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霍耐特沿着黑格尔提出的一种"为承认而斗争"的观念,从黑格尔、米德、哈贝马斯等人那里汲取重要思想源流,从承认领域、承认模式、承认原则等方面阐明一种具有规范内容的社会理论,形成了极具后形而上学语境的承认理论。霍耐特承认理论以实践的自我关系为中介,通过一种未被扭曲的自我关系,建构了基于爱、法律和团结三种形式的承认道德观,很好地处理了同一性与差异性、共同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为道德信仰提供了"从自我认同到对等认同再到群体认同"的认同逻辑支撑和"由可信之信到确信之信再到信信与共"道德理论关照,对于社会道德秩序建构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沿着哈贝马斯的路线,霍耐特以“承认”范畴来定位自我与他者的主体间关系.在“承认”理论框架之内,艺术家与读者在旨趣、想象力、品味、审美力等方面给予对方以“预先承认”,对艺术作品共同进行”创作”,从而推动了哈贝马斯、伽达默尔所提倡的关学主体间性.凭借承认与蔑视之间的辩证关系,霍耐特对马克思《手稿》中的劳动美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构.但霍耐特并没有将”承认”仅仅视为思辩领域的抽象概念,而是将其植根于日常生活之中,从一个侧面弥合了存在于生存关学之中的个人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承认理论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黑格尔承认理论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承认作为人类政治共同体的核心概念,有着广泛的思想来源和对后世深刻的启示.厘清黑格尔承认理论的源与流,对其承认理论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必将为承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开拓道路.  相似文献   

4.
刘昊 《天府新论》2020,(2):61-66
认同危机是现代社会的重大问题,承认哲学立足于主体间的相互承认以求化解之道。黑格尔、霍耐特和泰勒从不同的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黑格尔从抽象的主体出发,提出精神承认哲学;霍耐特站在社会批判维度,赋予承认以伦理意义;泰勒则从文化入手,提出“承认的政治”。然而,这三种承认哲学都未能揭示认同危机的根源,本文认为经济承认才是化解认同危机的根本和关键。  相似文献   

5.
从国际法的承认理论与实践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宏云 《江汉论坛》2003,1(6):112-114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这一法律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台独分子认为国际法上承认理论之“宣告说”支持台湾的所谓国家属性。本文认为国家承认理论之“构成说”与“宣告说”的分歧主要是理论上的,国际社会的承认实践并没有证明“宣告说”是“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在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上,应当适用“构成说”,而不是“宣告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是经历了青年黑格尔时期、完成向唯物主义转变时期、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时期、唯物史观确立之后四个阶段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对“社会承认丧失”的批判、“社会承认诉求”的肯定、“社会承认理想”的憧憬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的基本内容。追寻社会正义是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的理论旨趣,为实现社会治理正义提供了价值理路,即消除对社会承认的漠视以维护社会正义,优化物质利益关系以保障社会正义,促进制度优化与心灵安顿以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承认理论的四副面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认问题是当代政治哲学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其中很多人都把它追溯到黑格尔。因此,阐明黑格尔的承认理论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黑格尔的承认理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和异质的。它有四副面孔:早期神学著作中的爱的承认关系是非历史的;耶拿手稿描述了社会伦理发展中的家庭的情感承认关系、法律的形式承认关系和国家的实质承认关系;《法哲学原理》中的相应论述与此有着很多一致之处,但在家庭的职能和市民社会的产生等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差异;《精神现象学》则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奠基于生死斗争的政治,从而暗示了一种激进的革命立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后叶,西方学者对黑格尔承认哲学的重新发现和全新诠释,不仅颠覆了黑格尔作为主体性哲学集大成者的传统形象,而且发掘出黑格尔内蕴的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激进色彩.一般来说,黑格尔承认哲学的提出主要缘于对启蒙所倡导的主体性立场的反思,黑格尔主张从个体的“我”走向交互承认的“我们”,这是他对启蒙现代性规划开出的一剂“主体间性”药方.黑格尔推崇在思想深处爆发革命,而不是引向现实的实践,因而无论语调如何激进,他的理论基点就决定了其承认哲学本质上的保守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社会批判是哲学的重要品格和重大功能,哲学进行“社会批判”,首要的问题是回答社会批判的“标准”和“规范”,即“社会批判的规范基础”问题。抽象的“主体哲学”的思维范式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和实践困境。从抽象的“主体哲学”思维范式转向“主体间”的“相互承认”思维方式,并把增进“相互承认”与“人类团结”作为社会批判规范基础的价值核心,这是当代哲学在反思和解决“社会批判的规范基础”这一问题上所取得的最为重大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0.
从"认同"到"承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卫东 《人文杂志》2008,69(1):42-48
"认同"概念主要可以追溯到三个来源:美国心理学传统的"认同"研究,符号互动论,以及欧陆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社会认同理论.虽然它影响广泛,却存在原子主义、分裂主义等问题.承认理论可以看作是对其的修正.在当代,承认理论的代表是霍耐特,他区分了三种承认的政治,把理论来源上溯到黑格尔的"承认"概念.与"认同"概念不同,承认理论把目标直接指向共同体的团结,并把团结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克服了"认同"概念的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