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指示语(Deixis)和指示转移理论(Deictic Shift Theory,简称DST)是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的重要研究内容.原型指示语的范畴建立在指示中心(Deictic centre)的基础上,即言者"我",地点"这里",时间"现在".指示语的自我中心性(Egocentric)的哲学基础是认知语言学所倡导的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m).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小说<呼啸山庄>历来都是语言学家和文学家研究的常用语料,文学语篇中常见的六类指示语,即感知指示语、空间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关系指示语、语篇指示语、复合指示语的转移现象在这部小说的语篇分析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体现.  相似文献   

2.
周之南  常梅 《学术交流》2003,(12):171-173
《上帝的玩笑》是以第一人称、一般现在时进行叙述的。第一人物叙述的第一个特征是,在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和被叙述者是合二为一的。第二个特征是其对叙述者主观性的影响。它可使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得以展现。这种叙述展示出叙述者的所思、所想、所为,使读者可以接触到主人公、叙述者,同时又是小说家的思想和情感。这部小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叙事角度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汉诗英译中不同人称视角对意境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平 《社科纵横》2002,17(1):75-77
汉语诗词是一种意合特点十分突出的特殊语篇 ,其中人称指称关系的省略 ,即零位指称的使用非常普遍。将汉语诗词译成英语 ,一种典型的形合语言 ,必须选取一定的人称视角。在翻译过程中 ,对于同一首诗 ,不同译者会有不同的理解 ,因而选用的人称视角不同。而不同人称视角会对诗的意境产生不同的作用。本文凭借语篇分析方法以及叙事学基本原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出 ,不同人称视角可能引起不同的情景联想 ,造成不同的抒情效果以及体现不同的人物关系  相似文献   

4.
铭文的叙述视角和人称代词的使用具有对应关系,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要求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称作器者,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应用第三人称代词来指称作器者。一篇铭文一般只能有一个叙述视角,若任意变换叙述视角,就会造成叙述视角混乱,从而导致人称代词使用的混乱。作为两周铭文中人称代词最全的铭文之一的《叔尸钟》,由于多次变换叙述视角,其人称代词使用的混乱情况尤为典型。  相似文献   

5.
许国艳 《社科纵横》2012,(5):107-108,116
"严格指示词"是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中的一个关键概念,通过这个概念,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之间建立起了逻辑联系。通过仔细解读克里普克的文本,以及对克里普克严格指示词理论与摹状词理论间区别的分析,本文对"严格指示词"这个概念做出了自己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现代英语一些具体的方面分析了英美社会习俗和人们的观念对委婉语这一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天虹  郭磊 《社科纵横》2006,21(6):164-164
“委婉语”是英语交际中口语表达的重要组成部份。本文通过对英语中的“敬语”、“禁语”和“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出巧妙使用三者的语用技巧。为英语学习者正确地使用“委婉语”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艳波  陈艳霞 《社科纵横》2010,25(4):107-108
文章从现代语言学指称和意义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赫尔德语言哲学的核心概念———"感觉",指出赫尔德通过这一概念实际上呈现了一种语言的用法与所指相结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徐晓丹 《学术交流》2007,(2):144-147
翻译不只是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对应式、平行式、替代式和冲突式等不同模式的语际转换中,存在着语言文字结构、语义表述和文化上的障碍。应该看到,文化的渗透性、兼容性、民族性和干扰性既使语际转换成为可能,又使语际转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若克服这种局限性,应采取移植法、转化法和加注法等运作策略,如此,既再现了原著的神韵,又表现出翻译者独具匠心的“神功”。  相似文献   

