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年前,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以下简称乡建学院)被称为“火种”,被媒体频频大篇幅报道,邱建生以为这能够“成就”自己。10年后,“火种”熄灭了,邱建生对乡村的挖掘和重视,依然不改。  相似文献   

2.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回顾与背景 “五四”运动以后,大批知识分子怀抱“救中国必先救农村”的理想信念。投身农村调查研究,如陈翰签、王寅生、钱俊瑞、孙冶方、薛暮桥、费孝通等;晏阳初在河北定县、梁漱溟在山东邹平进行了历时近十年的乡村建设运动。这些实践,产生了一大批理论成果,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费孝通的《江村经渤、《乡土中国》,晏阳初的《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律设》、《开发民力与建设乡村》.等等.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出现了数以百计的乡村建设团体和机构,诞生过一批乡村建设运动的知名活动家.其中最为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家有三位,即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约10年,创造了"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的晏阳初;创办河南村治学院、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山东省邹平县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约7年,创造了"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的梁漱溟;主持四川省江巴壁合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创办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庆市北碚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约20年,创造了"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的卢作孚.  相似文献   

4.
晏阳初创造的“平民教育一乡村科学化”模式、梁漱漠创造的“文化复兴一乡村学校化”模式和卢作孚创造的“实业民生一乡村现代化”模式,为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建设模式。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关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也各具特色。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可为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晓河 《决策》2006,(1):50-51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曾通过平民教育搞乡村建设。毛泽东主席在解放初期以及后来也多次提出建设新农村。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任务极为艰巨,建设内容多,需要时间长,不是一届政府或一任领导能完成的,因此,切忌将新农村建设搞成政治运动,更不能搞成形象工程和政缋工程。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出现了数以百计的乡村建设团体和机构,诞生过一批乡村建设运动的知名活动家。其中最为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家有三位,即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 在河北省定县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约10年,创造了“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的晏阳初;创办河南村治学院、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山东省邹平县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约7年,创造了“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的梁漱溟;主持四川省江巴壁合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创办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庆市北碚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约20 年,创造了“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的卢作孚。三位先生有关乡村建设的主张和实践各具特色,对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崔霞蔚 《经营管理者》2012,(4X):370-370
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晏阳初先生,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其"平民教育"的思想虽然产生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但是这一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与研究价值。特别在大力倡导教育机会均等的当今社会,深刻研究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和实施过程,将会对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定位、保障及实现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以及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内涵广泛,文化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文化力虽然被称作“软实力”,其效能却很硬,因为它是一切建设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进行乡村建设实验,都是从文化建设入手的,这恐怕不能视为文化人的偏好或局限。  相似文献   

9.
正2008年,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提出"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创建市级示范院校",并明确了"把学院建设成为规模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办学特色鲜明,市内一流、全国知名,具有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奋斗目标。明确目标形成共识2011年,学院被确定为重庆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后,先后分别召开领导班子、中层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早年加入同盟会。五四时期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等人同在北京大学任教,冯友兰是其弟子。上世纪20年代初辞离北大,到河南、山东倡导乡村建设运动,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世称现代四大儒家之一。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最为国人瞩目的却是上世纪50年代初,梁先生在怀仁堂与毛泽东主席当面辩论,  相似文献   

11.
《领导决策信息》2008,(33):22-2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定"方案已经获批,7月20日"三定"方案下达到该部。在新的"三定"方案中,原来的村镇办公室改为乡村建设司,虽然并非媒体所说的"升格",但也占有了此次机构调整中唯一一个"新增司级编制的名额"。  相似文献   

12.
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于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定位,正确理解"双师型"概念的内涵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和关键性问题,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长远规划,把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贯穿在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中,切实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3.
《领导决策信息》2008,(18):22-22
2007年3月,浙江开展了以"弘扬新文化、培育新农民、建设和谐新农村"为主题的农民"种文化"百村赛暨民间文化展示活动,农民"种文化"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引来众多媒体关注。"种文化",顾名思义,指的是农民群众像种庄稼一样,普遍、经常性地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体育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  相似文献   

14.
"合肥的现代化,关键看农村。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9月28日,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在"全市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上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对于加快建设美好安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结合合肥建设实际,美好乡村建设既是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既是打造环巢湖生态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领导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体的高度发达给医院的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压力,社会上充斥着"看病贵、看病难"的舆论,媒体对于医院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那么对于如何处理好医院与媒体的关系,并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在医院建设中的作用的研究,具有非常强的紧迫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时代的乡村振兴离不开自媒体的支持,自媒体已经成为农民新的生活方式、城乡互通的新手段、助力农业发展的新形式。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要拍摄视角的"三农"自媒体能助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加快农民主体意识成熟、加快农村先进文化传扬。站在乡村振兴的角度看待"三农"自媒体的发展,要秉持"三观"正、内容真、常学习和补短板的基本要求,努力找准其坐标定位,挖掘独有的地方特色,打造属于百姓的草根明星,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以确保新时代的"三农"自媒体切实成为乡村振兴的"助燃剂"。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各地出现的"美丽乡村"也成为各地最热门的旅游地区。该文围绕"科学传播"与"美丽乡村"建设展开论述,分析了当下科学传播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大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把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全国各级政协组织围绕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经验。近期媒体相继报道的福建省政协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专题协商,辽宁省政协就老工业基地新一  相似文献   

19.
刘芳 《决策》2014,(12):59-61
<正>长沙"乐和乡村"试验之所以成功,尤为关键的因素是当地政府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以及当地政府与北京地球村之间形成的善意第三方介入乡村建设的协作模式。2013年底,湖南长沙县引进"乐和之道"的乡村治理理念,在开慧镇葛家山村、金井镇慧农村、春华镇金鼎山村、白沙镇双冲村、福临镇金坑桥村5个村开展并实施"乐和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所谓乐和,即"乐道尚和,乐于道、志于和,身心境和、乐在和中"。乐和乡村的根本目标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乐和  相似文献   

20.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传统文化优势,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实际,创建并推行"白衣天使"高职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层次和水平。该文通过分析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总结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