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阳明作为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其学说影响了明代中后期的整个学风,其对“心”的阐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阳明所言之心,体万物而不移,妙运生生而不穷,即性即理,而为人一身之主宰.心物关系中的心应该在这种含义下理解.王阳明用“意之所在”与“明觉之感应”方式来训释“物”,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是都把“物”放在了心的映照之下.最后,可以看到王阳明学说中的“心”、“物”是以互相彰显的方式存在的,而这个桥梁就是“感通”.心物在互相彰显下存在,二者紧紧不离,既无离心之物,也无离物之心.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心学是儒学与佛学交融的杰出代表。阳明心学中“物”的概念很大程度汲取于唯识论“境”的思想,而心学中“心”的含义与佛教中“识”的观念亦有一定渊源。本文结合佛教唯识的思想,以阳明心学中“知觉”观点来探讨“心外无物”、“南镇观花”、“知行合一”等命题,将阳明心学中“物”与“理”统一于知觉观点。在此基础上,对良知学说偏重道德方面的传统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良知本体作用不仅体现在“尊德性”,也体现在“道问学”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  关于“心外无物”一说 ,阳明有两段说解 :  先生游南镇 ,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 ,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1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 ,即事亲便是一物 ;意在于事君 ,即事君便是一物 ;意在于仁民爱物 ,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 ,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 ,无心外之理 ,无心外之物。2当今 ,对阳明“心外无物”…  相似文献   

4.
对朱熹理学系统的反思成了王阳明构筑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阳明通过对朱子格物说、知行观、心与理关系的甄别展开对朱子“新民”说的诘难,认为朱子以“新”言“亲”将导致他新自新的紧张、教民养民的失衡和格物诚意的抵牾。事实上,阳明基于哲学建构的需要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曲解、误读朱子,忽略了“亲民”与“新民”理论内部的共通性和交互性。  相似文献   

5.
李光地一方面"俱言王学",在为学初期质疑程朱理学,对王阳明心学抱有"同情";另一方面又认为"伯安之失大",对王阳明心学展开批判,指出"王学病源"在于"心之即理","王学病根"在于"无善无恶为心之体"。李光地指出王阳明错解了朱熹的"格物穷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批判了王阳明的"良知说"。李光地在批判阳明学的过程中有两个转向:一是由批判王阳明心学转向批判王阳明的其他学说;一是由批判阳明心学转向批判阳明学派。李光地对阳明心学的态度转变原因主要有:明清之际社会环境的巨变、其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以及个人的儒学立场尤其是朱子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6.
道统论是王阳明良知学的重要内容。阳明道统论以“精一之传”为宗旨,阳明认为此道始于尧舜禹之十六字心法,经孔颜(孟)仁学、周程道学而最后为其心学所传承。阳明在极力摒除朱子学于道统之外时,对作为同调的象山、甘泉心学之不够精一皆有所不满,并以明人伦之学极力驳斥心学为禅学之诬评。阳明道统论有其动态发展历程,其若干“出格”之论体现了阳明学的理论创新与儒学传统、理学共识之间同异交错的紧张关系:“颜子没而圣学亡”作为阳明早年未定之说,实质上是对宋儒所揭示的颜孟之别这一道统分判的接续;孔子九千镒之论与“夫子贤于尧舜”之传统实相背离,体现了阳明学因病发药所隐含的矫枉过正之处。阳明的道统论呈现了阳明学与朱子学的继承发展关系,也表明道统论依然是儒学未来发展所必须面对之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与友人“山中观花”的问答,深刻反映其“心外无物”思想,王阳明针对“心外无物”如何容纳客观自然存在物这一难题,直接予以了存在论域的解答。王阳明的思想与胡塞尔对存在信念的悬搁、现象学还原的态度有相通之处。当个体未来看花时,花与心同归于“寂”;当个体来看花时,“此花颜色”对心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这一认识可以用胡塞尔意向性理论中涉及的意识对意向对象的构造作用与对象的视域性显现来进行分析,而“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意味着花的“寂”与“明白”这两种现象都内在于个体意识。通过现象学的视角分析“山中观花”,可进一步理解王阳明对心物关系的看法,更深入认识个体意识与现象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王阳明及阳明学派的研究,浙江起步较早。八十年代初,沈善洪、王凤贤就出版了“文革”结束后第一本阳明学专著——《王阳明哲学研究》。九十年代初,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又整理点校了《王阳明全集》(上下卷,120万字),后又翻译了《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吴光、钱明、屠承先译),编集了《阳明学研究》(吴光主编)和《阳明学新探》(钱明主编)。并从阳明学的研究拓展到刘宗周、黄宗羲及整个浙东学术的研究,出版了《黄宗羲著作汇考》(吴光著),《黄宗羲论》(吴光主编)、《黄宗羲三百年祭》(吴光等主编)、《论浙东学术》(方祖猷、滕复主编),编校了《刘宗周全集》(戴琏璋、吴光主编,6册,250万字)、《黄宗羲全集》  相似文献   

