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炳哲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中占主导地位的剥削形式,已由马克思所描述的“他者剥削”转变为“自我剥削”。齐泽克以新冠疫情为案例背景,对韩炳哲“自我剥削”理论提出了五点批判:一是“政治正确”对自我的限制和约束;二是斗争和对立不能简单归结为“内卷”;三是“自我剥削”批判存在例外情况;四是发达的西方国家并不像它宣称的那样宽容;五是马克思“他者剥削”等理论范式在当代仍具有强大解释力。齐泽克借由对韩炳哲“自我剥削”理论的批评,进一步提出了对共产主义的四个辩护:一是共产主义的对立面只有野蛮;二是共产主义能实现全球合作防控新冠疫情;三是共产主义是逃脱韩炳哲描述的“自我剥削”困境的出路;四是中国疫情防控的成功预示着共产主义的可行性。通过对齐泽克和韩炳哲论争的分析,有利于推进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当代理解,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增进对共产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剥削”概念是透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要切入点。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剥削方式由强制性的“你应当”转换为激励式的“你能够”,原本被动的“他者剥削”逐渐过渡为主体主动的“自我剥削”。此时,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合二为一,“绩效劳动”以更为隐蔽和深刻的方式成为“异化劳动”在当代的新型变体。“自我剥削”的深层根源在于,资本将它的增殖欲望转化为主体自身的欲望,并通过强制的“进步力量”和“竞争逻辑”极尽对主体潜能的挖掘与利用。在数字资本的宰制下,人的“自我异化”以“自我实现”的面貌呈现,“自我剥削”的本质仍然是“他者剥削”。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揭露资本剥削现象的同时,把资本合理盈利完全归为剥削所得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其一般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皆存在内在缺陷。这些理论缺陷是怎样存在于马克思严谨理论体系中呢?本文将用“超质劳动”“集成劳动”等概念给予合理解释。文中将重点结合马克思发现的“商品价值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成反比”规律、“相对剩余价值与生产力成正比”规律,在肯定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合理内容同时,指出其否定资本家创新劳动的片面性以及“先进生产力‘天然具有’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樊秋莹 《江汉论坛》2005,1(6):37-40
本文运用马克思150多年前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理论,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特定的历史条件,着重分析了剥削这一古老的经济范畴所发生的历史性嬗变,进而引发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条件下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是万富之源,也是万恶之源。由资本剥削所产生的严重人道灾难,早在马克思理论诞生之前就已存在,且延续至今。我们反思并重释马克思剥削理论丝毫不会改变这一历史事实。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缺陷,是把资本剥削视为资本私有制、雇佣劳动及市场经济的本质产物,把资本家的正当盈利也归于剥削范畴。本文修正了马克思的理论,指出资本剥削是市场经济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并重新阐述和界定了绝对、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其目的是建立新的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以便更彻底地消除资本剥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罗默与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默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的思想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彻底否定马克思剥削理论建立的基石——劳动价值论,并提出一种基于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通过分析罗默剥削理论和马克思剥削理论在剥削存在的判断依据、剥削的源泉和目的、研究方法科学合理性以及剩余价值特殊表现形式四个方面的异同,指出罗默剥削理论既没有认识到剥削的本质,也没有充足理由驳倒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7.
赖特1有取舍地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思想与罗默2的剥削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剥削理论。为了解决"中间阶级"的"矛盾定位"问题,他采用三重剥削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定位分类。这是一种阶级与阶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是他试图将马克思和韦伯两种理论传统结合起来的产物。赖特的尝试出现了逻辑矛盾,呈现出思想的不彻底性,然而这些纰漏也不能抹杀赖特独树一帜的阶级思想在当代阶级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理论,已不能全面解释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所发生的一些现象。中国改革实践的发展,成功造就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他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还是剥削者,已成为消除思想混乱、明辨前进方向而必须回答的问题,它客观上要求从基础理论层面说明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一致性。显然,经典作家原创的剩余价值理论不能对之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应根据当代市场经济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剥削现象作出新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剥削范畴有着严格的经济社会条件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中国来说 ,其社会经济历史背景已经远远地超越了马克思论述剥削范畴的经济社会条件 ,使马克思剥削范畴获得了现代形式 :剥削实体———剩余劳动由马克思时代的资本家独占转化为当代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10.
柯亨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的批判是基于自由意志主义的自我所有原则的基础上,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批判也就会失去其效力。柯亨从学院派的立场出发对马克思的所有权观作了错误的理解,这是柯亨采用的抽象的哲学反思研究规范性本质的"非历史"学科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两种不同哲学基础的理论冲突。事实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考察上,以揭露资本主义价值原则的内在矛盾并进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论断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也是资本主义剥削特有的形式,从而把剩余价值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赋予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属性和剥削的本质,进而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存在,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思想认识的混乱.本文试根据对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论述的理解,理性地思考剩余价值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12.
