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现代汉语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汉浯称谓词从传统称谓词脱胎而出,既保留了某些传统称谓形式,又产生了新的变异。本文拟从传统称谓词与现代汉语称谓词的差异入手来考察现代汉语称谓词的特点以及现代汉语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称谓词与文化的变革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在语言中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称谓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的需要,称谓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且,在这发展变化中也反映着民族文化变革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环境下的称谓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语是人际交往中必然运用的语言要素,也是影响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变迁与时代发展和社会文化变化息息相关。然在当今这个日益世俗化和功利化的社会,稍一不慎就会陷入称谓困境,带来交际障碍。同时社会的急剧变革也不断催化新的称谓词,如许多不合语言规范的网络称谓语也应运而生,由此造成称谓词的浪费和混乱。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加强称谓文化建设,以构建平等、和谐、友好的新型人际称谓系统。  相似文献   

3.
亲昵称谓,又叫昵称、爱称,是用来表示喜爱、亲昵的称谓,具有较一般称谓词更为鲜明突出的感情色彩,在汉语的交际中运用十分广泛,是称谓大家族中极富特色的一类。其主要特点是名目繁多,形态丰富,具有浓郁的汉文化气息,反映着中国人极富个性魅力的审美趣味。一、亲昵称谓的构成作为汉语称谓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亲昵称谓的构成也显示出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洒脱气派,恰与礼貌称谓的保守严谨相映成趣。1.巧用姓名,构成亲昵称谓。姓名是识别社会成员的重要标志,是进行社会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其突出特征是符号性、指称性。在一…  相似文献   

4.
姓名称谓是整个称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姓名称谓在汉语表达中常以其特定的变称形式出现 ,且每种变称形式都各有其表意特色 ,外来语姓名称谓也受此影响而“汉化”。姓名称谓的汉语表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文化心态、语体风格等都对它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山西方言“父亲”、“伯父”、“叔父”称谓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卿 《广西社会科学》2005,(12):153-155,166
山西方言称呼"父亲"、"伯父"、"叔父"这三种亲属关系的称谓词非常丰富,内部差异很大.对山西省106个方言点的亲属称谓词进行了调查,把表示这三种亲属关系的称谓词分为三类,并描写了这三种称谓类型在山西全省的分布情况;同时,还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这三种称谓类型的发展变化,并指出了其发展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汉语泛尊称的变动不居及其缺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称谓语是个庞大的系统。各种各样的称谓很复杂 ,也很细腻。但是却又有缺环、空位 ,甚至在使用中会令人尴尬 ,觉得没有适当的可用。尤其是 ,目前汉语中缺乏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那种社会通称 ,或叫泛尊称。由于泛尊称的使用涉及社会范围广 ,因此 ,泛尊称的缺乏也就更令人关注。当您需要与一个人打交道 ,而一时对对方的姓名、年龄及职业、职称等身份、地位又一无所知时 ,您如何称呼对方而又不失体面呢 ?这就需要泛尊称了。语言是全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符号系统 ,泛尊称更是全社会的一种认同。在现代汉语中 ,作为社会通用称呼的泛尊称 ,先后出…  相似文献   

7.
汉语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非常丰富。文章列举了"右扩式"亲属称谓词的表现形式,总结分析了其构词特点。指出"右扩式"称谓词除了"中心语素 词缀"这样的构词方式之外,还有其他的构词方式,如:"中心称谓语素 与之称谓含义相同的语素"等,并指出"右扩式"亲属称谓词中表示姻亲关系的居多,在语音表现上不受双音节基本音步规律的限制,多为三音节。  相似文献   

