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回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百年发展历程,卢卡奇突破实证主义意识形态束缚,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求索为我们昭示了创新发展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可能。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衰颓,卢卡奇试图以浪漫主义的理论姿态介入以至实现批判性的重塑,但最终难竟其志。转向马克思主义后,卢卡奇将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实的可能寄托于克服实证主义意识形态之上。在卢卡奇看来,克服实证主义意识形态,关键在于“击穿”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神话”,阐明其孤立性、非历史性与意识形态性,卢卡奇给出的答案是强调“社会总体、社会历史和社会革命”的历史辩证法。通过重新发掘历史辩证法,卢卡奇较为出色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向20世纪挺进的理论任务,但对于历史辩证法主体向度的偏重使得卢卡奇未能成功。回到卢卡奇处求取正反两方面的理论经验,目的在于指引我们坚定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是在历史哲学语境条件下形成的一套反思性的批判话语,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变革的关系是其话语活动的直接动因,总体性辩证法理论、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理论是这种反思的核心主题,而意识决定历史是其反思的内在理念和逻辑归宿,这一点鲜明地凸现出卢卡奇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和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3.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当中专门提到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他所强调的,恰恰不是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说,那种仅仅被当作一种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而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卢卡奇明确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功能变化”的命题,其意义在于: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而且更重要的是批判资本主义、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武器”。  相似文献   

4.
“物化”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同时,物化概念又是卢卡奇在对黑格尔、西美尔和韦伯物化-异化思想的吸收与批判的语境中形成的。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理论语境中,卢卡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理论。  相似文献   

5.
选择《历史与阶级意识》来探讨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有着非它莫属的理由:首先,《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真正开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理论著作,书中明确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传统中非常核心的问题,而此前,他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的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或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第二,《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卢卡奇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它的影响和地位是他的其他任何著作都无法相比的,就美学方面而言,该著作“对卢卡奇本人后来的美学论著以及出自于该书的一系列其他美学理论是一个适用的导论”;第三,《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提出的许多重要观点,后来都成为其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直接的理论资源,对于倾向于美学研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来说,该书成为他们的“圣经”,几乎每一个后来走上西方马克思主义道路的人都受到过这部著作的理论滋养,“它极大地鼓舞了20世纪几代知识分子”.因此,通过对本书的解读与评价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卢卡奇本人以及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美学思想,毕竟是它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理论旅行”是赛义德在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交叉并进、批评与理论互通互释的背景下,提出的著名理论,久受学界关注。赛义德以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分析为原型,分别解析了吕西安·戈德曼读卢卡奇,和雷蒙·威廉斯二度阅读卢卡奇的理论旅行脉络,认为卢卡奇的阶级意识和总体性理论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具有被日渐弱化的趋势,但是反过来也有阿多诺和法农对于卢卡奇的另类强化接受。由此来看颉德《社会进化论》到中译本《大同学》的理论旅行,虽然李提摩太和蔡尔康的译文与颉德的原文多有差异,但马克思的学说正是在此新旧交替时代,被引入近代中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进行探索和重构的历程 ,指出他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价值取向是反对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经济决定论式的理解 ,其基本思路是以“历史”为基础 ,以“实践和辩证法”为中心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主体实践论的哲学 ,文章对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对他早年思想的超越及其理论贡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著作中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历史辩证法”。当卢卡奇转向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时候,是依靠黑格尔哲学所提供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的。这就使得卢卡奇不能不带有黑格尔主义倾向。因此,在研究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当中,不能忽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考察卢卡奇在其名著《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德国古典哲学发展进路进行深度剖析的运思轨迹,我们会发现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条追寻认知与自由的道路。这奈道路曲折迂回,先后经历了形式理性主义哲学、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三个阶段。德国古典哲学不断地往前推进,但最终未能摆脱自由与必然、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的“二律背反”困境。卢卡奇试图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用历史辩证法的原则来克服古典哲学的困难,但他最终还是偏离了马克思并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然而,我们并不能由此而简单地否定卢卡奇对德国古典哲学所作的深刻思考,因为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能够“走进德国古典哲学”并“回到马克思”的重要路标。  相似文献   

