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领导论丛     
<正>实践"群众观"要关注"被关注"刘玉春前一个"关注"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关注的,后一个"关注"是为人民群众所关注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关注要与人民群众的关注精确对接、深度融合。这样,我们所做的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主动深入基层,准确发现"被关注"。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的地方和单位调查走访。要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调研主题、安排调研线路,多听群众真心话,了解他们的真实诉求与关注点。  相似文献   

2.
刘先国  金钊 《决策探索》2002,(10):19-20
组织考察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环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干部工作中得以贯彻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组织对领导班子工作绩效和领导干部的德才、实绩进行考察,可以集思广议,对选准用好干部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被选任领导干部的个体素质和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但是,各地在组织对干部考察过程中,有的怕跑风漏气,就搞"突然袭击",对谁考察、考察什么、怎样考察,群众思想无准备,心里没底;有的抢时间,赶任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搞形式、走过场;有的规划不科学甚至不规划,盲目从事,等等.  相似文献   

3.
正对年轻干部,以"不错"或是"不行"的模糊评价,来简单决定其"上下",是不负责任的。孟子见齐宣王纵论治国理政之事,谈及用人,这位"亚圣"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段话,说的正是选人用人要兼听兼采,才能识得真金、选出贤人。"用多双眼睛看人选人",近日,中央召开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工作座谈会,中央领导提出"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从群众口碑中了解干部",切中了新时期年轻干部培养选任工作的要害。  相似文献   

4.
<正>江苏省仪征市将党代表工作室打造成联系群众、沟通民意、化解难题、促进和谐的重要载体。一是围绕一个"新"字,搭建党代表服务群众全新平台。党代表工作室的建立搭建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新载体,增强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沟通联系,成为舒缓化解矛盾纠纷的新平台。二是抓住一个"常"字,建立党代表服务群众常态机制。强化机构保障,市委组织部牵头负责党代表工作室  相似文献   

5.
<正>组织部门担负着抓好自身活动和参与组织指导整个活动的双重责任,要在选用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和改进作风上突出"三化",自觉走在活动前列,切实走好走实党的群众路线。选用干部要"群众化"。一要坚持群众公认。组织部门选用干部要充分体现群众认可的原则,把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6.
<正>日前,中共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下决心整治所谓的"关系网"、"潜规则"。干部怎么用,由组织部门考察,听取群众意见,党委集体决定,按程序办。谁再打招呼、递条子,就要曝光,让大家来监督。现在,用人上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某个干部优不优秀,群众眼里有杆秤,领导心里也明白,但到实际任用时,结果却与事业需要和群众期盼大相径庭。这其中作祟的,是一些领导干部的私心  相似文献   

7.
刘永轩 《领导科学》2012,(10):50-51
要想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关键在干部。江苏省滨海县是苏北的发展中农业大县。近年来,我们根据"围绕发展选人才、敢为事业用人才"的指导思想,以"晒台"为建言台、竞技台、聚贤台,推出"我能晒台"选才用人模式,成为社会反响好、群众满意度高、各类人才欢迎的创新品牌,成为撬动滨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  相似文献   

8.
<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证,更是我们党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自2011年以来,江苏省如皋市把"让每一位群众脸上都写满笑容"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行"一中心三理五制"模式,构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着力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夯实群众基础,凝聚强大力量,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正>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强调,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虽然这是一个老话题,理论界和组织人事部门对此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如何正确处理工作实绩与群众公认的关系,在不少地方和部门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深入研究,采取得力的措施进行彻底的解决,切实提高群众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信度。  相似文献   

10.
<正>近期,笔者向县(市、区)、开发园区、市级机关部门、乡镇发放830份调查问卷,向党委主要负责人、组织人事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年轻干部、基层干部群众等各方面代表征求意见,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进行深入调研。通过对汇总数据的分析研判,笔者发现,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存在着不平衡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切实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正>"为官不为"是政府公务人员对待职责、对待工作的一种心态和状态。"为官不为"现象与个人素质、政党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自政府产生之后就不同程度存在。当前,随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不断推行和深化,我国对政府公务人员的管理和约束越来越严,群众对政府公务人员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出现了"为官不易""为官不为"等认识和行为,值得高度关注,亟待进行破解。  相似文献   

12.
领导论丛     
<正>不妨多看看群众的"脸色"徐明钦所谓"脸色",就是指人的情绪引起的面部表情变化,是人们心情或心境变动的外在表现。群众的"脸色"是纠治"四风"、改进工作作风的客观要求,也是检验各级领导机关和干部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准。基层群众的"脸色",好比是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的"显示器"。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绩效如何,基层群众体会得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机关的工作方法对路了,措施落实到位了,急事难事解决了,基层群众生活快乐  相似文献   

13.
薛侃 《领导文萃》2010,(23):25-28
<正>"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党的干部,勤奋进取、干事创业本是天职。然而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确有那么一些人只想当官、不愿做事,不思进取、"混"字当头,懒散拖沓、得过且过。群众说他们是"平平安安占位  相似文献   

14.
<正>杜绝"带病的更好提拔"需要做很多事,最有力的举措便是"新提任官员财产公开"。现在的干部工作领域、生活和活动范围愈来愈宽,给干部考察带来了一定难度。一些地方对干部的考察方法比较简单、范围狭小、力量薄弱、时间短促,很难准确发现干部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难以掌握到真实情况。多双眼睛就多道监督,财产公开,有利于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落实群众公认原则,进而促进官场生态风清气正。  相似文献   

15.
宋帅 《领导科学》2015,(10):4-6
<正>领导干部作为带领人民干事创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领头人,一个决策、一个计划甚至一个动作,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一方发展大局,因此,其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牵引着群众的目光。领导干部的职业操守状况是百姓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裸官""潜规则""为官不为"等现象的频繁出现,给领导干部职业操守笼罩上了集体缺失、集体败坏的阴影。"操守"一词古已有之,释为执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关键少数",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相对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基层党务干部与人民群众联系面对面、服务零距离,基层党务干部的形象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党的认知与了解,也影响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否坚如磐石、稳如泰山。因此,要把基层党务干部作为联系服务群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少数"抓好,确保党长期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  相似文献   

17.
正如何提高干部工作民主质量、破解"组织热、群众冷"的困局,需要消除以下三种错误思想。一是"参与无关论"。部分群众民主主体意识淡薄,认为"党管干部"是"组织部门管干部、书记管干部",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对此,组织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树立参与干部工作的主人翁意识,消除"无所谓"的消极思想,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一系列的压力、挑战、挫折和诱惑面前,成长为好干部何其困难!只有能"hold住"的干部,才能最终脱颖而出。能"hold住""骂声"。"骂声"是群众、领导和同事对干部的不满和批评。群众、领导和同事肯骂,多少有一点"恨铁不成钢"或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期待,说明干部还有进步提升的空间。干部"hold住""骂声",就要能多去挖掘"骂声"中所饱含的真情、蕴藏的思想和寄予的希望,从而反躬自省,把"骂声"转化成鞭策自己前行的动力,做到"闻骂则改",更好地充实自己、完善自  相似文献   

19.
<正>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原则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其中,"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核心。一切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宗旨在于保障"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的实施,提升"官德"是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相似文献   

20.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化建设,是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四权"的有效途径,是强化干部监督工作的有力措施,是匡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