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简洁但蕴意深邃。《修墙》是弗罗斯特最具代表性的诗作之一,诗的主要矛盾与冲突———诗人和邻居对于"修墙"持完全对立的态度是自然界中对立统一法则的极好写照。《修墙》一诗的主题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修墙隐含拆墙,拆墙又隐含修墙,这种二元对立的情形同样体现在"墙"的双重作用和人们对待"墙"的双重态度中。  相似文献   

2.
弗罗斯特的许多诗歌貌似简单,实则蕴意深刻,内涵丰富。在《修墙》一诗中,他采用匠心独运的结构安排以及平行、重复、象征等写作技巧,仅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就淋漓尽致、生动地表现了现代西方文明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来阐释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名诗《补墙》,分析诗中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之墙",以揭示此诗创作的成因以及对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人格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弗罗斯特的诗歌《补墙》的主题意义,以篇章格律和词汇语法层的语言特征为依据,对该诗进行文体分析。研究发现:在共同补墙中,邻居之间在言行、观点和态度等方面的"失谐"表明"墙高出睦邻"实际上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悖论;交往中的矛盾和困惑源自信任的缺乏和交流的缺失。结果表明:聚焦于文本的篇章格律和语言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揭示其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美国诗人罗伯特 .弗罗斯特的诗———《补墙》 ,来发现他作为现代派诗人的独特之处 :通俗的语言、传统的诗体 ;貌似的简单、寓意的深刻。  相似文献   

6.
解构主义是一种反对传统的二元对立的具有颠覆性的批评理论。它打破前人在我们脑海中印上的固有的思想观念。《补墙》看似是"补"实则是"拆",诗中"篱笆牢实邻居情久长"的传统观念,不符合现代的要求。诗人弗罗斯特借助诗中的"我"表达对墙不满,对传统的反叛,诗人在词句、事实和思想上表达了其解构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最具代表性的两首诗作《修墙》和《摘苹果之后》的分析探讨,认为诗人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象征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成功地深化了诗作的主题,从而使其诗作清新生动,充满哲理,意蕴丰富,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补墙》和兰斯顿·休斯的《我长大的时候》两首诗中“墙”的人性哲理与政治意义的赏析 ,揭示了西方现代文明、种族隔离政策对人性的异化、扭曲和抑制。一方面 ,人们从安全出发需要“墙” ;另一方面 ,人们渴望推倒“墙”以建立一种自由交往、种族平等的美好生活。通过对“墙”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推倒“墙”的必要性的分析 ,揭示了诗人追求人人平等、和睦相处的良好愿望和反对种族隔离政策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补墙》和兰斯顿·休斯的《我长大的时候》两首诗中"墙"的人性哲理与政治意义的赏析,揭示了西方现代文明、种族隔离政策对人性的异化、扭曲和抑制.一方面,人们从安全出发需要"墙";另一方面,人们渴望推倒"墙"以建立一种自由交往、种族平等的美好生活.通过对"墙"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推倒"墙"的必要性的分析,揭示了诗人追求人人平等、和睦相处的良好愿望和反对种族隔离政策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弗罗斯特作为美国现代诗人中一个坚持传统诗歌艺术创作的诗人,他的诗歌《雪夜林边小驻》极富美感.在韵律的构成及开头和结尾的方式都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理解弗罗斯特的诗歌特点可以更好地体会其诗歌传递出的美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白桦林》是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众多经典诗歌中的一首.在该诗中,诗人运用诗歌的语言,以轻喜剧的形式来“呈自然之美”、“传人间之爱”和“言生命是美丽而优雅的坚守之志”.诗中的轻喜剧色彩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弗罗斯特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貌似自然、直接、简单,而实际上根本就不像其表面上看的那么自然、直接、简单。人说他的诗歌清新明了,但诗人似乎存心让天真的读者迷恋于他那明朗透亮的外衣,以至无法透视诗人所配戴的微妙假面。在弗罗斯特看来,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在于其形式的简单而内容的深邃。在追求诗歌创作艺术中这种简单深邃的“隐秘性”过程中,弗罗斯特筑起了一座在美国诗歌史上风格瑰异的艺术大厦。  相似文献   

