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育王是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印度孔雀帝国时代最伟大的统治者。在他统治时期,产生于前六世纪的佛教在印度境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本文想就阿育王和早期佛教的关系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早期佛教的分裂与衍行是古代印度奴隶制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部派佛教的争鸣对大乘佛教的兴起在宗教理论上有重大影响,并对佛教思想文化渊远流长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古代东方与古代罗马的情况不同,传统观点用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时间——公元476年来划定古代东方奴隶制社会的大致下限,不妥.这一下限应大大提前:西亚不晚于汉谟拉比时代(公元前18世纪),埃及不晚于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世纪),印度不晚于阿育王时代(公元前3世纪).随着这一视角的变化,可见封建社会长期存在,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点,亦为古代东方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思想成熟之后,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一、从《黑格尔哲学批判》中经《基督教的本质》到《论哲学的开端》是对唯物主义含义的正统理解时期;二、从《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到《未来哲学原理》是赋予唯物主义感性唯物主义含义时期;三、从《因〈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而论〈基督教的本质〉》到《反对身体和灵魂、肉体和精神的二元论》是回复对唯物主义含义的正统理解时期;四、从《宗教本质讲演录》到《论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特别是从意志自由方面着眼》是再次赋予唯物主义感性唯物主义含义时期。  相似文献   

5.
(一) 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更多地认为自己是德国古典辩证法哲学的直接继承人和批判者的话,那么,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无非是18世纪和19世纪唯物主义传统的继续和发展。列宁曾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它完全继承了法国十八世纪的和德国十九世纪上半期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历史传统,即绝对无神论的、坚决反对一切宗教的唯物主义的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6.
18世纪法国无神论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学说的影响楼凡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无神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对于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世界观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对宗教的怀疑论,经过自然神论最后达到公开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这...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教导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又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我国的钢铁冶金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都是劳动人民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明创造的。法家的政治路线和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对钢铁冶金技术的发展也起了促进的作用。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冶金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奴隶暴动的风雷震撼了奴隶制社会的大厦。特别是以柳下跖为首的奴隶大起义,对反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更是沉重的打击。在奴隶起义的推动下,新兴地主阶级也起来向奴隶主阶级进行了激烈的夺权斗争。封建制要代替奴隶制,已成为当时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生  相似文献   

8.
拙文《马克思晚年“笔记”中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论述》中,笔者根据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天生的二重性”及其历史命运的论述,指出“非但马克思并没有直接肯定在农业公社解体之后,次生的社会形态一定是建立在奴隶制上的社会,就连农业公社的历史命运是否一定会是自身的解体,他也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至少从理论上来看,农业公社可能解体而历史步入建立在奴隶制或农奴制上的社会,也可能继续存在下去。”马克思在他的著述中,从来没有指称古代印度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性质是奴隶制的或封建制  相似文献   

9.
从夏代进入阶级社会到西周灭亡的漫长奴隶制时期,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上主要利用神权和宗法制度进行思想统治,他们的法律制度也受此支配。原始宗教迷信的形成,是自然压迫和阶缴压迫的产物,在生产力极其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8—6世纪的希腊正处在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卽由奴役本族的奴隶制向奴役异族的奴隶制轉变的时期。这种制度的轉化过程在雅典表現得最为典型,而梭倫立法則是这种制度转化在各方面的完成。在探討历史发展規律的时候,着重研究社会經济的发展,着重研究阶級結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说的影响楼凡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学说和理论。其思想渊流和理论来源极为广泛,广义地说,它包括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有价值的思维成果;而比较狭义地说,则主要是指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19世纪前半叶德国古典哲学和西欧...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方法,从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及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与影响等方面探究了孔子哲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及发展倾向.认为孔子哲学既非唯心主义,也不能简单归结为唯物主义,它是在两种社会形态交替时期产生的由宗教唯心主义转为朴素唯物主义的一种哲学形态,具有明显的矛盾二重性特点.但究其实质,是倾向于唯物主义的,是不成熟的、或处于过渡状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孔子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69年发现的希腊文《科隆摩尼古卷》讲述了3世纪摩尼的印度之行,这份文献显示摩尼的印度之行应该在240年至242年之间,他可能让印度西北一个国王皈依了摩尼教,并在印度各地建立了摩尼教的社区群体。摩尼的印度之行,对摩尼教的形成与早期发展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摩尼吸收了印度宗教思想以丰富摩尼教的理论,在寺院建设、宗教仪式等方面,印度宗教对摩尼教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体是古代发展得最为充分和完备的民主政体,它虽然确立于公元前6世纪,但早在前国家时期就已萌芽。这种萌芽虽无信史为证,却有神话可考,本文就试图通过考察神话世界的权力结构方式,来证实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体的起源。  相似文献   

15.
距今二千五百年前,在古代希腊诞生了伟大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赫拉克利特所生活的年代,希腊社会正处于奴隶占有制的形成时期。在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且得到了迅速而普遍的发展。公元前七世纪希腊人发明了熔接铁的方法,铁器的生产和使用已经相当普遍;许多城市在这个时期形成为冶金、纺织、陶器、制革等等手工业的中心。手工业跟农业的分  相似文献   

16.
古代印度泛指南亚次大陆。马克思说它的地理结构与意大利相似,可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秉性高尚,比意大利人更精细更灵巧”,“这个国家曾是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宗教的发祥地”。①它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宗教信仰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从古代到近代,印度人对宗教都是十分虔诚的。20世纪初,漫游和考察南亚和东南亚的英国学者查尔斯·埃利奥特说:“印度民族心理特别喜爱宗教,并在宗教中获得充分表现,甚于其他各国。……上自君主下至农民,多数印度人对于神学感兴趣,而且往往对它具有热烈的情感。”②印度产…  相似文献   

17.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近代唯物主义发展的高峰,破除了封建主义迷信思想,举起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战斗旗帜。在唯物论的前提下,主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意识是物质的属性,否认上帝是物质运动的推动力,反对自由意志,主张将宗教批判与现实结合起来,并从此出发论证了宗教产生的认识和存在的根源,揭示了近代唯物主义发展的基本倾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期",希腊、印度、以色列、中国的文化都开始出现转型,印度选择更为完备的宗教神学,希腊选择了纯粹的哲学,中国则抛弃了宗教神学,选择了世俗哲学。这一文化转折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复杂的影响。文章从哲学发生的母体——宗教着手,通过分析中国宗教与血缘、宗法、政治的关系的变迁,分析了"轴心时期"中国世俗哲学产生的渊源和过程。  相似文献   

19.
彝族信仰的毕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信仰的毕教普同金彝族地区流传的宗教有毕教、佛教、道教和基督教。毕教是在彝族社会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宗教,也是彝族普遍信仰的宗教。一、毕教和毕教信仰的产生毕教是在彝族奴隶制社会中产生的一种宗教体系,是由彝族前阶级社会的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文明社会的神学宗...  相似文献   

20.
已成为国际性宗教的印度原地域性宗教——佛教,从公元前6世纪诞生到13世纪从本土消失,几经盛衰,一度成为国教,留下大量极具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佛教艺术。由于印度独特的历史发展、民族传统和地域风情,形成了本土特有的风格特征,为之后佛教在中国、东南亚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原始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