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需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作为一种主体追求与客体匮乏的矛盾 ,普遍作用于各个社会形态之中。需要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我们在实践中既要遵循客观规律 ,又要看到客观规律的展开是在人类对需要的追求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4.
唐瑭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0):13-19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不仅要从批判的角度反思政治哲学的研究前提,还要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中,导引出政治实践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政治哲学的方法论,一方面澄清政治哲学的研究前提,即从社会生产前提出发展开政治哲学探讨;另一方面则要对历史发生过程与政治实践形式作区分,并能正确理两者的辩证关系。新辩证法学派试图从形式辩证法角度重建二者的理论关联,但扼杀了内蕴于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重新阐释价值形式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可以反思形式辩证法的问题,有助于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重构。唯当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能从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桎梏中走出来,我们才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自我主张。  相似文献   

5.
6.
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人的需要分为合理需要和不合理需要。合理需要具有相对性,是社会的、历史的,是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的,是有利于人的生成和发展的,是合乎规律的需要,是各种需要的内在统一。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更加丰富和全面的需要,它遵循合理需要的尺度,是人的合理需要在新时代的具体内涵。在此意义上的需要,不仅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内生动力,是我们在新时代要竭力去满足的人的合理需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价值形式理论对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论革命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史上对这一理论所做的哲学阐释的尝试,值得我们加以回顾。"新马克思阅读"在思想史上首次将这一问题提出并体系化,他们阐述了价值形式背后蕴含的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并将这一辩证法解释为二重化的运动过程。通过对价值形式辩证法的重建,"新马克思阅读"为批判理论奠定了政治经济学基础。柄谷行人认为,马克思在价值形式理论之上完成了与康德相一致的跨越性的思维结构转变,这具体展现在他同时超越李嘉图和贝利,在价值形式上,完成了对生产和交换两个环节的结合。齐泽克则指出马克思通过价值形式发明了症候,从而揭露出了先验的范畴网络。这三种哲学阐释都着重强调马克思在价值形式之上完成的哲学方法论突破,但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对价值形式问题的哲学阐释,应当成为我国当今《资本论》哲学研究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的需要"的基本内涵有三:首先,它生成于后天,是人的实践活动,因而也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其次,它由人的本质所派生,且符合人的本性.再者,它有助于发展人的本质,增进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赋予"人的需要"以应然性,是人的应然需要.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导致需要的异化,即需要的粗陋化、物化及工具化.异化的需要,丧失了维持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功能,成为否定人的力量.异化需要的扬弃,意味着以丰富的需要取代粗陋的需要,消除需要的物化现象,将人的需要提升到精神和自我实现的层面,并且使得他人的需要不再成为手段,而是成为目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即为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三个层次,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需要以及人的最高的需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理论基础,采用宏观的研究视角,采用整体性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需要。改善民生应以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为指导,从人的需要出发,去满足当前广大人民最迫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11.
马克思立足于劳动和需要,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产品、劳动、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四个方面的异化,形成了自己的资本批判逻辑;鲍德里亚则在《生产之镜》中力图用象征交换解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劳动概念及其分析方法,重构一种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本文认为鲍德里亚在解构马克思理论的过程中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意歪曲,其资本批判理论只有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的关键在于被广大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即获得社会心理认同。但是,物质需要的充足与文化需要的匮乏不仅导致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层矛盾与冲突,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心理认同的阻碍。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九大则提出应当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判断,不仅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指明了方向,也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心理认同的现实基石。需要的产生、发展和满足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心理认同的客观基础和推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心理认同的培育必须立足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引导人们摆脱异化的需要,追求人化的需要,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此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心理认同的现实基础,使得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自发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13.
在消费社会的批判性理论中,需要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从布希亚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中,我们看到了消费者是如何被需要体系所生产出来,也看到了需要是如何成为社会控制的一种形式。但他过于强调结构性力量对需要的规制,而忽略了消费者产生自主性需要的可能性。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消费实践,需要的制造与满足是一种生活政治,其中隐含着规训与自主的双重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14.
张澜  仇梦欢 《理论界》2012,(4):209-211
需要是人们心理与行为的源泉与动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只有认识和把握了人的需要心理的特点与规律,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力求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和方法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16.
许苏庭 《南方论刊》2015,(4):10-12,50
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的满足与实现推动着人、社会交往、社会分工及阶级的产生与发展,内含着丰富的社会公正思想。当代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未得到完全满足导致了许多不公正现象的产生,这容易造成社会发展动力衰减、社会民主化进程受阻、社会安全运行风险加大等社会危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马克思需要理论给予当代中国社会公正的实现很多启示:一是努力实现公民个体的合理需要,这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要求;二是加强保障弱势群体的合理需要,这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任务;三是依靠发展满足合理需要,这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徐娜 《天府新论》2020,(3):17-23
柄谷行人借助康德超越论“强烈的视差”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依照这种解读模式,柄谷行人从对价值形式理论的分析入手,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对价值形式的忽视,进而基于交换和流通解构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构建了一种消费者抵抗理论。然而,柄谷行人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并未超出古典经济学的水平,以价值形式理论来解构剩余价值理论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无批判认同,所构建的消费抵抗理论也不过是一种主观主义形式化的浪漫式幻想。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解释中国和世界已经变得日益迫切,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要真正使具有话语创新意义的中国梦走向世界、走向社会,首先需要走向学理,需要中国梦与中国梦需要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来,通过对需要中国梦与中国梦需要的辩证把握,能夯实中国梦的学理基础,从而促进中国梦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社会批判理论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有重要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剖析马尔库塞对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的区分及其对虚假需要的危害与克服的论述,从新的角度阐述并评价其社会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20.
竭长光 《理论界》2007,1(1):18-19
“理论和实际统一”是实事求是的根本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所要求的根本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的根本特征和根本方法是发展着的实事求是的不变精髓,也是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