13.
弗罗斯特的名诗《补墙》因主题的多义性而得到批评家关注。补墙是游戏,"我"与邻居因补墙而相互了解。虽能同玩"补墙"游戏,却貌合神离,补不好横亘在彼此之间无形的墙,"好篱笆造出好邻家"这句谚语是理解本诗的关键。好篱固然可使人安全,但也易使人孤立。本文以"游戏"和上述谚语为切入点,剖析了"我"同邻居交往时的矛盾和困惑心理,进而得出现代人之间交际困境源于人与人之间无形的心墙以及由此造成的交际缺失。  相似文献   

14.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在美国甚至全世界文坛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很多评论家认为他的诗歌在形式上属于传统一派,但有些人却认为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极强的现代派特色。单纯地认为弗罗斯特的诗歌是传统的或是现代的都是不全面的,他是一位伟大的"传统的现代派诗人"。  相似文献   

15.
十四行诗是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艺术的集中体现.他并不赞成与他同时代的现代主叉诗人完全抛弃传统、一味求新求变的做法,强调继承诗歌传统,在传统范围内进行革新.在运用十四行诗这一饱受现代主义诗人诟病的古老诗体时,弗罗斯特对既有的诗歌形式进行了大胆地创新,主要表现在格律和韵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诗歌意象是一首诗歌的核心,它能成为诗人内心思想和情感表达的一个外在参照物,大多诗人都是在以这种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以其意象丰富和寓意的深长而著称,也正是以这些人们所熟悉的诗歌意象来表达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评论,以期对弗罗斯特更为全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修本草》的体例源自《本草经集注》而又有变动。其分类将《本草经集注》的草木、虫兽二部离析为草部、木部、兽禽部、虫鱼四部,药物的部居或排列顺序以及三品属性亦略有变动。宋代《开宝本草》、《嘉本草》虽对《新修本草》又续有调整,但均有标记注明,惟《证类本草》对药序变动最大。在辑复《新修本草》或《本草经集注》、《神农本草经》时,不可依《证类本草》所出药序排序。《新修本草》药物条目中的叙述体例,亦依据《本草经集注》,但在毒性、生境与产地项有变动,将《本草经集注》中原《神农本草经》朱字改作墨字。其性味、异名依旧朱书在前,墨书在后,依此体例可校《证类本草》中源自朱墨舛讹之误者。  相似文献   

18.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位极受欢迎的当代美国诗人,一般认为他的诗歌通俗易读.但易读并不意味着易懂.他的诗歌其实蕴涵着一种意义的不确定性,亦即诗人以语汇、意象、修辞和格律等手段在诗歌中组合成一套复杂的意义系统,使得诗歌具有多重阐释的可能性.本文即以弗罗斯特诗歌<未选择的路>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戴镣而舞——《丝绸帐篷》之生命华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次荣获普利策诗歌奖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其十四行诗《丝绸帐篷》力透纸背,表现出多层次的真实意义。在传统的诗歌欣赏和新兴的诗歌隐喻解密的双层面视角下,这首十四行诗以其词语和意义、诗体等表层形式展示内容,以日常语言思维的隐喻方式蕴含深层意义。这一特点充分展示了在传统诗歌格律的约束中,诗人娴熟地表达诗情人生的自由,在优美的格律和简单易懂的日常语言表达中,抒展诗人对于"她"———诗歌女神之情怀:戴镣舞出自白式的十四行诗,始于愉悦,终于智慧。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个人理想和情操与提炼加工后的物象融为一体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诗歌而言,"意境"就是"诗境",它是通过"物境"和"心境"来表现诗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意境理论是中国古典诗学所特有的理论。《雪夜林边停留》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同的批评家对它有不同的解读和分析,本文以"意境"理论并对照我国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名作《江雪》来阅读这首诗歌,发现该诗在异域文化背景下依然释放出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