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周颂·丰年》是《诗经》农事诗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关于此诗的主旨,迄今为止,主要有"报祭宗庙"、"秋祭四方、冬祭八蜡"、"祀田祖、先农、方社之属"、"祭上帝"、"藏耤收"五大类观点。经考察诗歌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重点字词的含义以及诗歌的功用,可知,《丰年》是籍田收获后告祭先祖的诗。  相似文献   

2.
《诗经·陈风·宛丘》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四类观点。综合考察此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可得出三点结论:一、陈国的巫风习俗是包括《宛丘》在内的《陈风》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二、诗中的“子”指游荡于宛丘的善歌舞者,“荡”、“望”蕴含着诗人对“子”的道德评价。三、此诗通过描写一位痴迷歌舞者终日游荡于宛丘的情景,反映了陈国歌舞繁盛的巫凤习俗,隐含着诗人对陈国歌舞无度现象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考《诗经·渐渐之石》篇,得出《渐卦》与《渐渐之石》无论是单个的"渐"字还是各自描述的内容都存在一定联系的结论,其中"渐"义应为"山石高峻之貌"。《渐卦》初爻辞有"小子"一词,各家解释不一,通过对先秦主要典籍中凡出现"小子"一词的各篇章的分析,可知《渐卦》中的"小子"指代"青年男子"。整个《渐卦》描述两件事:一是青年男子出征打仗之始末;二是妻子对出征丈夫的思念及艰辛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诗歌《荒原》,以颠覆性的诗歌语言表达着知识分子在痛苦中挣扎和寻求出路的努力。该诗意象错乱繁杂,语句形式违背一般诗作规范,但是,作者通过三种艺术手法——意象结构之动势、艺术变形和音乐化处理,创造出"无形"中有形、"散乱"中有序的节奏感;词与词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以诗性语言构成律动的翅膀,产生分合有致、动静相宜的美感。  相似文献   

5.
经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诗经·唐风·杕杜》的主旨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刺时类,二是咏叹兄弟情义类,三是行乞类。这些观点申说重点不同,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结合《杕杜》产生于晋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立足于诗歌文本,通过对诗歌内部逻辑关系的梳理,以及对诗中关键字词的辨析,能得出尽可能接近其本义的诗歌主旨:《杕杜》乃晋献公时代兄弟相残的产物,是亡奔的晋公子触景生情,自叹其孤苦际遇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6.
<周颂·臣工>是<诗经>农事诗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关于这首诗的主旨,迄今主要有"诸侯助祭遣于庙"、"戒农官"、"籍田"、"省耕"和"祈谷"等五种观点.经考察<臣工>的字词含义及诗中的用历情况,可知此诗是周天子在籍田上祈麦实而戒农官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7.
关于《诗经·小雅·大田》的主旨,众说纷纭,主要有“刺幽王”、“颂美”、“省敛”、“祭祀”等几种说法。其中“祭祀”说细分为“报祭”和“因农事而及祭祀”两类。经过分析文本的字词、内在逻辑以及联系古老的蜡词,《大田》乃贵族为祈年而祭祀田祖之诗。  相似文献   

8.
《周颂·臣工》是《诗经》农事诗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关于这首诗的主旨,迄今主要有“诸侯助祭遣于庙”、“戒农官”、“籍田”、“省耕”和“祈谷”等五种观点。经考察《臣工》的字词含义及诗中的用历情况,可知此诗是周天子在籍田上祈麦实而戒农官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9.
在统计和总结汪榕培、潘智丹的《英译〈诗经·国风〉》译作中所出现的全部58个动物名称的种类、英译的基础上,以《秦风·小戎》一诗中"骐馵"为例,利用跨学科、综合性的考证方法,即从训诂学、名物学、文学翻译等视角对其英译进行具体考证,考证结论是《秦风·小戎》一诗的"文茵畅毂,驾我骐"中的"骐馵"被译为"Black horses with white legs"是译者"创造性的叛逆"的体现。翻译中的细致、正确的考证行为和过程对中国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启发和意义,具体表现在两方面:①能正确传播中国文化;②有助于我国译论建设和学术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琦才 《山西老年》2014,(5):23-23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政府从南京迁移到了重庆。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飞抵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期间,柳亚子赠毛泽东七律一首,同时向他"索句"。毛泽东便把九年前创作的《沁园春·雪》书赠给柳亚子,并致信云:"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相似文献   

