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进 《船山学刊》2010,(3):71-73
《乐记》对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持"中和为美"的观念,音乐的中和不止是人与自然、人与他者的和谐,更重要的是音乐情感本身的和谐与情感生命的解放。《乐记》的"德音为乐"说主张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音乐艺术形式中的融合无间,强调艺术的道德价值、社会使命与审美价值的合一。  相似文献   

2.
经典社会学对情感资本已有涉及但还停留在边缘,对情感资本的正视存在于晚近的资本理论和情感社会学的视域中。情感资本基础理论主要研究情感资本的构成、模式、功能、获得及其测量。情感资本研究对社会现实是介入的,关注情感资本运作中的社会问题、情感资本社会分层、情感资本在企业和家庭中的运用以及网络和消费时代情感资本向情感资本主义的转向等议题研究。理性资本与情感资本的相互渗透与相互转化构成研究的主线。情感资本的社会学研究拓展了以往的资本理论,凸显现实社会问题的另类根源。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看,情感文明理论包括情感控制论、情感释放论、情感道德论和情感民主论.上述理论涉及到情感文明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路径、社会文明与情感文明的关系、情感文明与情感控制的关系等重要问题.这些张力较大、观点各异的理论交织出一幅复杂的情感文明发展图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被社会现实使用的思考情感文明建设的理论参照框架.  相似文献   

4.
韩伟 《船山学刊》2012,(3):70-74
《乐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乐记》的重要贡献是在承认乐的伦理价值、仪式价值的同时,亦承认乐的娱乐价值,并对其进行了理论总结,这在当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乐记》也带有鲜明的历史局限性,一方面,乐的娱乐程度必须在儒家价值体系之内;另一方面,在对待古乐、新声的问题上又显得过于僵化,从而表现出理智与情感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5.
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情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有关情感的研究却长期停滞不前。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情感研究的革命",诸多学科纷纷在情感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古典社会学虽有重视情感因素的传统,但在后来的发展中,情感曾经沦为"剩余范畴"而受到系统的忽视。当代情感社会学的勃兴,既与相关学科条件的成熟有关,也是呼应了当代社会中情感问题日益凸显的趋势。本文首先追溯了情感论题在社会学中的曲折历程,接着探讨了现代性背景下影响情感现象的关键方面和机制,最后则尝试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测中国社会目前的情感问题以及情感维度在社会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情感社会学三题三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景萍 《学术论坛》2007,30(6):155-160
文章探讨了情感社会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按照关系主义方法论原则,我们认为情感既有个人自主的一面,又有受社会决定的一面;其二,情感的私人运用意味着“为个人、为自己”,因而受社会的限制,而“为社会、为他人”这种情感的公共运用则受到社会的鼓励;其三,在理性与情感关系问题上,要注意克服“强理性弱情感论”与“弱理性强情感论”各自的片面性,看到理性与情感既是分化的、对立的,也是融合的、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社会学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结合的视角把情感界定为"主观社会现实".情感"主观性"的实质强调情感是个体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库存性情感"和"场域性情感"展示了具有丰富多彩意义的个体情感的主观性."社会事实"与"社会行动"构成了情感"社会现实性"的根本特质.将情感视为"主观社会现实"的范畴,是我们力图超越客观与主观、社会结构与能动作用二元对立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8.
《周易》与《乐记》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不同,前者是卜筮,后者是艺术,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其具体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个三重对应的关系之上的。所谓三重对应关系,也就是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与卦(乐)相互对应的关系,例如,宇宙有天地鬼神,社会人生中有等级上的高低贵贱;与这两者相对应,《周易》的卦象中就有阴阳各爻的不同位置和变化,在《乐记》中就有宫、商、  相似文献   

9.
“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一是从主客两个方面建立了乐的本源论;二是从形式创造切入论述了乐的审美特征;三是从乐与礼的关系入手论述了乐的功能;四是博采众家之长构建了儒家“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情感不仅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基石,而且是社会治理重要的资源,构成了现代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维度。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情感治理的核心在于回归“人”的价值及其主体性,适应公众对于情感的期待,通过对人的情感表达和情感诉求的主动回应,柔化国家与社会的权力结构关系,弥合治理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的鸿沟,对以往技术治理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与反思。当代社会情感治理从目标、领域、手段和结构等方面勾勒出总体形态和技术表征,促成了治理实践中行动策略的深刻变革。与此同时,情感治理在实践中遭遇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与工具理性和现代制度形成优势互补,从而避免单向度治理的行动偏颇。  相似文献   

