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当事人追加制度,直接关系民事诉讼法官的中立性立场,直接关系民事诉讼当事人参与民事诉讼程序的主体性问题,关系当事人诉权保障和审判的公平性与及司法权威性。本文首先从基础概念出发,介绍当事人、适格当事人、当事人追加的基本内涵,并介绍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追加制度的运行现状,分析制度缺陷和理论困境。最后以当事人中心主义为视角,提出了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2.
李艳青 《经营管理者》2011,(8X):223-223
当事人主义是英美法系诉讼模式的主要特征。其核心在于将当事人置于诉讼的主导地位,法官始终处于消极、中立第三人地位,不主动追究责任,亦不为了查明案件事实主动传唤证人、收集证据,其职责仅是严格遵守法律、及时作出判决,在实务上表现为"沉默的法官,争斗的当事人"。当事人主义作为重要的诉讼理念,对民事与形式诉讼模式的构架均有巨大影响,本文以当事人主义为核心,针对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主义进行讨论,试图深入认识当事人主义,将最终目光落在我国诉讼模式上,明确当事人主义对我国诉讼模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非常规突发事件中影响当事人状态的要素分析与数理描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界定了突发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分析了在非常规突发事件中影响当事人的情绪、心理、行为状态的三大类因素:当事人周围物质条件巨变的四方面因素,周围人群情绪与行为两方面因素,以及主导信息的作用;进而,分析了主导信息与当事人心理、氛围耦合、交互的机制,用生灭过程描述了非常规突发事件中当事人状态演变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婚姻登记档案是婚姻登记工作成果的直接体现,没有婚姻登记工作便没有婚姻登记档案。虽然婚姻登记档案的形成需要婚姻登记机关与婚姻登记当事人共同参与,但从根本上说,婚姻登记当事人的参与,是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并进而享受与义务相等的权利。因此,婚姻登记档案的形成主体是婚姻登记机关,而不是婚姻登记当事人;婚姻登记档案不是个人所有的档案,而是国家所  相似文献   

5.
王钢 《经营与管理》2012,(11):146-149
在民事商事调解过程中,当事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具有主导特性,当事人的情绪会对调解进程产生明显的阻碍或推进作用。如果在调解中发生的情况使当事人失去了继续调解的主观意愿或产生抵触情绪,调解程序将很难继续下去。调解员应允许当事人对自身情绪进行适当宣泄,以避免当事人产生负面情绪给调解造成阻碍。调解员对当事人的情绪进行管理和疏导,是调解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李强 《经营管理者》2009,(20):146-146
当事人主义取向的民事诉讼改革把诉讼中的权利与责任还给了当事人,但由于当事人意思能力的差异而使得诉讼结果难以公正,因此法官的释明权成为必要。释明权并不违反平等原则,相反,他能够实现实质上的平等。诉讼应该充分尊重客观真实,释明权应该区分针对诉讼请求的阐明和针对事实、证据的阐明。  相似文献   

7.
证据是整个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是法院认定事实,据以裁判的基础。但是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一直对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收集证据问题关注不够。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得不到程序性保障,相关的配套制度很不健全,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证据收集权无从实现。本文将在解析现阶段我国民事诉讼中有关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相关规定和明确保障当事人收集证据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完善民事诉讼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对抗主义的诉讼模式中,要求控辩双方平等对抗,检察官在诉讼中的地位应当当事人化,以保障双方地位的平等。诚然,在实行对抗制的国家中,许多诉讼制度设计均为保障被告与检察官的平等地位,然而,检察官在趋于当事人化的同时,还必须严格遵循客观公正的诉讼义务,以避免检察官过渡当事人化。检察官只有在恪守客观义务的同时实现当事人化,才能使得控辩双方趋向实质平等,从而达到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最佳契合。  相似文献   

9.
情势变更须发生在合同成立并生效后方可有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情势变更问题涉及到合同的实质公平问题。如果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一方预见而另一方没有预见,则应区分善意与恶意等不同情况,对善意的没有预见的当事人应允许其主张情势变更。考察情势变更是否给当事人带来显失公平的后果,就成为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核心要件。  相似文献   

10.
法律推定是从前提事实推出推定事实,使得当事人只要对前提事实的证明就能得到对推定事实的证明效果。其设立减轻了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负担,同时也对当事人的证明责任产生了影响。本文从法律推定的概念入手,分析法律推定与事实推定、法律拟制的关系,然后再分析法律推定对证明责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如何处理法院(法官)与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证据在民事诉讼中至关重要,如何处理法院与当事人在民事案件取证上的关系关乎到案件是否能得到公正、合理的处理。本文阐述了我国民事诉讼取证制度的改革历程,从中可看到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刘进 《经营与管理》2010,(10):20-21
我国消费纠纷的解决途径 在法律纠纷中,消费纠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双方当事人力量悬殊。消费纠纷中的一方当事人均为经国家注册的工商企业,而另一方当事人为购买商品的普通民众,当事人力量悬殊巨大。二是双方之间的利益具有博弈性。  相似文献   

13.
释明权制度最早起源于德国,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制度中一项基本制度,它的产生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法官释明权的含义、由来、法官行使释明权的基本原则和必要限度以及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关系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4.
案由的确定权只能在人民法院,而不是当事人;民事案件案由的确定是第一审人民法院立案时就应当完成的工作。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导致当事人诉争的法律关系发生变更的,人民法院应当相应变更案件的案由。  相似文献   

15.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确定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原则,他赋予当事人冲破地域、国别的限制选择双方最熟悉,最有利的法律作为支配其订立的涉外合同的法律。在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同时,绝大多数国家也对当事人对适用法律的选择进行了有条件的限制。本文以我国现行的涉外合同法律为基础,着重介绍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对意思自治的限制,同时将中外法律进行对比,提出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朱金秀 《经营管理者》2009,(23):236-237
调解制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厚的思想和社会基础,其产生于古代无讼的法律文化之中,寄托着古代统治者对建立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调解制度适应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下的宗法家族社会,同时,又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实践其"德主刑辅"政治主张的重要方式。法院调解具有特殊的司法救济价值。首先,它能及时、彻底解决民事权益争议,保持双方当事人的团结与合作;其次,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减轻当事人的诉讼和法院负担;再次,有利于增强当事人和群众的法制观念,预防纠纷,减少诉讼。  相似文献   

17.
自诉案件转为公诉,致使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不平等,不利于当事人之间恢复正常和谐的社会关系,也不符合刑诉法的基本精神。应当充分认识自诉程序中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自诉案件应当采取自诉优先、国家援助、减少公诉的原则,化解纠纷,帮助当事人恢复正常的社会关系,实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六十七条第(三)项规定,公告送达方式之一,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告栏张贴公告。对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机关公告栏张贴公告的方式,有的人认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条"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的规定不符。理由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没有这样的规定。这就是一个理解的问题,依照民事  相似文献   

19.
民行检察权是检察权中诉讼监督权的一部分,体现的是检察权对审判权的监督,是一种公权对另一种公权的制约。但是民事权利又是一种私权,当事人意思自治为核心,在办理民行申诉案件中,如何把握协调民行检察监督中公权与私权的关系,即民行检察权与当事人处分权的关系,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朱金秀 《经营管理者》2009,(24):275-27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也越发密切,交易总是涉及到多方当事人的利益,在仲裁实践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标的往往涉及到第三方当事人的利益,所以希望第三人加入到仲裁中来,以查清案件事实,彻底解决纠纷,所以需要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