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3.
4.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是确保贫困群众在易地搬迁安置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问题,也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基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县域个案研究发现,以专业化社会组织同安置区建立嵌合关系为结构前提、多元主体协同赋能为行动策略的嵌合赋能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的合作结构;同时,以安置区相关资源进行多元整合为基本逻辑、“三社联动”向“五社联动”的联动升级为核心取向的多元联动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的互动模式。嵌合赋能与多元联动在实践层面提升了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效能与能力,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种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全国各地经实践得出大量成功经验。但由于地理、人口、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没有微观层面关于社区(村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本文以贵州阿妹戚托小镇为案例,分析多民族互嵌式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村落)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炼这一类型社区(村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的普遍模式,以期为其他社区(村落)提供参考。阿妹戚托小镇是贵州省第一个实现整乡搬迁的易地扶贫社区,又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同时还是国家级旅游景区,这三重属性几乎能包含所有社区(村落)的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有一些独特的经验和实践逻辑:一是重视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政治基础;二是转变救济式扶贫为“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物质条件;三是坚持实现空间互嵌到情感互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6.
7.
8.
我国脱贫攻坚战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迎来了全面胜利。作为精准脱贫战略的重要构成,易地扶贫搬迁在“搬得出”目标完成之后,“稳得住”与“能致富”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地区内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基于凉山彝区179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的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实证分析了产业发展、就业质量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满意度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产业帮扶、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等措施对政策满意度形成正向拉力,家庭人口特征对政策的满意度有显著推力影响,而鼓励传统农业生产、发展民族手工业和改善社会保障等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要以做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引导高质量就业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为路径,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真正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相似文献
9.
伴随中国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升,汉语热现象持续升温.笔者从对外语言教师的角度出发,结合个人教学经历和总结,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师如何在异文化环境中适应和发展的思考.文化适应方面,笔者简要介绍了所在国文化、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以及如何克服文化休克现象.其次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群体的特点和所在国外语教学标准和教学方法等影响实际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外语言教师发展方面,从建立资料库,语料库;利用网络教育技术,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参加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参加外语教学学术会议,了解国内外外语教学的最新动态等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金平县苦聪人,经多年的研究识别,于1985年划归为拉祜族的一支.笔者通过多年来的对比调研发现,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虽然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促使其生计方式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但是经济上极度贫困、社会发育程度极低、文化适应难度较大等问题目前仍然相当严峻.其主要原因在于苦聪自身文化系统在非内动力驱动的前提下,即外界不切实际的介入下发生了断裂,使体系内部的自我调适能力受到破坏,从而减缓了其文化适应的步伐,因此出现了文内分析的一系列文化的不适应问题,进而导致了其社会内部整体发展更加缓慢.为此提出族群内部的自身文化系统的良性运转和传承对本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精准扶贫是促进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对四川藏区致贫因素、典型贫困案例和扶贫措施的调查研究,肯定了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宏观策略和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四川藏区精准扶贫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即政府向社会购买扶贫服务;建立贫困户综合性识别标准;建立"特困户+整体受益"优先模式;谨慎规定贫困户的优先身份;正确处理社会救助和贫困户扶持之间的关系;解决精准扶贫地方性规范自身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推动具有共同性的国家通用语与具有差异性的民族语言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基于对河池、百色两地的民族地区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沿着“国家通用语和壮语均衡发展、倡导多语多文化共同繁荣”的语言文字发展思路,提出民族地区语言治理方案为:其一,精细化开展推普工作,彰显推普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其二,固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社会地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具体包括:用政策法规固化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地位,在母语地区和民族聚居区营造民族语言使用的环境;在广西少数民族群众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办实施双语教育的幼儿园、小学以及中学;加大少数民族语言宣传力度,开发人性化的多种语言文化服务,发展语言产业。研究结论旨在为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地区语言治理方案贡献广西智慧。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战争的原因,居住在老挝的一部分苗族移民到了美国等多个国家.这部分苗族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必然遭遇文化的不适应性,必然面对如何选择应对手段与策略的问题.作者通过参与观察的亲身经历,从亲类、同姓、同姓联盟等三个层面论述了美国苗族如何利用苗族家族组织来调适和应对在美国的生存与发展,为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将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村满汉语言文化融合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基层实践入手,以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布楞沟村为个案,考察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现状。在总结其"内连外搭、融合推进"衔接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民族地区实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坚持农村农民主体地位,创新性转化乡土文化潜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战略衔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从后脱贫时代向全面乡村振兴阶段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6.
蒙古语“库伦”的文化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语“库伦”(圆形 )的文化涵义非常丰富。本文从语言入手 ,结合蒙古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逻辑、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等诸多方面 ,阐述了业已形成的具有蒙古族特点的库伦文化。文章指出 ,蒙古族库伦文化从平面的圆形开始逐渐发展到立体的圆体及球体 ,这是与蒙古族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 ,从而促进了蒙古族对圆形的合理利用及形态化认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指导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产业兴旺为前提,综合考虑产业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关系,摸清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思想,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定量评价道孚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实证分析发现,道孚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综合评价良好,在精准识别、脱贫成效上成果显著,但是在定点帮扶和资金扶贫上仍然有待提高。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出发,制定基于扶贫共同体的产业精准扶贫思路,建立由“政府—企业—贫困户”“政府—农村经济组织—贫困户”“企业—农村经济组织—贫困户”组成的三大扶贫共同体,为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献计施策。 相似文献
18.
The cultural space of multi ethnic residential regions is always diverse and complicat-ed,and the conflicts and integration of multi cul-tures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c... 相似文献
19.
2018年以来,随着《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的发布,“语言扶贫”逐渐被学界关注,“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成为共识。通过“语言扶贫”,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普通话与规范汉字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语言红利”。因此,应该提升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规范汉字使用水平。依据语言调查结果,结合个案研究数据,对西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从西藏的特殊区情与语言使用情况出发,提出了在西藏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策略,为西藏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文化教育素质、推进现实经济发展与文化脱贫提供了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桂北山区一个瑶族村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对本民族语言、社区内流通的语言种类,以及外来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情况进行叙述,试图对人们在学习和使用外来语言的过程中,本族群与其他族群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使用外来语言的意义等方面作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