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贾岛的作品表现独特气质,有异于元白的平易、韩孟的生涩、张籍的清丽、姚合的恬弱。他以平淡幽峭的主导风格影响一时,甚至及于唐末和以后宋明清各代之末世诗人。中国历代诗人唯贾岛有此奇特魅力。论者对贾岛之研究,素来侧重其身世之考辨、诗派或分期之归属、诗歌成就之比较及影响后世诗坛之广远等,对贾岛诗之艺术探讨多只从唐诗之本位出发,看其在中晚唐诗之发展中所呈现的特殊性。本文试从另一角度,即宋诗风格之特征去考察贾岛诗,由艺术构思开始,迨艺术境界之生成,以寻索他的诗歌艺术世界里所牵涉的有关方面,并藉此说明杜韩以外,贾岛是影响宋诗风格形成的另一个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2.
马戴诗历代论者或认为近于盛唐,或认为近于贾岛。综合考察马戴与贾岛的交游情况,认为马戴与贾岛之交往重于情感而非诗歌艺术,其部分诗歌在结构和表现方式以及精神气韵方面近于盛唐诗,而部分诗歌中表现的清寒之境以清远润泽区别于贾岛之狭窄枯寂,虽苦吟,但深入程度不及贾岛,与贾岛一派看似相近而实则相分。  相似文献   

3.
贾岛是中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在晚唐五代有着广泛的影响.但是从中唐到晚唐五代社会境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必然会影响学贾岛一派诗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感情和他们对贾岛诗歌的取向.因为作家心理情感的改变与诗风的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考察晚唐五代贾派诗人的思想境况对于我们研究贾岛诗风和晚唐五代诗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贾岛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诗人,近二十年来贾岛研究更成为唐诗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无论在生平事迹的考证、诗集的整理、作品真伪的考辨以及关于贾岛诗歌的渊源影响成就地位的探讨、五言律诗的艺术特色、苦吟的解析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贾岛研究也流露出热点过于集中、论辩夹杂意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前人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陈旧、论题简单重复等不少问题。贾岛研究依然拥有广阔的前景,有待于学者去发掘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贾岛“推敲”的故事,从晚唐开始就有两种版本流传,其情节甚至被正史采纳。但从事件发生的时间、贾岛的交游关系以及文献记录等角度可以考察出,该事件实为后人的杜撰。捕风捉影未必无因,该流言形成及流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与贾岛自身狷狂又怪癖的性格及苦吟诗风有关,也受到唐朝科举制度、干谒之风和书写传奇之风流行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此外,地域和贾岛在后代的接受史也促进了该流言转变为事实。古代文学史中有很多史事是由流言演变而来,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还原和解释可以有助于了解文学发生、发展的轨迹,为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真实的背景。  相似文献   

6.
郢的诗歌具有“清丽”与“清寒”的风格。余杭的自然景色以及咸通时代动荡的社会环境,诱发了诗人的隐逸思想,使其 诗歌具有“清丽”之风;咸通国家的动乱造就了士大夫隐居与救国的矛盾心理,加之诗人与贾岛以及僧侣道友的往来,使其诗风 又具有“清寒”之气。李郢“清丽”“清寒”的诗风是咸通时代特色与作者思想、经历相互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贾岛事迹,多传闻而少信史.究其原因,盖在于身前位卑与身后名隆之矛盾.身前位卑,事迹多阙如;身后名隆,传闻乃迭出.贾岛行年实迹,于唐末已真伪莫辨.如:按唐会昌年间乡贡进士苏绛所撰《唐故司仓参军贾公墓铭》,贾岛卒于会昌三年(843).然考唐末五代诗,却有“骑驴冲大尹,夺卷忤宣宗”(安锜《题贾岛墓》)、“宣宗谪去为闲事,韩愈知来已振名”(李克恭《吊贾岛》)之句,知在唐末,关于贾岛得罪宣宗遭贬谪之传闻已相当流行.而宣宗继位于八四七年,时离贾岛去世已有四年之隔,显见其误.由此,窃以为考贾岛事迹,唯从贾诗及其生前诸友诗中求之.另有上引苏绛之《墓铭》,曾由唐人冯贤书碑,于会昌四年(844)立在普州(今四川安岳),且是应贾妻刘氏之请所撰,虽多谀美,然亦大体可信.今据此作《贾岛事迹三考》.  相似文献   

8.
贾岛、姚合诗风接近,生前即享盛名,并在当时诗坛形成了一个以两人为核心的诗人群体。姚、贾身后,学习、追效者依然络绎不绝。从这个意义上说,晚唐、五代是姚、贾时代。但在北宋至南宋前期,姚、贾声名不彰。人们提到贾岛,往往与孟郊并称郊岛。永嘉四灵步入诗坛时,我国已有成熟的流派理论。有着明确流派意识的四灵奉贾岛、姚合为宗,从茫茫唐诗中将姚、贾一派筛选出来作为师法对象。四灵之一的赵师秀通过编选《众妙集》与《二妙集》,完成了唐诗史上姚、贾诗派的首次确认。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先生认为贾岛"形貌上虽然是个儒生,骨子里恐怕还有个释子在",不少学者在文章中对此予以认可和申说。然这一观点大有可商榷之处,贾岛的思想与人生观具有多重性和不稳定性。贾岛执着的入世精神、"立言"的生命价值观,透露出他终生奉守的儒家哲学。他的狂狷气质则带来了墨家侠义精神的气息。贾岛诗歌鲜明地打上了佛禅审美取向的烙印,但他终究只是形貌上的禅子而已。  相似文献   

