其本身的字体结构就包含了该食器物质性和精神性的许多方面。研究这些文字,可以看到古代食器的形与意,体味到历代食器文化的深远隽永。  相似文献   

6.
自然环境决定了食材资源的获取途径,社会制度影响着饮食文化的变迁。日本先民社会饮食文化形成有其外部因素(自然环境选择)和内部因素(社会等级阶层分化),这是以稻米为中心的日本饮食文化形成的客观条件和历史必然性。而在近代日本社会思潮与政治变革的影响下,"和""洋"饮食方式产生对立、冲突与融合,反映了日本社会对异文化侵入后,由排斥拒绝到接受融合的复杂情绪和社会心态。而日本现代意义上的"和食文化"体系则是立法、科研、制造技术以及媒体、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综合推动的结果。综观"和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为我国饮食资源的开发与传承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自7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日本之所以出现了长达千余年的肉食禁止时代,除了统治者的竭力倡导和自然环境的因素外,佛教的戒律和民族意识中的"秽"的思想,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因素,事实上最高统治者的主张和规戒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资源。而近代以后肉食的开禁,佛教权威的陨落、佛教戒律的废弛和新兴现实主义思想的崛起,是两个重要的思想前提,它们为肉食开禁的实现提供了思想意识上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个食文化大国,饮食是中国文化中美感和礼制最古老的源头。从历史溯源,人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你吃了吗"这句问候语会如此盛行;但目前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呈日渐衰微之势;从长远和大处着眼,各民族文化应该是保持多元互补、共同发展的态势,而不能趋一求同。  相似文献   

9.
鼎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最初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食器,后来随着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生,它逐渐演变成为礼器的象征,当阶级产生和国家出现后,它又渐渐成为了国之重器。到了现代,鼎被赋予了威严、庄重、力量等新的意义,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  相似文献   

10.
在提出"中国粮食文化观"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为耕者谋其利,为食者造其福"的中国粮食行政文化观。认为粮食行政文化观的理论基础是"农为政本";粮食行政文化观的实践途径是粮食制度;粮食行政文化观的传承渊源是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原古代的设计文化从史前、夏商周到秦汉唐宋相沿发展,构成了完整的序列,呈现出区域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在区域变迁和流动的过程中,设计文化不断融汇,由此铸就了中原古代设计文化有容乃大、厚重坚韧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在给出主食的一般定义基础上,分析了传统主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结合实例阐述了主食的区域化特点。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日本主食产业化的历史和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优势和主食工业化的历史,提出我国推进主食产业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孝起源于上古先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其内涵本义经历了由敬神祭祖、祛祸除祟的功利性祈福向事亲养老、骨肉相亲的人道意义转化。春秋时期,孝在理论谱系上开始政治化并最终以战国时期《孝经》出现为标志,形成融道德伦理、政治伦理于一体的儒家孝道形态观念。汉代以降,儒孝伦理被封建国家奉为施政圭臬,演化成为一系列治国安民的制度化行政措施,传统中国孝道文化,通过“孝治天下”的历史途径和历史实践,获得了极其丰富的社会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4.
粮食是孕育催生人类文明的内在动力,又是文明进步的宝贵结晶,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属性,与国家命运浮沉、民族前途兴衰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紧紧联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围绕粮食演绎了无数世间的跌宕起伏和潮涨潮落,形成了丰富悠久的粮食文化。文化滋润发展,历史照亮现实,粮食文化以其自身的特殊价值不断照耀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航向,抒写着社会发展变迁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15.
中日社交语言文化差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交往始于称呼语。称呼语体现着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彼此间的亲疏关系,以及相互尊重、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中日民族风俗习惯各异,交际语言有很大的区别。中日交流中语言运用的恰当与否,对交际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索中日交际语言的异同,对了解丰富细腻的民族文化内涵、加强两国友好往来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史记》作为百科全书,对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中期长达三千多年的社会事象作了全景描绘,涉及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作为生活头等的“食”在这部巨著中也是无处不在,对饮食(主要是“食”的方面)活动、礼仪、方式、对象和器具等都作了记载,涵盖了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从《史记》记载来看,总体上可以说,我国古代逐渐形成以谷物为主食,肉类、蔬菜瓜果为副食的饮食方式。  相似文献   

17.
馒头是由中国人发明、发展的一类发酵面团汽蒸食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但其生产经营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中国应该坚定自己的文化选择,坚持本民族的食品文化传统,以馒头作为重要主食发展更为营养、安全、健康的主食体系。发展馒头主食产业必须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加强自主科技创新,以适应食品消费特点的研究来引领相关工艺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8.
略论中国古代喜剧中的崇生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于原始巫文化的崇生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喜剧的深层底蕴。这种精神先得到先秦儒家的理性认可,而同为原始巫术发展起来的道教则与崇生意识有更直接的联系;至于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之成为“人间佛教”也是顺应这股生命潜流的结果。这一切,都汇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普遍蒙泛喜剧因素:戏剧中喜剧成为最先成熟的样式,男女情爱题材、大团圆结局也缘此而多。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现代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集结了众多优秀教育家的教育实践经验。在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教育以及个性化教育的今天,传承古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更新当代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迈入21世纪,企业并购频频发生,并且其规模有着越来越大的趋势。然而并购前大量一致被看好的案例,在并购发生后,结果都差强人意。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习惯于从企业硬件方面来看问题,而忽略了企业文化(软件)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文化差异性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最后提出规避企业文化差异性对并购不利影响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