9.
赵金刚 《江海学刊》2023,(5):93-102
宋明理学家的生命历程往往伴随着以工夫验本体的体验过程,朱子的“中和之悟”就含有自身修养工夫对本体、心性理论的修正。在朱子的工夫论中,强调“心是做工夫处”,要在心上实现“心与理一”。当朱子学被官学化、权威化后,元明朱子学者依照朱子所讲做切己工夫,以期达到“心与理一”,这一时期的朱子学具有“工夫论化”的特征。但并非所有学者都能像薛瑄、吴与弼那样用客观的理检验主观的心,陈白沙、王阳明都在做工夫时感受到心与理难以合一,最终放弃以客观的理作为标准,而转回主观的心。正是由于朱子学对于阳明来说首先是工夫问题,才促成了阳明学对朱子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王磊 《船山学刊》2022,(5):74-84
王阳明批评朱熹格物论“析‘心’与‘理’而为二”是否为误读,可谓众说纷纭。朱熹既然强调“心具众理”且“万理具足”,则即心求理应属可行,且足够穷尽世间万理,但他却要求学者一定去即物穷理,似有自相矛盾、心理为二之嫌。然而,朱熹的即物穷理实有心中性理须即物而显、万物之理乃心性所立两个隐微前提。心中性理须即物而显,故虽“心具众理”,而穷理工夫必于事物情境之中展开;万物之理乃心性所立,则虽即物穷索,而所求亦乃即物而显的心性之理。因此,朱熹强调即物穷理,同时也是彻底坚持了“心具众理”“心与理一”的原则。然而,相关前提在朱熹哲学中虽天然内具,却未充分展开,直至阳明哲学才被明确诠释出来,从而正式澄清了格物工夫中物理与心理的合一问题。抛开误读问题,朱熹哲学天然内具却未充分展开的内容,到阳明哲学则被明确诠释而大放异彩,可说阳明格物论是对朱熹格物论逻辑一贯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说,多被误解为来源于佛教.虽然其看上去与唯识学思想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王阳明所说的"心"与佛教所讲的"识"或"心"并不相同,他所说的"物"与佛教所讲的"境"或"法"也不是一个范畴,他的"心外无物"说与佛教"唯识无境"等理论的来源途径更不一致.因此,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说从本质上、内容上、来源上以及由此展开的功夫论上都是儒家的,而并非是借鉴佛教"唯识无境"、"万法尽在自心"等说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龚晓康 《中州学刊》2023,(3):123-130
身心关系为中西哲学最为重要的论题之一。王阳明认为“身心意知物是一件”,身、心、意、知、物五者和合一体而不能相分离,共同构成了“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真己”,亦即“大我”。“大我”为前对象化、前认知化、前理论化的源初场域:其“心”为源初场域之神感神应,其“身”为源初场域的全幅显现。由于意识的自我对象化作用,人执定形体而落入“躯壳的己”亦即“小我”之中:“身”成为与心、意、知、物相对待的生理基础,“意”成为与身、心、知、物相对待的心理活动,进而两者有“非一非异”之关系。王阳明关于身心问题的讨论,重点不在于“小我”层面生理与心理交互作用下的感受与认知,而在于回归源初“大我”以实现生命的究竟安顿,这关涉宇宙论、本体论、功夫论等更为宏大的视域。就此而言,中西哲学关于身心问题的讨论有相互借鉴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宋道贵 《兰州学刊》2008,(11):17-20
王阳明的良知教以人之道德实践作为归宿,即良知作为人先天的道德意识,它是判断一切现实是非善恶的标准,顺良知之发,则一切行为无不合天理,由此王阳明强调“致良知”为学问的主脑工夫。而另一方面,当王阳明的视野从人类社会扩展到整个宇宙时,良知又超越了作为心之本体的存在形式,上而为“造化的精灵”,它“与物无对”,它“生天生帝”,天地万物都以之作为存在的基础与本质,这样在存有论的意义上良知就成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观点,一直被冠以“主观唯心主义”的称谓,其实,阳明的“心外无物”乃是于意义世界的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建构,而且,这种建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知行合一”来指向道德实践本身的,这样,这个意义的世界也就完满地被建构起来了。一为阐述上述观点,我们先来看一下《学习录》“岩中花树”的一个广被引用的论辨例子: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何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使知此花不在你心之外。”①很多人…  相似文献   

