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崔侃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2)
受传统文学批评理论影响,在翻译实践中,文本形式较之于内容,往往被人们有意无意地予以忽视或重视不够。但文学文本之所以具有艺术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内容的载体——形式。形式本身是文学艺术的必要构成成分。译者能否成功再现译出语的艺术形式,决定着文学翻译的成败。在文学翻译的众多层次中,文学语言的声韵、结构和文学意象是三个基本层面。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准确把握这三个层面决定着能否再现原文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2.
3.
4.
5.
形式对等作为奈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对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运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分析形式对等在奈达理论中的演变过程及这种冲突观点产生的原因,指出奈达经过对他的理论的不断调整,放弃了纯粹的形式对等,而在功能对等的视角下考虑翻译中形式对等,认为科学发展规律认识论在理解翻译理论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叶洪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4):534-537
意象是诗歌的中心元素,是诗歌中象征的载体,是诗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翻译诗歌必须完整再现原诗意象.根据Newmark的"中心元素"理论、Frye的象征学说以及Nida的"动态对等"理论,举例探讨了"解释性翻译"与意象对等的冲突"解释性翻译"不仅损害了诗歌的意象,而且违背了翻译的诸多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对等原则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拥军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6):92-95
对等问题一直是现代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但是 ,译界有关翻译对等概念本身的认定及其价值和作用的论争却是公婆之争 ,谁也说服不了谁。论争本身是好的 ,但因留下的问题太多而造成理论的相对不足。而这种不足 ,导致有的学者对翻译学的建设失去信心 ,也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翻译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骥翔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
以<天净沙·秋恩>的两个版本译文--翁显良的散体译文和赵甄陶的格律译文为例·从语言象似性原则分析原文中"意象并置"所暗示的言外之意和空白意境,进而探讨诗歌翻译中形式对等的重要性及其带来的相关问题.认为对于意象并置这种句法以及诗歌的整个篇章而言,采取"形式对等"的译文既可以保留诗歌的形式,又可以传达其意境;并且基于人类同样的身体经验,意象并置的译文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仍然在理解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
任霄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118-120
对纽马克《翻译方法》一书中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在纽马克看来 ,翻译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最终指导实践。一个翻译理论不应只强调动态对等一个原则 ,必须考虑到不同的文本类型和相应的翻译标准。一般来说 ,在文学翻译中 ,应特别关照原文中的各种形式因素 ,甚至包括可能时的声音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毅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02-106
符号由符号载体、符号的所指和符号解释者组成,这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符号学的三个意义:形式意义、存在意义和实用意义.这三种意义分别对应着语言的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通过比较同一符号在原文和译文中的意义,可以用符号学的意义理论来阐释不可译性的可能性以及导致不可译性的原因.由此可知翻译中形式对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功能对等就是翻译中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1.
刘富丽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34-35
诗歌形式在诗歌构成中的重要地位使得诗歌翻译不同于普通语言翻译。诗歌翻译应神形兼备,给予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相类似的阅读刺激,从而使读者的阅读反应基本保持一致,实现“语用对等”. 相似文献
12.
盛晓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1):6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华彩一章,中国人自维新变法以来第一次全方位地探讨了科学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在此后的近百年间,论战双方的观点以不同的形式反复重现,上演了诸如“两种文化”与“科学战争”的论战。然而,启蒙的逻辑并未协调好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也缺乏基本的历史意识。事实上,科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在百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人们对科学及其功能的认知存在明显的分歧。价值冲突尚在,诸如此类的论战还会改头换面地发生。 相似文献
13.
刘风景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3):97-101
法学家不应在纯粹学术定义的基础上建立法学理论,而应致力于分析法律语言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被使用的。与原则的日常语义相对应,法律原则至少有五种含义,即法律精神、非正式法律渊源、上位法、一般法和刚性法。由于法律原则所具有的多层含义,对它的理解与界定,须依赖具体的语境和操作程序,方能使相关的学术研究、法律实践走向客观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葛现茹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在分析语言教学的作用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Long提出了在交际中学习语言形式的理论模式。文章在理解这一模式的基础上,从认知心理角度分析了它的理据性,并讨论了该理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葛现茹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28(4):132-136,141
在分析语言教学的作用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 Long提出了在交际中学习语言形式的理论模式.文章在理解这一模式的基础上,从认知心理角度分析了它的理据性,并讨论了该理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叶建功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73-77
本文阐述了建筑形式生成的一些基本规律,分析了一些中外建筑实例,以期为学生提供建筑设计构思参考。文章结合中外建筑实例,从构思、细部和环境等的设计逻辑几方面分析如何设计出好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7.
薛宁地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7):52-54
奈达的术语dynamicequivalence的涵义是:使用灵活的手法进行翻译,一方面保证译文意思准确,另一方面保证译文地道。此术语宜译为“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与formale—quivalence的差剐为:后者的目标是“形似”,前者的目标是“神似”。动态对等的效果能通过原文和译文的接受者的反应来测量。 相似文献
18.
吴传凤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语言学家发现词汇可以按它们语义的联系性加以分类组合。语义场理论即为这种联和性提供了证据。掌握语义场内词素之间的关系将大大有助于我们研究、表达意义,并对于外语学习和教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交际方式的增加,日语交际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外来语词汇,由于这些词汇的音节数大都不符合日语词汇的认知图式和使用习惯,所以日语词汇系统对一些音节较多的词汇进行缩略,成为片假名缩略语和罗马字缩略语。这些缩略语语义仍然保持不变,但是词形和语音已经发生变化。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和实例分析,考察其使用现状,并探究影响听话者和读者对语义获取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其使用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田广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90-92,100
人文社会科学本身有着与自然科学完全不同的特殊性.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规范语义与分析语义的应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将影响到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和理论传播的目的性和功效性,特别是分析语义的应用更具有个体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规范语义和分析语义应用的要求性,是提升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水平,促进和繁荣其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