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方学是以二元对立论的思维方式和本质主义为基础的权力话语。东方世界也存在这种思维方式和本质主义 ,与西方优势文化遭遇时则产生了西方学。西方学有其东方的本土结构 ,它与东方学共同建构了统治全球的文化霸权 ,启蒙与解放就是为了摆脱其奴役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萨义德的话语观受到福柯的话语理论以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的深刻影响。萨义德东方学视野中的"东方"和"东方学"都是脱离"东方"实体的话语建构,体现了后殖民语境中西方的话语霸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东方不是东方,东方学不是东方学。萨义德话语观对文学批评的启示是:文学批评应该在更宽广的文化语境中获得全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从《东方学》看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德华·W·萨义德著的《东方学》一书中,东方学一词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种学术研究学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权力话语方式。本文主要针对东方学的第三个含义,试图揭示隐含在传统东方学研究中的权力话语及其运行机制,并以此为主要的理论支撑和切入点,看当今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及后殖民语境下中国文化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的现实语境下,相当部分论述萨义德的文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读,究其原因,论述者对萨义德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份有意无意地忽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探讨萨义德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份,在对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和情怀的论述中寻求正确理解萨义德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东方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四种基本理论形态,并对中国的东方学产生了影响:一是在政治学法学层面上提出的“东方专制主义”,二是在经济学层面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三是在历史文化学层面上的“东方停滞论”或“西方中心论”,四是在历史学考古学层面上提出的“丝绸之路”论。将这四种理论作为一个理论系统予以整体、动态的把握,可以看出其间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补充,体现了西方对东方社会的基本判断与评价,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的东方学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刺激,成为中国东方学形成和发展的外部背景。对这一背景进行清理分析,是中国的东方学研究及体系建构的前提和出发点,也可以为东西方关系的重建提供学术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萨义德《东方主义》产生前后美国的社会背景,探讨了其理论基础的三大来源:福柯的知识与权力关系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福柯的知识与话语关系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7.
认为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关于印度的描写并非是真实的,而是西方国家在后殖民时代对东方文化的一种歪曲和控制,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迎合西方东方主义者的欣赏品味,体现了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不平等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对新时期我国如何定位本土文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诺曼·莱文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他以极端的“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立场而闻名,这一主题贯穿了他从《可悲的骗局:马克思反对恩格斯》(1975年)到《不同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2006年)的全部重要著作。1981年,中央编译局杜章智先生在《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14辑上对莱文的《可悲的骗局》一书进行了详细的摘编和评论,莱文的观点在我国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莱文所指认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从更大的历史视角着眼,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道路问题。因此,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莱文的学术观点尤其是他的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多有批判,本刊在2005年第1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恩格斯——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笔谈》中曾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对莱文的观点也有所涉及。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历史和学术背景资料,相关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有鉴于此,本刊本期发表张亮博士最近对莱文先生的访谈录。在访谈中,莱文教授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其思想发展历程及主要学术观点。尽管本刊并不认同莱文教授的某些观点,但我们认为本文对于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的历史形成、20世纪美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流变、西方“马克思学”的兴起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希望以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这一重要问题引向深入,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界对萨义德的关注集中在他的"东方主义"理论,而对他关于"巴勒斯坦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的阐述却较少论及,导致以抨击东方学而著称的萨氏学说旅行到中国后遭到了碎片式、片面化的理解,这种萨氏学说的"中国化"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们对萨义德理论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保守思潮兴起,一些学者对学衡派进行重新评价,并有明显蹈高的倾向,因而引发了学界关于学衡派功过得失的争论.本文结合具体的历史境遇,拟对其中有争论的三大问题,即文言与白话、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梳理,以期作出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要求平等对话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时代,爱德华·W·赛义德以其独特的思维角度把晦涩的理论与当今的文化霸权的现实结合起来,对传统意义上的"东方主义"进行重新界定,给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而新辩证观念应是二者结合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12.
13.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都是那些生活在两种文化是的美国华裔作家体验最为深刻的问题之一。《喜福会》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了华裔群体在两种文化冲撞中的生存以及对于命运和人生选择的思考,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中美文化最终走向融合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东方主义:理论与论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方主义研究起于《东方学》,它不仅开启了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还提出了一整套理论观点与方法。学界一方面在后殖民主义的话语意义上批判东方主义,扩大与深入研究相关问题域;另一方面则反思《东方学》的学说体系、认识论基础及其价值观念,试图超越其二元对立的世界秩序假设,从或东方或西方的文化立场到跨文化的公共空间,从东方主义到全球主义。  相似文献   

15.
《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的作者,独出心裁地将赛义德针对西方的东方主义理论应用于日本,并以谷崎润一郎为例具体分析了日本大正时代的东方主义话语。该书有三个特色:1.不仅指出了谷崎的东方主义话语,而且还明确了他的“西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2.以“中国情趣”为突破口,来探讨谷崎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系以及他的中国观。3.详细考察了谷崎的两次中国之旅及与中国作家的交流,并分析了中国旅行对他创作的影响。该书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对中国读者全面理解谷崎润一郎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最近几十年在美国读者市场风靡一时的新移民英语“文革”叙事作品,指出了导致这些作品呈现东方主义色彩的3个主要原因,即出版市场的强大制约、对自传体裁的过分偏爱以及对中国套话的过度使用。同时,在剖析了运用东方主义理论话语对此类作品进行的批评后认为,一方面,东方主义理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一创作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另一方面,过度的阐释和偏见也容易导致对作品进行过分简单解读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Orientalism”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作为话语的东方主义,二是作为文化表述的科学知识;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决定关系,在表面的知识与本质的话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权力空间,他者化形象表述、文化利用、本质主义、思想套装、政治行为与帝国意识等这些权力因素在空间内的运作,才使得东方学知识随着历史变化而更新,同时又不断地加固东方主义的话语存在,权力越来越体现其空间化和结构性的特色,亦即某种去中心的帝国本质,这种没有中心的权力可以借用各种因素来实现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从而完成从东方学到东方主义的历史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是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一种延伸,是其权力逻辑在东西方文化关系之间一个新方向上的拓展,从文化领域向知识话语即东方学学科领域的深入与扩散,巩固了西方的意识形态霸权,使文化霸权问题进一步复杂化、顽固化。本文详细地分析了文化霸权理论与东方主义两个方面的相同点,剖析了其理论本身存在的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以及理论的现实目的的根本差异,使我们对无产阶级复杂的革命斗争、帝国主义的本质与殖民史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美籍华裔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与秘密的扇子》讲述了清朝末期湖南江永县的两位女性持续一生的友情.这部小说的成功使人们开始关注“女书”和“老同”等中国传统文化,但由于作者生活和成长在西方文化环境中,所以中国文化环境浸染的缺失无法用资料和调研弥补,作者在小说的创作中最终难以突破东方主义的樊篱.文章通过解析《雪花与秘密的扇子》中的东方主义元素,揭示这位华裔作家对于中国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20.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文坛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位美国华裔女作家。1989年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刚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曾经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9个月之久,并包括获得全美图书奖,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等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喜福会》由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组成,表现了移民美国的四位中国母亲和他们各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们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揭示了作者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而不惜集中地大量地呈现旧中国某些陋习的东方主义情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