15.
"意"范畴在阳明心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着特殊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贯穿了王阳明的整个思想体系。王阳明通过"意"重新诠释与之关联的"心"、"知"、"物"等范畴,新学说方得以初步确立。并且,"意"在建构致良知、知行合一、万物一体等命题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是心学诸多命题得到论证、开展的主要理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理论的影响下,晚明学呈现出各于体道而非说教化的特点。清言、清赏、清供、清玩等小品的盛行就是其表现。与宋代学“以字为诗”相对,晚明学形成了一种“以诗为”,重意趣、重体验、轻义理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宋明理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命题之一,历来的哲人、思想家对此付出了极大的关注,作出了大量的思考和探讨。但是,至今仍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知道,对“为学之方”的重视是宋明理学的一贯传统。朱熹和王阳明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们对“格物致知”各自的理解上。本文旨在通过王阳明与朱熹“格物致和”思想的比较,以企置其于王  相似文献   

18.
章学诚曾说:黄宗羲“上宗王、刘,下开二万”,这一评语是合乎事实的。就理论渊源而言,黄宗羲的哲学思想较多方面导源于王学,黄氏本人亦以王门后学自视。不过,正如顾炎武入于朱学而又出于朱学,黄宗羲也从王学出发而又对它作了原则的修正与改造,并最终在理论上突破了王学。 一 在心物关系上,王阳明提出了“本体原无内外”论:“心何尝有内外?……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所谓无内外,即是“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这种心物一体论在肯定精神本体与万物的统一性上,与唯心主义的泛神沦十分相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它视为准泛神论。从理学的演变来看,心物一体的准泛神论实际上是纠朱陆之偏的一种尝试。通过肯定心体内在于万物,王阳明一方面扬弃了程朱突出理之超验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陆九渊以“吾心”吞并宇宙的  相似文献   

19.
敖运梅 《船山学刊》2011,(4):165-168
王阳明的诗歌创作与其心学思想是相呼应的,通过对其诗歌的剖析可以深入理解他的心学思想,借助诗歌这一载体,王阳明将其心学思想中的“心”、“意”、“知”、“物”概念通过诗歌呈现出来,其心学思想的递进过程正是其诗歌内容的表达向度。本文通过对其诗歌的独到分析,揭示王阳明哲学与文学、儒学与佛道思想的循环交汇与构架转移。  相似文献   

20.
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中,包含了入世经世论、批判继承论、亲履实践论、道德修养论和主观唯心论等这五个要素论。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中包含的这五个要素论,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乃至日本等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思想界,至今仍能见到影响发展的轨迹。本文拟就王阳明“知行合一”内涵的五要素论作一论述,并求方家指正。 人世经世论──王阳明出身官宦世家,在青少年时代,王阳明就熟读过孔孟之道,也深研过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同时,王阳明对佛经过学也十分爱好,曾有遗世人山之意。后来,王阳明认识到:佛老是异端虚无寂灭之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