10.
总体性是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论述的核心范畴之一。在4967年《历史和阶级意识》再版序言中,卢卡奇对该书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作了自我批判,但对总体性范畴却进一步加以肯定。他说:“毫无疑问,《历史和阶级意识》的伟大成就之一,在于使那曾被社会民主党的机会主义者们的‘科学主义’打入冷宫的总体性范畴重新恢复了它在马克思全部著作中所占的核心地位。”①如果说,总体性范畴是卢卡奇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实质的重要结论,那么,它也是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真髓。因此,总体性范畴苗历史和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11.
“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最为鲜明地表达了卢卡奇的自然观。而学界就此认为卢卡奇“只见社会,不见自然”的观点蕴含着“以苏解马”的思维范式。只有回归《历史与阶级意识》论述自然概念的实际语境,才能破除这一“幻象”。青年卢卡奇视域中的自然概念具有三重意蕴,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分裂和对立,也为工人解放指出了实践的路径。卢卡奇的自然观建立在其自然概念的地基上,对其自然观的探讨要深入到存在论根基。通过回应“自然还是社会”的哲学总问题与“自然辩证法还是历史辩证法”的具体问题,从总体性、过程性与目的性三个维度把握其自然观中辩证法主体思想的核心要义,目的在于正确理解卢卡奇对恩格斯的批判,并科学地得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并不存在对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进行探索和重构的历程,指出他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价值取向是反对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经济决定论式的理解,其基本思路是以“历史”为基础,以“实践和辩证法”为中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主体实践论的哲学,文章对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对他早年思想的超越及其理论贡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吸收了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科学内涵,沿着以物化理论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和以资产阶级形而上学为对象的现代性批判两条路径,展开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这种现代性批判路径既表明卢卡奇在一定程度上站在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原则高度上,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又可以看到卢卡奇深谙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崭新路径。然而,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又戴着“黑格尔眼镜”,使其从事的现代性批判无法摆脱形而上学的理论困境,依然没有达到马克思的原则性高度。  相似文献   

14.
一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是从两方面展开他的理论分析的:一方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另一方面,对这种物化现象导致的“物化意识”进行了剖析。我们先来看看卢卡奇是怎样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的。第一,卢卡奇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中对物化现象的分析是从剖析商品出发的。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在他成熟阶段的两部伟大著作中,从分析商品出发,从整体上描写资本主义社会”,这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属于支配形式的地位”,所以“在人类历史每一阶段,没有一个问题不能最终追溯到商品的问题,也没有一种解答不能在解答商品结构之谜中发现。”因此卢卡奇指出商品概念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个经济范畴,这种抽象的经济范畴是资本主义客观经济事实的反映。对待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5.
[提要]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实践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重新提出、讨论与归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总体”范畴。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方法论层面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如果通过展开考察“总体”范畴的重要性、“时空”上的展开及其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等方面,那将有助于深化和发展卢卡奇的理论,也同时有助于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总体”范畴的现实意义就是针对形而上学化与意识形态化的各种资产阶级性质的“科学”和“社会科学”及其指导下的实践的普遍性和正当性提出质疑和批判,以及进而揭示出它们的虚假性。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和阶级意识》当中,卢卡奇一直存在着恢复黑格尔主义传统的主张,并怀有强烈的黑格尔情结,卢卡奇一生的思想始终没有与黑格尔哲学彻底决裂,他从对辩证法的历史化角度,重新理解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概括为“历史辩证法”,卢卡奇虽然超越了黑格尔主义传统,但没有在根本上超出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对马克思哲学的最好的解释也仅仅是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无论如何也不能超出马克思而向前迈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正> 1923年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发表后,对此书的研究很多,但对为什么把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①的创始人,为什么把《历史和阶级意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奠基之作?却未能作一个深刻的阐述,本文试图就此发表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18.
“新马克思主义”思潮是当代影响较大的思潮,它起源于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并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达到了高潮。本文着重探讨了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卢卡奇、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人对历史主体的理解和探索。从卢卡奇的阶级意识到马尔库塞的“新左派”,再到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的演变过程,表明了“新马克思主义”在对社会革命问题上的态度转换,即从仿徨、狂热到麻木的过程。由于自己的唯心主义立场,他们始终不能对当代资本主义和历史发展的规律作出客观的认识,因而也不可能对无产阶级在现时代的历史地位作出合理的估价。  相似文献   

19.
“物化”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题之一。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对物化范畴的理解是一个革命主题逐步解构的过程,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支配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是这个过程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将卢卡奇与施特劳斯之间的“对话”梳理出来,对于回应施特劳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卢卡奇将历史方法视为哲学的根本方法,这就势必导致对永恒事物的消解,对特殊处境的强调、对进步观念的信仰的历史主义.而历史主义在施特劳斯看来是一种相对主义,一种对文明拒斥的虚无主义;但卢卡奇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是一种相对主义,但并不具有虚无主义性质.施特劳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会导致一种虚无主义的结果,即只关注物质的生产和需求,忽视道德价值的末人社会;这实际上混淆了卢卡奇对阶级意识与阶级实际心理的区分,无产阶级意识必然包含道德.所以,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注定是虚无主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