10.
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席红梅 《学术交流》2006,(7):133-134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一些双语或多语国家,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语码转换更是屡见不鲜。作为一种语言接触现象,它是理性的,而不是随意的。标记模式理论认为:语码转换是说话者协商双方权利与义务的一种手段,体现着说话者的社会心理动机。人们在使用语码转换时,往往实现多种社会语用功能,诸如回避社会禁忌、调整交际双方权势关系、缓和语气、改变交际双方情感距离、强调说话者社会身份、实施便利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作者就学术信息总量、学术信息增长率、学术信息衰减率、原创信息量与原创信息率四个评价指标对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发现目前用户对个人学术网站的发展还不是十分满意。文章据此分析了个人学术网站对学术交流的影响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王菊娥 《唐都学刊》2002,18(4):124-126
为了避免交际失败 ,外语学习者不仅要具备语法能力 ,还应具备语用能力。本文试图通过实例分析语用错误及导致语用错误的可能原因 ,探寻外语学习者获得提高语用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术语学角度说"进化"及其泛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述谱 《求是学刊》2006,33(4):23-26
文章从术语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本是生物学术语的“进化”及其使用过程中的泛化现象进行了分析。文章特别强调,不同学科中使用的“进化”背后可能有不同的定义,分属不同的理论系统,因此应视为同音异义的不同术语。术语学所说的术语的“非术语化”与“术语转移”等现象在当今学科数量飞快增长的时代是经常发生的,不能简单地以“非科学”对此一律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14.
文化沙漠化及其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但市场并不会自动带来文化的繁荣,相反可能暗藏着许多现实的危险.目前生产型文化萎缩,消费型文化畸形发育,劣质文化恶性膨胀,特别是文化创造力的危机,使"文化沙漠化"成为一种可感的威胁.为了防止文化沙漠化,必须努力把握文化市场所特有的规律,探索"文化市场化"以及文化生产和创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邻域系统理论,企业知识资本本身是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类知识产权资本和客户资本子系统或元素构成的一个具有链型结构和网状结构的邻域系统,具备显著的邻域系统特征。企业知识资本系统的目标是系统的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在价值实现和价值转化过程中,系统各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是统一、不可或缺的整体。企业知识资本系统的价值转化是在系统不断变化、演进、跃升过程中完成的。而系统演进的动因主要在于各构成要素间相互耦合、互相关联的协同作用。涨落和协同寓于企业知识资本系统之中,时刻伴随着企业知识资本系统的价值转化,构成了企业知识资本系统演进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Social work with groups》2013,36(2-3):235-242
SUMMARY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a worker struggling with a personal loss while simultaneously helping her group with the termination of a valued long term member. The focus is on the parallel grieving process and the resistance to mourning.  相似文献   

17.
诗歌创作的用典和注家解读的注典,共同构成了诗歌接受的两个维度.其中,注典带有接受者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人烙印.宋人对杜甫极为推崇,注者迭出,大量援引《世说新语》典故.在迄今保留的五种杜诗注本全帙中,有关《世说新语》的注典可分为准确阐释、正误两可和明显误注三种情况,且后两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宋人诗注征引《世说新语》,不仅体现了宋人对杜诗素材的认识、为《世说新语》的传播增添了辅助性渠道,而且部分保存了《世说新语》在抄本时代的早期形态,从而在文学史、传播史和书籍史三个层面上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雷杰  黄婉怡 《社会》2017,37(1):211-241
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中国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体系及其背后的判定逻辑。本研究运用“模糊德尔菲法”的设计,让广东省高校教育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参考英格兰、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的专业能力,选择其中他们认为对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重要的指标。结果显示,共有价值伦理、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等3个层面,合计24项能力指标被纳入本地的能力体系。经过分析这些专家判定逻辑,本研究还发现该能力体系存在“实用专业主义”的倾向,包括“犬儒思想”“去政治化”和“技术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
雷晓敏 《唐都学刊》2012,28(4):76-80
《个人的体验》是大江健三郎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如何对待脑残疾婴儿的故事。主人公鸟得知自己初生的孩子患有先天性脑残疾后,陷入极度的心理矛盾之中。弃婴还是救治,他经历了剧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做出与残疾儿共同面对苦难人生的抉择。这部小说可谓苦难酿成的杰作,是向死而生的升华。作家给小说以转入坚持的结尾似乎有主观干预之嫌,但是作品人物与作家在苦难包围中经磨历劫,共同展示了成长的逻辑。大江健三郎小说高超的思想境界与艺术造诣,就是来自这样一种成长的逻辑和向死而生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