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山东沂源县牛郎官庄村,"牛郎织女"是最重要的村落主题.在牛郎官庄,至少有四种以牛郎织女为主体的重要的叙事形式:故事、仪式、文献和空间.这些叙事形式之间相互论证、相互补充并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群落.这个叙事群落将牛郎织女故事与牛郎官庄的地方社会紧密地连接了起来.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中国神话再度活跃的阶段,是其传播流变的黄金时期。在汉代,一些神话完成了由神话到仙话的飞跃发展,即有些神话首次出现仙话化的表现;一些已具有仙话化倾向的神话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强化。汉代神话仙话化倾向主要是受神仙方术思想的直接影响和神话载录者的侧面推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牛郎织女神话中,“偷天衣成亲”自古以来便充满着神秘的诱惑力。在牛郎成年的关键时刻,老牛泄露天机,怂恿牛郎乘天女下凡洗澡之机偷取“天衣”,从而促成了牛郎织女一段美满姻缘。牛郎所偷取的“天衣”到底意味着什么呢?透过我国神话世界的重重迷雾发现,原来“天衣”并非一件普通的外衣,而是与中国许多文化信仰有着密切的圣物,这些文化信仰时常通过神话传说以及风俗仪式体现出来。比如补天神话、寻母救母神话、偷衣婚娶认母神话、图腾神话、各种成人仪式、葬仪、祭祖仪式等。它连接着人与神的不同时空,沟通着人与神的隔离。  相似文献   

4.
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金枝》中关于"神王"和"替代者"死亡的理论为依据,解读"汤祷于桑林"和炎帝女儿死亡等神话,可以发现,这类故事实际上表达的是古代帝王和巫师通过死亡-复活并演变为"神"的特定仪式。《列仙传》中,这种死亡-复活仪式也构成了黄帝、彭祖以及各类早期方仙道士成仙故事的原型;早期仙传中的成仙故事其实是古代"神王""巫君"以及"替代者"通过死亡演变为"神"的原型在"特定时期"的一种演变。这个"特定时期",即巫术逐渐走向衰落、宗教作为一种新的信仰形式逐渐走向历史舞台的新时代,亦构成了神仙传记中各类"神仙"从古代神话中的"神"的原型中脱颖而出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5.
"嫦娥奔月"神话产生初始,即受到神仙思想的浸润与渗透,特别是在道教神仙信仰影响下,得到神仙家和道教徒的不断改造与丰富,逐渐被仙话化,最终演变成为了纯粹的仙话.  相似文献   

6.
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董永传说深受壮族民众喜爱,其中广西忻城县的古壮字歌本《董永和仙女歌》在诸多壮族民间重构董永传说中较有代表性。通过壮、汉版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该古壮字歌本主要借源于明朝话本《董永遇仙传》和黄梅戏电影《天仙配》。通过置换式重构,《董永和仙女歌》强化“孝”叙事与神话原型,暗示姑舅表婚叙事的失败,融合婚姻与家庭伦理叙事,彰显叙事的张力。通过增添式重构,《董永和仙女歌》阐释行孝叙事因果,展现“女强男弱”的重复律叙事,使得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优化了叙事手法。董永传说的跨族重构,使得中华民族共有的董永传说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叙事增值,表现了各族人民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善"与"恶"是对立的,理论而言它不可能体现在一人之身。然而,在"董永遇仙"这一故事系统中,不同叙事者笔下傅员外的形象却呈现出前后完全不同的善与恶的道德对立。透过这一现象,能够发现意识形态无处不在的强大渗透力与宰制性。  相似文献   

8.
在牛郎织女传说中,老牛兼具灵性与神性。牛所具有的任劳任怨,忠贞不二,甘于牺牲的优良品质,实则是朴实忠厚、忠诚正直的牛郎人格品质的延伸和升华。牛意象的加入,不仅推动了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曲折发展,赋予了该传说神奇瑰丽的浪漫色彩,而且以此寄托了中国底层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相似文献   

9.
《牛郎织女》的产生跟周、秦民族的交融密不可分,《史记·秦本纪》、秦简和汉末魏初的《三辅黄图》都说明这一点,现存于西安附近的西汉牵牛织女石像更是证据。庾信《尉迟氏墓志铭》中的织女庙当在西安至陇东、南一带。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牵牛(牛郎)、织女的祠庙、纪念地被遗忘或变为同董永故事相关的祠庙。从陇东的乞巧风俗看,牛女传说和相关风俗在这一带长久流传,陕西很多县的乞巧风俗同陇东的相近。古代陇右、陕西中部一带的诗人也都有大量的咏七夕和牵牛织女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蒲州姑娘织女,与牛郎结为夫妻,是人神恋爱与天神斗争,大获全胜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由于西汉统治者标榜孝道,主张“以孝治天下”,所以,儒家文人刘向等把牛郎织女反天命、争自由的爱情故事,篡改成为明显的带有劝人行孝的“董永与田仙”的说教,讹传误导人们两千余年之久。并对有悖于“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发源地多所隐蔽、篡改和删削,遂成千古之谜。经考证与研究,其发源地在山西蒲州——舜居妫。  相似文献   