8.
南朝梁释慧皎撰写的《高僧传》中,僧人佛徒称谓名目繁多,意义类别丰富.其来源类型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一、音译型,即从梵语中或其他语言中音译过来的称谓词语;二、借用型,直接借用自中土文献中的称谓词语;三、混合型,即音译而来的称谓词语在进入汉语词汇系统后,再和汉语中其他成分构成新的称谓词语;四、意译型,即根据佛教先有的称谓概念用汉语成分构成的称谓词语.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该书语言系统的精密性和交错复杂性以及语言接触所导致的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融合,这体现了《高僧传》作为较早的与佛教有关的中土文献,在译经语言与汉语趋于融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风波,通过分析比较双方观点,指出了风波的出现是以下3组矛盾激化的结果:词典学规范主义与描写主义、经济原则与像似原则、汉语纯洁性与语言多元化。作为规范汉字与汉语词语的变体,字母词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其部分已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对汉语发展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称谓一直以来主要是社会语言学研究关注的对象。认知称谓词属于称谓词的范畴,本身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基于认知语言学隐喻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人们在认识自身时进行的抽象思维的隐喻性。  相似文献   

11.
高佳 《中州学刊》2006,(6):234-236
中国曾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实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由此而出现了妾这样一个社会群体,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妾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不同的称谓词能反映不同人的地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汉语妾称谓词反映了纳妾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现象,揭示了妾的来源和职能,体现出妾与妻的对立及妾的卑贱地位。  相似文献   

12.
语言哲学术语“Linguistic turn”的汉语称谓通常有“语言学转向”、“语言的转向”、“语言转向”、“语言性转向”、“语言论转向”等五种。从“Linguistic turn”的本真状态等方面看,把“Linguistic turn”汉语称谓称做“语言学转向”是错误的。其余几种称谓虽本身都无可厚非,但就学术界对西方哲学发展阶段的习惯性称谓模式等角度看,相比较而言,把“Linguis-tic turn”的汉语称谓称做“语言论转向”,比“Linguistic turn”的其它几种汉语称谓更为适切。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夫系亲属面称和背称呈现出比较大的差异,面称属于从夫称谓类型,而背称既有表示姻亲关系的从已称谓,又有拟血缘的从儿称谓.研究这些称谓,尤其是陕西关中西府亲属称谓的存古性质,有利于汉语夫系亲属称谓的解读.从关中西府等地以男性亲属称谓称呼女性的现象来看,夫系亲属称谓中的从夫称谓、从儿称谓都是古代男权以至于父权文化的遗留.  相似文献   

14.
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每一种语言的称谓系统中都沉淀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与汉民族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基于“泛伦理化”和家国同构的意识形态及传统文化会引导出亲属称谓的泛化。情感原则是人与人相互称呼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从“情感”、“关系”的角度选择称谓词来称呼对方,它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的文化心理。汉语称谓中,最能凸显情感原则的恐怕就是亲属称谓的泛化了。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用法与亲属称谓词的常态用法相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时宁渡鄞州庄家溪村的亲属称谓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把村民分成了几个年龄阶段,从夫妻称谓、父母称谓、长辈亲属称谓及平辈亲属称谓入手.分析了浙东农村亲属称谓的演变特点及发生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宁波鄞州庄家溪村的亲属称谓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把村民分成了几个年龄阶段.从夫妻称谓、父母称谓、长辈亲属称谓及平辈亲属称谓入手,分析了浙东农村亲属称谓的演变特点及发生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许多文化现象都是由语言来传承和记录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一直是文化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汉民族的婚姻文化、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等文化现象有一部分记录在汉语方言特殊称谓词语中。文章主要讨论从这些文化现象中看汉语方言特殊称谓的问题,分三个部分讨论:婚姻制度与特殊称谓;民俗文化与特殊称谓;传统观念与特殊称谓。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对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历史悠久,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称谓词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作全方位的描述:回顾研究成果,评述热点问题,提出研究建议,以利于今后对其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语言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当代大学校园流行的排行称谓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阐明了排行称谓的语言特性及大学生使用排行称谓的心理动因 ,剖析、揭示了蕴含在这一称谓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的古今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变化.指称对象从有德识的长者到普通人,呈现通用、泛化的趋势;与交谈者之间的身份差距以及亲疏程度等相呼应,"先生"这一称谓使用的原则从"等差"演变为"情感"."先生"演变的原因不能从称谓自身中去寻找,而应该到称谓之外的社会和交际的人中间去寻找.其使用形式的多样性为称谓者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有所选择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