10.
略论贾岛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贾岛,历来有着不同的评价。尊之者,把他奉为“唐宗”;贬之者,把他斥为“虫吟”。本文从唐诗的历史发展来考察贾岛在唐诗中的地位,以期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一) 在唐代诗人中,真正能够自成一家的并不多,而贾岛却是其中之一。遗憾的是过去的唐诗研究往往把贾岛附于韩愈名下,或则列在孟郊之后,实际上否定了贾岛在唐诗发展中自成一家的地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贾韩、贾孟的关系作一番分析。关于贾岛和韩愈的关系,历来传说很多。如著名的“推敲”故事,说他们邂逅相遇,“遂为布衣交”。又传说贾岛曾为僧,韩愈令其返俗举进士。《新唐书》明确地说贾岛是“韩门弟子”。看来,贾岛曾经投身韩门是可信的。因为贾岛进京赴举,需要依附先达;而韩愈又“颇能诱厉后进。”所以贾岛才能够得到韩愈的赏识,“由是振名”。问题在于,贾岛和韩愈在诗歌创作方面究竟有没有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佛门与文场之间——神清《北山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唐僧人神清《北山录》以佛教统摄儒道 ,提出了三教融会观照下的文学思想 ,阐述了道德与艺行对立统一的文道关系 ,相对韩愈也是一重要的参照。神清“中道”观渗透到文学 ,可能对于柳宗元的“大中之道”以及皎然“诗家之中道”均具有启迪意义。尤其神清关于南北宗的评论十分通达 ,有助于南北文学进一步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2.
当前许多教师在回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中“推”与“敲”的优劣时,往往以故事的演进、情节的展开为依据,他们认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只不过在叙述着贾岛自己一段拜访友人的经历,情节之外所有的诗性因子就这样被他们一一抹杀。其实,《题李凝幽居》的主题应该是突出李凝居所远离尘嚣的岑寂,在创作方式上存在着“妄想揣摩”的可能性,并非一定是其行程的实录。  相似文献   

13.
佛家中道思想是大乘般若学说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不执于矛盾任何一方、不走极端的思维方法。这种中道精神在苏试的诗中多有体现,对于苏轼儒、释、道三教圆融听人格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并保存了苏轼超越有无之间、不即不离、无往而不乐的人生审美化境界。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不为刘勰重视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在生前与死后的一段时间里得名未盛 ,有诗学的原因 ,更有文化的原因。陶渊明以其独创之“新自然说”为基本立场 ,与流行之佛教及其学说发生抵触 ,学术上之未能“预流”,导致主流文化对他的漠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陶渊明不提只字 ,反映了他代表主流文化同时又身为佛门信徒的双重立场。  相似文献   

15.
贾岛无疑是一位创作个性十分鲜明的诗人。尽管有唐一代名家辈出,而贾岛挟数百首阴黯情调的五言律诗置身其中,算不上是一流的杰出诗人,但他在逆反和内敛审美心理主导下形成的独特诗歌气质,却为其在流派繁多的中唐诗坛赢得了一席之地,并在后世拥有大量追随者。通过对贾岛审美心理表现的系统梳理,并结合诗人的经历遭际、师承交游、主导思想等,以求对贾岛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创作道路的追踪作更深层次的剖析,反溯造就其逆反和内敛审美心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说“到家”     
"到家"是汉语共时层面上存在的两种同形异构形式。本文重点讨论意义虚化的"到家",通过分析"到家"的语法功能和意义以及"A/V到家"结构的特点,得出结论第二种形式的"到家"已经开始词缀化,并重新确定了"到家"的词类。本文还分析了利用"到家"的双重意义构成的双关用法。  相似文献   

17.
贾岛早期的诗歌明显留有韩愈、孟郊奇险诗风影响的痕迹。他因建功立业的理想受挫,渐次变得心灰意冷,其诗风则由奇险倾向,转向清苦奇僻。贾岛诗风的变迁实证了韩愈所倡导的"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的诗歌理论,既反映了他生活遭际的变化,亦折射出其诗歌交游对象的变换。这与韩孟诗派的诗歌创新理论及努力方向是一致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晋宋之际,名士谢灵运是文学家,又是佛学家,堪称"元嘉之雄";名僧竺道生精研佛教义理,孤明先发,盛称"涅槃圣".但两位精英的交往情况到底如何,真可谓迷雾难拨,汤用彤先生说"谢康乐与道生交谊如何,今不可知."今依据有限的材料推测,认为谢灵运与竺道生的交往地应有庐山、建康等地,而交往时间可能有三十余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