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我国刑事案件被害人社会救助现状的分析,并与国外相关法律作比较,指出现存刑事案件被害人救助的不足,将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具体国情有机结合,构建我国刑事案件被害人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在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上存在严重缺位:理论上对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缺乏深入研究,立法上对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缺乏规范,实践上对利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缺乏投入,同时社会关注度也明显不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体系的构想.首先,应确立刑事被害入社会救助的原则、内容;其次,制定我国统一的〈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指引〉,整合零散的社会资源;最后,建立刑事被害人融会救助机构全国网络系统,并对机构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进行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3.
我国法律规定的被害人权利,较之其他国家的相关规定,在知情权方面范围较窄,在刑事裁判的上诉权、国家补偿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精神损害赔偿方面存在立法空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对于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故我们应借鉴有关国家法律的规定,扩大我国刑事被害人知情权、赋予被害人刑事裁判的上诉权,加强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跟上世界保护刑事诉讼被害人的立法潮流。  相似文献   

4.
范玉 《经营管理者》2009,(24):268-268
作为一种全新的犯罪处理模式,刑事和解制度蕴含了被害人恢复、犯罪人恢复及社会恢复等多种价值的综合保护,该制度不仅回应被害人保护政策,更是以监禁为中心的刑罚体系的补充。作为一项先进的司法制度,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我国也应该立足于本土资源对其合理成分加以吸收。  相似文献   

5.
刑事和解是保护被害人权益的一项制度创新,是刑事纠纷的一种解决方式,其重要理念是保护被害人的权益。因其兼顾被害人与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重保护,刑事和解有助于加害人的改过自新,有利于平复被害人的心理创伤,最大限度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王志鹏 《经营管理者》2011,(4X):284-285
刑事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受害者,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的直接承受者,应当对其权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而刑事和解制度对于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应注重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本文通过厘清刑事被害人和刑事和解的概念,论述刑事和解对于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价值及功能,通过简单建构以被害人为中心的刑事和解制度,最后分析了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救济与监督。  相似文献   

7.
所谓日本更生保护制度,是旨在让犯罪者或者非行者作为健全的社会人,在平常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接受指导、帮助而使其实现更生的制度。长期以来,更生保护制度的重点在于预防和减少犯罪,并也在此领域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其将关注的重点过多的放在了保护犯罪人的利益上,忽略了被害人的权益,被害人要求惩治罪犯的心理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因此所受到的伤害也无法得到补偿,最终会导致双方利益的失衡并影响社会的终极和谐。为此,日本专门制定了"更生保护犯罪被害人施策"制度,并于2007年12月1日起开始施行,以期通过法律的规定来救济因公诉而权益受到侵害的被害人。  相似文献   

8.
2004年的马加爵杀人案(杀死同寝室4名学生)被害人家属最终因为加害者的家庭情况放弃赔偿要求;2006年12月28日当杀害11人的邱兴华被执行死刑时,这11个被害人家庭仍未获得任何赔偿,类似的案件不胜枚举,这些案件大都存在相同的特点,即犯罪行为人几乎都没有财产可供执行,被害人及其家属也因此得不到赔偿。从刑事诉讼角度关注被害人,关注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因犯罪行为而遭到直接的侵害,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关注。在诉讼中作为案件当事人理应与被告人一样受到同等的重视。随着犯罪被害人学的兴起和被害人要求刑事程序保护呼声的高涨,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才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认为:"今后应赋予被害人以平等的防御权,使过于向被告人倾斜的天平恢复平衡"本文通过对刑事被害人的含义,特点以及对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现状及改善的详细论述,对我国被害人制度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希望对我国的法制建设的完善,略尽薄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开篇提出问题,论述了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法理依据,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有限诉权等权利,建议我国刑事法律在立法层面应坚持公正为主、兼顾效率的价值理念,并引入信息通报、被害人影响陈述、被害人司法审查申请等相关制度;在实践层面上应扩大被害人赔偿金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助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给予被害人充分、有效的救济。  相似文献   

10.
刑事被害人是他人犯罪行为的承受者,然而,在刑事诉讼中,以公诉人和被告人作为具有对抗性的两造,法律和舆论往往把焦点放在被告人的权利保护上,而被害人的诉讼利益则容易被忽视,甚至成为附庸。公诉人代表国家行使刑事诉权是社会发展结果和司法实践的需要,然而,犯罪既是公共利益的"杀手",也是严重的私人侵权行为,被害人有私权请求权,在刑事诉讼中,应构建和完善被害人的刑事诉权,实现个案正义。  相似文献   

11.
王薇薇 《科学咨询》2010,(16):25-25,53
我国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只有申请抗诉权,没有上诉权;未赋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未明确被害人获得国家补偿的权利;被害人对诉讼程序和审判结果的影响有限。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重点所在和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办理案件中应告知并依法保护被害人的权利,被害人也应充分利用其权利,来保障本人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害。  相似文献   

13.
性犯罪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犯罪,对于此类案件人们往往只关注案件的过程和结果,很少有人关注受到最大伤害的被害人。刑事诉讼的目的是保护人权、 惩罚犯罪,但是长期以来人权保护的天平始终倾向于被告人,对被害人的保护缺乏必要的措施,使得他们的利益被漠视,权利再次被侵犯。因此,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的救济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也是完善我国法律制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公诉案件中,被害人作为刑事诉权主体之一,其对公诉案件刑事部分的上诉权,诉讼参与权、知情权等诉权缺失,造成被害人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本文从处理好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与公诉机关和审判机关之间的关系角度阐述了如何对被害人诉权的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5.
对刑事被害人赔偿或补偿,就是通过给予被害人各种形式的物质补偿和精神抚慰,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犯罪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创伤,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刑事司法政策保护被害人的一个非常普遍的做法。目前,我国立法在这方面还是一个空白,实践中存在着法律地位不明确、资金来源没保证等软肋。  相似文献   

16.
西班牙社会企业发展的策略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并评论了西班牙政府促进社会企业发展的策略,包括通过取消消除设立社会企业的行政和法律障碍,拓宽社会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对社会企业的财政支援,加深公众对社会企业的认识,推动社会企业责任等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加强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是国际刑事司法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赋予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以当事人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实践中被害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却并未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本言人为应将其定位为特殊的诉讼参与人,既避免了制度上的矛盾,又可以加强被害人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8.
韩锦霞 《决策探索》2009,(24):48-49
一、被害人权利保护概述 (一)我国被害人的地位 被害人,一般来讲,指其合法权益遭受到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自然人或者单位因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而成为被害人。“有权利,必有救济”,国家必然要对其提供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9.
《领导文萃》2011,(1):134-134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说:在一些领域和方面存在的不公平不公正问题,是引发一些社会不和谐甚至严重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也会直接挫伤一部分群众的积极性。维护公平正义是维系社会秩序和活力的基本条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探索建立社会保护体系,完善保障就业权、健康权、教育权、居住权等公民基本权利的社会政策,确立平等保护与特殊保护相结合的制度,对权益易受侵害的群体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倾斜保护。确立底线公平。  相似文献   

20.
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指被害人是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相较于被害人是成年人的犯罪案件而言,未成年人因自身特点更容易受到侵害,也更迫切地需要加强保护。因此,笔者从当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对策,以期对减少未成年人的侵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