11.
当前许多教师在回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中“推”与“敲”的优劣时,往往以故事的演进、情节的展开为依据,他们认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只不过在叙述着贾岛自己一段拜访友人的经历,情节之外所有的诗性因子就这样被他们一一抹杀。其实,《题李凝幽居》的主题应该是突出李凝居所远离尘嚣的岑寂,在创作方式上存在着“妄想揣摩”的可能性,并非一定是其行程的实录。  相似文献   

12.
《文选》“杂诗”类作品收录标准并非失题或“总杂”,其隐藏的文体内涵是以《古诗十九首》为范式的追认归类。这与《玉台新咏》《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等将“杂诗”仅作为诗题或编纂手段不同。萧统正是通过《文选》收录作品与设立类目的内在逻辑,显示其辨体、考镜源流的意识以及对于文学发展脉络的理解。《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地位、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正由此显现,也因《文选》的推重在后世得以发扬。  相似文献   

13.
唐诗《凉州词》首句异文久辩难决,是由于诗篇抒情人及其视点问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黄河远上”句,清人吴乔按作品中人物(抒情人)的有限视点质疑“何得为景”,而不少评论者则按诗篇作者的全知视点为之辩护。其实,《凉州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作品中前来边塞访问的旅客(作者化身),作者是以旅客的有限视点写景抒情的。因此,首句所描写的应是“黄沙远上”,而非争辩中的“黄河远上”或“黄沙直上”。而“黄河远上”论者影响较大的“征人”说和“倒望”说,以及在美感、意境和环境等问题上的一些辩词,皆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4.
洮岷"花儿"是对甘肃洮岷地区所流行山歌的特定称谓。秦汉年间,大批汉族人迁入洮岷地区屯垦,中原文化与当地羌人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并最终形成一种新型的西秦文化,为洮岷"花儿"的产生孕育了良好的土壤;洮岷"花儿"中的情爱主题与《诗经.国风》中的部分诗篇主题相合辙;以赛"花儿"与祭祀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花儿会"是先秦祭社活动的延续。故而洮岷"花儿"应是在秦汉年间,大量汉族人迁入洮岷地区后,汉地民歌与当地羌族民歌相融合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曹植《叙愁赋》“承师保之明训,诵六列之篇章”句中“六列”一词,赵幼文《曹植集校注》认为“于此不可解”,而校改为“列女”。清代孙星衍曾指出“六列”是指《列女传》中的六篇。此外,“六列”有时还是帝王后宫不同等级妇人的总称。  相似文献   

16.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内在张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索当代美学家李泽厚一生的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对李泽厚不同时期的关学著作做一番鸟瞰式的考察,分析其关学观中感性与理性、偶然与必然、个体与群体这些美学概念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张力结构。分析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李泽厚因其“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学观被称为“客观社会派”的代表人物;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他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一使用工具”的“工具本体论”思想;20世纪90年代的李泽厚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提出了“情本体”的关学观。分析结果表明,李泽厚前、中、后三期的美学观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从机械主义走向神秘主义,从群体抽象的人到个体具体的人,从深层历史学到深层心理学,后期的李泽厚力图摆脱早、中期对理性的过分的崇拜、对必然性的依赖,转向倡导个体的感性自由、张扬人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17.
西萨摩亚当代最杰出的诗人温特在南太平洋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代表作《我们心中的死者》是该民族的史诗,它以传统的文化作为背景,审视了波利尼西亚民族心灵和精神的成长;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相遇和冲突是他诗歌的重要主题,他的诗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述和个人的感受,展示波利尼西亚民族心灵深处活跃的永不泯灭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词中不同时期“雨”的意象寄寓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思和生存状态。“雨——花”深层模式触及词人内在生命渴求和对自我命运的关照。她以女性身份创作使这一意象具有本真女性特质.并开拓婉约词的传统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