11.
<封禅方说>为汉武帝时方士所言神仙故事的汇编,是一部仙话式的早期志怪作品.这类志怪专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已经挣脱神话子史的藩篱,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槐树在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有赖于其多种实用价值的开发利用。槐树的可燃功能使之成为“改火”之木,并确立了槐树的“阴树”身份。槐叶可以用作防暑之物,食槐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风雅。槐树的药用价值将之提升为仙方灵药,并将槐树引入了神仙境界。作为行道树的槐树则附着了多层政治寓意。宋代以后,在董永遇仙传说中,槐树承载了遇仙、生殖、富贵三层用意。  相似文献   

13.
流传至今的著名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是怎样产生的呢?牛郎织女相会佳期为什么选定在七月七日呢?相会时为什么要选定乌鹊填河呢?这些艺术构思不会是偶然的,一定有其所以如此构思的某种社会历史渊源和思想渊源。而这些历史渊源和思想渊源往往从民俗中可以找到它们的脉络。本文有感于此,试图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一、“牛郎织女”故事是怎样产生的“牛郎织女”故事,汉魏时期已基本完成。故事中诸如牛郎、织女为夫妇,他们隔河相望,只能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相会时要由乌鹊填河等等主要情节,当时文人诗文中都有歌咏或记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神话演变状态的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历史化是世界性特征,算不得是民族特色;而神话的仙话化是中国神话演变中的一枝,尽管有独特性,但不足以涵盖中国神话演变的整体特点。如果寻找中国神话演变特征的话,则莫若以“混杂”二字来概括,即它的演变是多种模式的统一,是神话的历史化、仙话化、哲学化、文学化、宗教化等的统一。就《淮南子》中神话演变的形态而言,也同样彰显出“混杂”的特征,神话历史化、仙话化和哲学化是最主要的演变状态。这三种演变状态的文化意味在于:如果说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使神话历史化,大众文化性质的神仙思潮使神话仙话化,那么精英文化性质的哲学理性精神最终使神话哲学化。  相似文献   

15.
《女人世界》2008,(8):48-49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如果故事中的牛郎和织女没有彼此相爱,如果王母娘娘对这段仙人之恋不予干涉,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今天人们口中争相传颂的爱情传说。每年七月七日,牛朗织女两大星座竟夜经天,鹊桥相会,给仰望星空的人们以无尽的遐想,七夕的雨水露滴,据说都是牛郎织女喜极而泣的相思之泪。在中国所有节日中,“七夕”是唯一一个由神话爱情故事演变而来的节日,  相似文献   

16.
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遇打头风。屋顶漏了又遇上连夜大雨,船正航行又遇上迎面大风。注解语出明洪木便《清平山堂话本·董永遇仙传》。评析喻挫折、困难、打击接踵而来,处境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7.
神仙想象在中国文化的总体格局中处于枢纽位置,属于元话语的形态和本体论的层次,经由神话可以通达并阐释哲学、历史和文学的各个领域的基本问题,但是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以西方神话的经典形态来贬抑中国神仙特性,研究者也多在民俗学、宗教学以及文化学的层面进行讨论。中国神话思维较之西方具有非典型的形态,中国神话从巫学智慧走向了美学智慧;中国仙道智慧超越了唯物与唯心,具有强烈的唯生论哲学色彩;中国神仙想象的审美化表达方式,它是经验的哲学和叙事的哲学,突出表现为游仙、修道与逍遥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8.
仙道小说,或称道教小说,是指以宣扬神仙信仰、反映神仙或道士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仙道小说在很多方面都深受佛教的影响,并深深打上了佛教的烙印,如佛教的一些教义、概念、词汇、典故、故事情节、题材、创作模式等,就深刻地影响着仙道小说,并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但仙道小说与佛教故事相比,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蓬莱神话系统自它萌生之日起就开始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蓬莱仙话在魏晋南北朝十分兴盛,志怪小说、游仙诗和辞赋等体裁的文学作品皆受其泽溉.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对蓬莱仙话的专门记述,蓬莱仙人安期生是其中个性独特的形象;游仙诗也因借蓬莱仙话,曹操、曹植、郭璞等作家或者以之为典实,作全诗之一瓦,或者侈写蓬莱之仙界,为列仙之佐证,或者借神仙意趣,抒发不平之胸怀,增加了诗歌独特的具象性和神异性;在辞赋创作中,傅玄《枣赋》把仙境物品作为独立铺写的对象,更多的作家是借助蓬莱典实,写景状物,表情达意,使蓬莱仙话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特殊的表意功能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仙传小说是《太平广记》辑录的重要题材类型,作为一种宗教文学它具有独特的叙事特征,即以史传叙事结构展示神仙故事的宗教真实性,以模糊叙事语句遮蔽神仙及其仙迹超现实的虚幻性,以对比、衬托等叙事技巧凸显神仙生命的长生久视,以程式化的叙事模式强化神仙可求的宗教目的。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兼顾了仙传小说宗教性与文学性的双重特性,弥合了"宗教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