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各民族获得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共同因素而形成了民族联合的关系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事关执政党执政巩固、国家稳定、人民幸福.2021年8月27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更是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战略的高度,提出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的要求.根据建立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部署,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要坚守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要通过双语教育和重大节日等平台实现民族文化认同,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各民族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2.
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与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的民族关系既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内容,又是其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树立“三个离不开”观念,实现各民族友爱合作、社会团结和睦;加强各民族互助互利,实现社会对口支援、互动共进;在国际舞台上继续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不良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我国的现代国家建构面临着民族国家建构和民主国家建构两大历史任务;自新中国成立,民族国家建构目标基本实现以后,努力完成民主国家建构、实现国家民主化就成为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首要任务。因而,以国家民主化为重要目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不但不会危害国家政权建构和损害各主流社会阶层利益,还是巩固现代国家政权、保证各主流社会阶层长远和根本利益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4.
略论滇西北的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滇西北各民族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友好交往宗教艺术民俗语言和工艺等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诸方面论述了滇西北多民族和睦共处和谐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指出多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学习是促进滇西北经济繁荣推动当地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世界仍然处于民族国家时代.民族国家是最基本的国家形态.所有的国家建设,归根到底都是民族国家建设.在民族国家建设中,国族建设不仅是重要内容,而且是基础性工程.国族建设的程度,直接关系着国家建设所能达到的水平,以及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族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学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族国家有着丰富且具有历史穿透力的重要论述,许多内容值得深入研究。文章选取了“如何理解民族国家形态的始续”、“如何理解‘多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提法的同用”、“如何理解无产阶级必须取得和巩固民族国家的政权”三个议题进行了分析,并试图总结其中国视角下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多元和谐是青海文化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究其形成原因有民族、地理、经济、宗教、政治和文化等六方面。今后应保持和弘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睦共处的社会风尚;走合作共赢的路子,实现文化共享与共责;增进接触和交往,增强文化认同;调解矛盾和冲突,实现和而不同;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维护青海文化多元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族区域自治是多民族国家的一种政策选择 ,它以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和睦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政党 (即使是执政党 )的民族政策与国家的民族政策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作为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具有三个基本的内涵 :一是在国家 (或成员邦 )宪法框架内的制度 ;二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三是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际运作过程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过程 ,从而构建起一个以自治权为核心的政治体系。民族政策、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不同视角 ,这三个视角是统一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力量之源,也是政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石。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利条件不断增加,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西方国家西化和分化我国的力度加大以及"三股势力"有所抬头,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带来了严峻挑战。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着眼于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改善民生与凝聚民心相结合,使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因素不断增多,使一体多元的格局更加完善,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更加牢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原汉族与北方各游牧民族间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自然地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不过,中原地区与北方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只有建立在统一安定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巩固。十七世纪初以满族封建统治者为主体建立的清王朝,在全国实行了长达267年的统治,对中国实现空前的大统一,巩固和加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都做出很大的贡献。特别是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经营,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幅员广阔、多民族大统一的局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11.
建国后,我党一贯重视民族问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障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使我们的国家真正成了各民族大团结的社会主义大家庭,这就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提供了必要的、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财政是国家行使其政治、经济职能的重要工具。在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同样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调动各族人民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其中核心问题一是要切实保障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利;一是要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大力发展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尽快改变民族自治地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落后面貌,逐步消除民族间  相似文献   

13.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保障问题是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能否真正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否巩固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处理国家和自治地方、汉族同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相互之间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必将日益突出,对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实际工作中如何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法贯彻实施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4.
儒学与汉武帝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有为皇帝,他在建立和发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大业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统治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拓宽了疆域,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研究儒学对正确认识汉代以经治国以及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一、儒家“大一统”的民族观所谓“大一统”民族观念,即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统一于华夏的观念。“大一统”观念由来已久。周朝就是一个“协和万邦”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产生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在成功实践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60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合内蒙古的具体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功地进行喇嘛教改革,为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各族干部和群众,不断加强各民族大团结,是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思想基础。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国梦,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须强化各族人民“四个认同”;强化各族人民“四个认同”,应首先强化“对祖国的认同”.对于民族来说,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命运所系的是祖国.国家至高无上,国家是各民族最高利益的体现和幸福的源泉.在我们多民族的中国,各民族只有树立牢固的国家、国民意识,实现各族人民大团结,才能形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共同推进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种强力的粘合剂,它不仅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素质、共同社会心理和共同语言的人群联结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而且将国内不同经济生活、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语言的各民族联结成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我国就是以共同的中华文化所联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当代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又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它与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文化形…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政治稳定的基本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保持中国政治稳定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中国政治稳定的客观物质条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是实现中国政治稳定的体制保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是确保中国政治稳定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9.
于珍 《理论界》2012,(4):151-152
营口西炮台是一座近代海防军事遗址,是清末海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工程是巩固国防、进行战争和遏制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成军队战斗力、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军事工程的修筑受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指导,受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辽宁营口西炮台的修筑,记录和承载了清末战略防御思想的转变、清朝巩固海疆的举措、洋务派学习西方近代军事和引进仿造外国"坚船利炮"的实践、中国传统夯土技术的应用以及近代中国"求强求变"和"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二大提出,今后五年内要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巩固地保持财政收支平衡是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主要标志之一。为了实现这一任务,从我国三十多年的财政收支基本情况出发,深入学习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现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