G.A.柯亨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劳动价值论存在两种表述方式,其通俗表述是“劳动且只有劳动创造价值”,而其严格表述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柯亨论证说依据严格表述,通俗表述是错误的;而依据价值的约定定义,严格表述也是错误的。所以,柯亨认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剥削论证是不成功的,他提出了以“只有工人生产了拥有价值的产品”为基础的清晰论证来代替劳动价值论的剥削论证。柯亨的这个新论证也存在问题,所以后来柯亨的剥削批判是以“自我所有”为论说对象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平台资本主义利用数据生产资料进行资本增殖,数据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过程的核心。资本的平台化,使生产主体逐渐完全依赖平台生产,同时依赖平台生活,从而造成主体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的相互交织。平台的资本化,一方面使生产劳动突破了固有的时间结构,造成资本对主体闲暇时间的剥削,无酬的数据生产劳动充斥主体的日常生活全过程;另一方面,在产业转型与行业竞争的双重作用下,平台资本主义加速了新的生产劳动形式生成,主体为维护在平台中的声誉,必须被迫从事“情绪劳动”,接受资本的情绪剥削,并逐渐成为“情绪怪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平台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并未改变其服务于资本剥削的本性,反而使这种剥削愈发强烈。在资本的宰制下,平台成为资本控制、监视、剥削主体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4.
罗默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从博弈论的角度提出的"一般剥削理论",既是对马克思经典剥削理论的一个挑战,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个问题作出的新思考,但罗默的"一般剥削理论"既有对马克思理论的误视,也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胡运海 《理论界》2022,(7):44-51
不同于传统资本主义范式,与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相伴而来的数字资本主义已然在当今社会乃至当下时代中崭露头角。对数字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业已可能:从瘾欲机制看,数字资本主义诱惑着人们的眼球,引诱着人们陷于由数字信息技术生产者(互联网资本家)所掌控的数字旋涡之中;从剥削机制看,数字资本主义升级了一套新型剥削法则——互联网剥削和注意力剥削,以新型剥削机制对数字化智能设备中的大众进行无休止剥削;从加速机制看,依托高科技的发展势头,数字资本主义以加速之网覆盖人们的购物、娱乐等消费活动,完全摒弃了田园牧歌般的慢节奏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高歌猛进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剖析数字资本主义的瘾欲、剥削及其加速机制不仅为我们在更普遍意义上分析技术和意识形态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神秘化本质提供了启迪,而且对于认清数字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幻象继而认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发展样态提供了视角。  相似文献   

16.
试论“剩余价值”的实质性差异王孔琳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揭开了资本主义历史时期无产阶级深受资本家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其经济理论、科社学说的基石。随着社会...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生产对于工人阶级的剥削实质,拉康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逻辑依据提出了精神分析学领域内主体剩余快感的他者性,在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从经济学到精神分析学的学理发展关系,将这两个概念加以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当代语境下作为主体存在形式的劳动的人以及欲望的人之间的纽结方式。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唯物史观,马克思清晰地指出资产阶级的"平等"根源于商品交换的需要,但这种"观念平等"作为一种虚假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虽然披着"合法性"外衣,其实质却掩盖了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现实不平等,遮蔽了资本榨取雇佣工人剩余价值这一剥削本质.而要实现和达到"现实平等",就必须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虚假平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保护伞",进而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最终实现人的"现实平等".深耕马克思平等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9.
剥削:一个概念的重新阐释及历史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剥削既是一种历史现象 ,又是一种现实行为。剥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剥削产生的基础在于对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的占有 ,广义剥削产生的基础在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垄断。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剥削行为 ,要采取历史容忍的态度。对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剥削行为 ,要采取历史淘汰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援引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理论进行全球化问题研究时,往往停留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或"世界市场"的现象性描述,而未能从剩余价值实现方式的理论原理上来看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的意义。其原因在于我们对剩余价值实现条件理解上的欠缺和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误解。而卢森堡及柄谷行人则在对马克思的批评中提出了富有意义的新理解,前者在政治经济学层面上提出了世界市场对于剩余价值实现的意义,后者则为卢森堡的这一阐释提供了哲学方法论上的支持。马克思所强调的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的存在条件,全球化则意味着资本主义殖民化的全面完成,以及全球资本主义获取剩余价值的国家地区间差别性优势的逐步减弱。一旦由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不再有能力通过国家地区间的差别性优势获取超额剩余价值来缓解社会矛盾,则资本主义的总危机时代就要无可避免地到来。全球化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其终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