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战国土地制度谈起过去和现在,都有一些同志完全否认中国与亚细亚生产方式有过瓜葛。他们认为,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属于奴隶社会,三代以后则是封建社会,而出现过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和民族,就不存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也有的同志认为,如果说中国古代具备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一些特征的话,那也只是指西周或西周以前的时期。这些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黄玉顺 《学术界》2022,(7):43-52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本义是指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第一种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因此,“亚细亚生产方式”并不是一种特殊主义的叙事,而是普遍主义的叙事;不是一个共时性概念,而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就其普遍性而论,作为归纳诸多不同民族历史的一种抽象,“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与“专制”的结合,它与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不可能、也不应当简单对应,既不能简单对应于“周秦之变”以前的封建制度,也不能简单对应于“周秦之变”以后的帝制。就其历时性而论,“亚细亚生产方式”既然是人类社会的原始形态,就不应当、也不可能是人类社会的现代形态和未来形态。根据儒家正义论的原理,寻求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不可能、也不应当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有一个论争不断甚至被称为社会科学界“哥德巴赫猜想”的命题———“亚细亚生产方式”。人们为此费了多少心思,发了多少议论,但终不得其解。我本人也曾长期陷于此题的猜解,一度甚至觉得有了答案,并由此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有所认识。最近,又专门研究中国经济矛盾,在对其历史的考察中,不能不涉及“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有了新的感悟,发现是后人对马克思有关论述的误读,才有了本不该有的论争。而这种误读,恰恰表明研究方法上的诸多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  相似文献   

4.
<正> 最近两三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进一步展开了讨论。从讨论进展的情况看,分歧各方都承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公社的论述是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依据。但是,对于马、恩研究农村公社的出发点以及他们对农村公社认识的发展过程,各家的理解却很不一致。有鉴于此,笔者拟就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公社论谈谈个人的几点粗浅意见。马、恩对农村公社的研究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分别止于他们逝世的前夕,历  相似文献   

5.
方志敏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一代民族英雄方志敏,是“方志敏式”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是荣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模范省”称号的卓越代表,是高举抗日救国旗帜“以身殉志”的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人廉洁自律的杰出楷模,是中华民族精神传统与共产主义思想理念融汇一体的优秀典范,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并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何中华 《文史哲》2022,(1):5-15+16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被空间关系中介了的时间关系的历史展现。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实际地崛起,使历史逻辑的时间性展现获得了一种横向的空间性意义。人类通过普遍的交往,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再按照同一路径和模式走向最终的历史目标既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亚细亚现象"。这种个案性使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既是能够的也是必要的。这就从学理层面上为东方国家按照自身的历史特质,走出一条区别于西方的独特道路开辟了可能性,由此决定了"中国道路"的选择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世系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为一定的社会规范所认可的人们血缘关系的承继形式。世系问题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在血族婚姻时代,由于实行仅排除亲子间性交的族内婚制,对任一个体来说,父方亲属与母方亲属不仅“一样始终受到承认”,而且相对已身的亲近程度也被认为是同等的。事实上当时也区分不出父方亲属与母方亲属,因为  相似文献   

8.
分权制衡的制度设计与政治运作相对完善地出现在宋代,已略具近代分权制衡的外观雏型,但人治主义的文化传统和君主专制的制度桎梏,终使尝试归于失败。在中国传统的政治遗产中,缺少近代西方分权制的理论前提:社会契约论和性恶论,因而不利于从契约层面上考虑权力运作中人性恶的因素,进而设计出有效的制度程序实行约束和制衡。近代中国始终未能真正跨入分权制衡的门坎,表明制度设计固然重要,但远不是问题的全部。对中西分权制衡的历史资源的衡估,能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一) 采邑制在春秋时期是各诸侯国普遍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由于采邑与每一个贵族家族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因而采邑的争夺便成为春秋时代各国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焦点。这种采邑争夺战成为各个诸侯国内部不得安宁的首要祸根。采邑的争夺一方面在采邑主之间进行,另一方面也在采邑主与公室之间进行。采邑主之间的争夺常常使那些失败者的家族衰落乃至  相似文献   

10.
论隋唐奴婢阶层在中国历史上的变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奴婢在隋唐时期是普遍存在的,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当时之有奴婢,盖略如今日之有雇农”。他们人数众多,来源广泛,活动频繁,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阶层。在隋唐承上启下的历史变革中,其来源、素质、身份和地位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并对后世深有影响。所以,考察这一时期奴婢阶层的变化及原因,是隋唐史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一、如婢来源、素质和身份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的频繁,奴婢“多数是以战俘转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市的出现只有五千年的时间,但作为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网络上的结点,城市对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贡献,却是无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12.
一政治对经济及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反作用问题,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对此,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一段名言,他说:“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民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怎样看待和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和民族,一直是我国史学界的热门话题。大多数人认为,应以今天中国的疆域来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和民族。本文作者认为,这一观点存在着问题,有重新考虑的必要。其见解是:①“历史上的中国”不是指地域、文化的概念,而是指今天的中国在历史上作为一个国家的情况,是“历史上的祖国”的意思。②历史上的中国应指历史上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其处于统一的时期,历史上的中国就是当时的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当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处于分裂时期,则由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的民族和地区出现的政权,都应是当时中国的一部分。③确定某一地方或民族是否属于历史上的中国,只能以行政管辖作为标准,即只有历史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到的地方和民族,才是历史上中国的地方和民族。  相似文献   

14.
刘泽在1987年第4期《历史研究》上发表题为《战国时期的“士”》的文章中认为,士阶层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士在社会各阶层,各阶级关系中是各阶级、各等级的交会处.士的影响主要通过理论思维来实现,当他们进行理论思维时常藐视一切,连皇帝老子也不放在眼里,这样就发生了“士统”与“君统”及现实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士的产品主要是精神、理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除靠物质力量外,还需要精神力量,故须求救于士的帮助,遂出现礼贤下士的局面,士于是一跃而成为统治  相似文献   

15.
(1)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讨论中,对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上层建筑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是必要的,有益的。然而,“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因此,我们的讨论应当深入这一“整个社会生活以及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物质生产领域。 (2)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恩格斯也说过,“每一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历代王朝都建立了处理民族事务的专门机构 ,也各自采取了一些处理民族事务的具体措施 ,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稳定了边疆 ,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曾瑜从教育、宋学、科技、史学、词、散文和诗等七个方面对宋代文明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认为宋代文明在当时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朱瑞熙从自身两次编撰“宋条”的体会出发,对宋朝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再认识;邓小南从中西方对宋朝历史的不同认识入手,重新探讨了宋朝历史,并阐述了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以及现在我们所应有的态度;张邦炜将宋朝放到整个历史的进程中,对其与前后朝代予以对比,进行了科学定位;胡昭曦从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宋朝的社会变革入手,对宋朝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再定位;何忠礼则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技成就等三方面专门对南宋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这些文章一致认为,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其在中国古代教育、科技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波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也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新的历史起点。2006年3月经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本文旨在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19.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解放思想是辨证唯物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解放思想的源泉是实践及实践创新,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作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纳西族中国认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各边疆民族群体认同中国的方式多种多样,程度有高有低,进程有快有慢,但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和中国“大一统”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历史上纳西族以自己所处地缘上的连接优势,以自身的方式参与、认同中国“大一统”,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和中国“大一统”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总结其中国认同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今天祖国的统一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