11.
情商--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学研究情商与心理学研究情商有着不同的视野.从社会学的观点看来,情商是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感能力,是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素质和情感水平.情商包括认知性情商,道德性情商和审美性情商.情商不仅是情感质量的内在规定性,而且对情感有着直接的调控作用.情商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愈来愈大.个人有情商,社会也应具备情商.社会情商就是指社会对其成员情感的合理化调控和管理能力.它具体表现为一套对情感调控的社会机制.社会的"情商力"是维持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孔子乐之思想的研究多结合《乐记》来展开,但是,实际上《乐记》虽然继承了孔子的乐之思想,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扭曲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孔子讲"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实是讲礼的规范作用,教民如何去做,而经荀子到《乐记》,则无限地夸大了乐的政治功能,甚至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其次,对"郑声"的解释,后人多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乐论》中的记载来加以理解,实际上这些书中的资料来源并不一定可靠,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乐之思想有过度发挥之处;再次,孔子既肯定乐的形式美,又重视乐的内容,提出的目标是"尽美""尽善",而《乐记》对此有篡改。总之,《乐记》强化了乐的教化功能,完全否定了乐的审美功能,僵化了乐的创作原则,从而使乐完全沦为政治的附庸、教化的工具,这是对孔子思想的过度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孔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礼记·乐记》是先秦时期一篇极其成熟的文艺理论论文。我们可用“中和”二字来概括其文艺思想。在历代儒家心目中,“中和”是个人品格修养、文学艺术作品和治国平天下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最高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乐记》明确辨析了“和乐”与“淫乐”、“道”与“欲”的关系,它虽以乐为名,却礼乐并重。“乐”是德音,凡是堪称为“乐”的文艺都应具有和谐中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情感社会学的视角下,情感并非一种纯粹的生理心理现象,情感体验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情感不仅可以作为先赋性的资源,通过代际传承与累积,还能够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换与运作从而帮助实现地位获得。情感资源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自我生产,会维持与强化现有的社会分层体系,造成社会不平等关系的再生产,并且潜伏了社会变迁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乐记》是西汉中期以前古代儒家论“乐”的综合性论著。《乐记》中的“乐”,为原始性的“乐”,其内涵是诗、歌、乐、舞、的总称。古代儒家首先重视的不是作为艺术存在的“乐”,而是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必要方面的“乐教”。《乐记》反映了先秦“乐教”的主要特点:强调音乐的中和之美,反对侈乐;强调音乐演奏的次类相等,反对僭礼之乐;强调闻乐知德、闻乐知风,推崇古乐、反对新声。古代乐教与礼教密切相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悲”与“乐”是《淮南子》一书的主要论题之一.《淮南子》“悲”、“乐”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谓悲,何谓乐,二是如何处理悲、乐之名与悲、乐之实的关系,三是悲、乐与治身、养民的关系.《淮南子》“悲”、“乐”论有一个颇值注意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悲乐观是作为世俗悲乐意识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包含着浓重的风俗批判成分.正面说理和风俗批判的结合,使《淮南子》“悲”、“乐”论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现实的针对性、文笔的鲜活性以及愤世嫉俗的情感色彩,表现出相当大的思想活力和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4,(5):21-26
情感观念在黄玉顺构建的生活儒学和斯洛特构建的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二者探讨情感观念的视域不同,因此生活儒学中的仁爱观念、恻隐观念和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中的关怀观念、移情观念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这些分歧进一步影响了两位学者对情感与认知、情感与社会正义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撇开具体的分歧,一方面,生活儒学的本源情感观念可以为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奠基;另一方面,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对情感观念的精致探讨也可以为生活儒学的伦理学建构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8.
《礼记·乐记》与先秦礼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学凯 《北方论丛》2003,(2):128-130
《礼记·乐记》是古代礼乐方面的理论专著,它对我国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做了系统的总结,明确提出了"乐"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声、音、乐,指出了早期社会乐、诗、舞三位一体的特征。《乐记》的艺术观是广义上的艺术反映论,富有唯物主义色彩,具体表现为:寓礼于乐、礼乐并提、礼乐互补;向往古乐而排斥新乐;具有形象性、抒情性、故事性的艺术特质;有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崇尚和而不同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薛永武 《齐鲁学刊》2008,(3):109-113
《乐记》肯定了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揭示了创美主体情感的真实性,认为乐是情深、气盛与和顺积中的感性显现,是主体浓郁情感的抒发,是主体"气盛"的表现,进而达到和顺积中的中庸之美。情深才能文明,气盛才能化神,和顺积中才能英华发外。《乐记》通过对乐心互动之真的阐释,进一步证明了"唯乐不可以为伪"这一重要的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20.
情感文明建设:情感控制与情感赋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文明建设是个人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过程,其双向互动机制有二:情感控制与情感赋权。情感控制表现为社会情商力;情感赋权表现为个人情商力。社会情商力的承担主体是国家及政府,其功能有两个方面:制定合理的情感社会规范;对情感资源合理配置与使用。情感文明建设内在动力来自个人的情商力,取决于情感赋权。情感赋权不仅帮助人们获取应得的情感权力和情感资源,而且也提出了相应的情感责任和义务。实行情感赋权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提高个人情商的质量和品位,在情商中注入理性、道德和审美等文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