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D.H.劳伦斯是英国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特别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曾引起过不少争议.作为世纪之交的作家,以弗罗伊德学说为代表的心理学对其影响很大.这里用弗罗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对劳伦斯及其<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精神分析法解读,认为"本我战胜超我"才是劳伦斯的人格追求,也是其创作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创造性的运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人格的理论,围绕<红楼梦>中钗黛争"宝"这一主线,揭示了两位女性在本我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受本我驱使的自我的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但她们最终都成了超我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3.
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最情深意长、婉转动人的一曲.从诗的特质方面来说,<乡愁>是自我与非我的情思契合,是时空的跨越,是心灵的现实化;从诗的形式方面来看,<乡愁>一表现为结构美,二表现为音乐美.因此,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可以说是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以苦吟著称的中唐诗人李贺在前人咏马的基础上,集中笔墨写下了优秀组诗<马诗二十三首>,借马抒慨.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马诗>.即"囿我"的悲剧情结与"类我"的悲剧意象,<马诗>之特质--比兴手法的运用,<马诗>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伯纳德&#183;马拉默德的名篇《伙计》不仅揭示了犹太民族的文化母题,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主题。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弗兰克&#183;阿尔派恩的成长历程就是经历了从本我压抑自我到超我战胜本我,从堕落到醒悟并升华到自我牺牲的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6.
<回忆我的母亲>既有美的内容朱德同志怀着真挚的深情,回忆了母亲勤劳、朴实的一生,歌颂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达了自己将继续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又有美的艺术形式清新自然的基调美、真挚动人的情感美、朴素无华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7.
方方在其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中运用了大量的诗歌和各种应用文体,这与特定年代中的主体认知世界密切相关诗歌是主体的"真我"世界的体现,应用文体则是主流意识形态强迫主体建构"非我"的体现.主体在话语霸权中产生了"真我"、"非我"两个世界的分裂,并逐渐由"真我"走向"非我".  相似文献   

8.
独幕悲剧<莎乐美>是王尔德处于精神和创作转型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此剧曾因其人物关系结构以及由此激发的戏剧冲突的特异性,在19-20世纪之交的英国遭到禁演.实际上,剧中不断走向高潮的戏剧冲突,正是王尔德创作该剧时所经历的内心冲突的投影,这一投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尔德创作该剧时的复杂创作心理及其与当时社会观念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列为同一层次,同属他最推崇的境界,并在其<人间词>的创作实践中,倾向于"有我之境".与冯友兰将"天地境界"鲜明地确定为人所可能有的四种境界中最高境界相比,可见出王氏词学理论上的朦胧也是他哲学思想、人生观上的朦胧.  相似文献   

10.
纯粹自我概念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中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范畴,而在其合法性开始得到论证的<观念Ⅰ>中它是通过自身意识与我思概念密切联系着的.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和澄清我思、自身意识与纯粹自我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初步阐明和回答"纯粹自我如何可能"的问题,并希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获得一些启示和指引.  相似文献   

11.
本能与道德     
本能是一种原始生命力,而原始生命力既可以是创造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过度放纵本能会破坏人格的完整。道德的起源与发展并非与本能是对立的,恰恰相反,它是为维护人的长远利益而产生的,“与本能对立只是它们与本性之关系的最外在的表现,在深层,文化正顺应着人类潜在的可能性。”所以,本能与道德并非一对死敌,提倡道德同样也是保护人的本能。爱欲存在的矛盾提醒我们:爱需要教导,需要学习,需要与人格的成长相伴而行。人的任务是通过意识的深化和拓展,把原始生命力整合到自我之中,强健自我的任务是学会坦然面对、合理转换,能够疏导并驾驭自己。  相似文献   

12.
电影由爱迪生创造雏形,由卢米艾尔兄弟推向公众,经过了梅里爱的艺术创新和百代的企业化经营,在战后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具备了产业规模和形态,获得了生生不息的艺术和商业潜力。以世界电影发展史上重要相关个人与国度的悲欢荣辱为镜,可以证明尊重电影天性的电影产业化进程在中国展开的合理和必要性。我们有必要以史为诫,走出种种保守、自私观念支配下的思想禁锢,实现电影生命力在中国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13.
趋乐避苦原则与幸福原则都是经验性原则,经验不能达到道德法则,经验对于道德法则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道德法则是自明的、形式的,是悬置经验的剩余物。经验奠基于直观,道德法则并不建立在直观上面;道德法则在直观界域之外从因果必然性规律一定要向自由原则转化也可以看出来。作为因果规律的时间直观界域最终由主体造成,并且只表明主体的性质和机制。道德法则是直觉的在,道德法则的力量来源于它的纯粹性、直接性,来源于人们对它的直觉和领会;人们获得它只能通过自觉这一唯一途径,直觉是道德法则合法性的保障。直觉的道德法则的作用不在于增添或者获得什么,而只在于避免或者防止什么;它的意义仅在于给直观对象以本真客观性,给范畴以实在性。  相似文献   

14.
威廉·布莱克的《弥尔顿》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充斥着晦涩意象、思维跨度很大的长诗,也是一部难得的幻想式作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不少布莱克学者剖析该诗的理论依据.与既有观点不同,认为隐藏在《弥尔顿》诗文中的潜意识动机不是力比多,而是死亡本能.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布莱克潜意识中死亡本能在诗文中的投射,追溯致使该本能泛溢的刺激源,破解此诗之意蕴.  相似文献   

15.
依据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性本能,和死亡本能分析《呼啸山庄》主要人物凯瑟琳和埃德加、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之间施虐与受虐的性变态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死亡动机,可以清楚地揭示人物的主要性格.  相似文献   

16.
通常对哲学境界的理解是从中国传统哲学背景出发:哲学境界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哲学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理想生活;然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可以看出人的独特生命活动——实践使人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形上本性"。哲学作为一种表征人的"形上本性"的理论形式,本身具备一种超越经验常识的形上诉求,哲学境界即是这种形上诉求。因此,哲学境界并非为中国传统哲学特有之物,作为表征人类"形上本性"的形上诉求,正是哲学本身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作家库切的代表作《耻》是一部振聋发聩的作品。在小说史上库切的独特贡献是把现实主义小说写实性的叙事传统与库切式的诗意品质完美地结合起来,成就了一部超越性的现实主义力作。库切对20世纪的制度与人性的双重异化有着先知般的预见力,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作品文本以文明社会的生命本能为出发点,凸现20世纪末制度与人性的双重异化;以简朴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真实呈现后现代社会人之困顿;以其深邃的思辨、简洁的语言、犀利的笔调描绘了现代社会西方文明中虚伪的道德和残酷的理性主义;展示作家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其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与汪曾祺的<受戒>都是写和尚恋爱的小说,但二者对情佛关系的处理迥异,前者是情佛两难的矛盾冲突,后者是天性自然的美满和谐.这不同的处理源于作家不同的文化意识,也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临不同的社会人生问题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在文化选择上为新世纪的中国人留下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内省智能是“一个人清楚地了解自己、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欲望、恐惧的能力 ,并且有意义地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它特别强调个体通过感觉和反思了解自己。内省智能的形成始终伴随着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 ,受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制约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现实社会中,人们发现随着物质生活的越来越丰富,许多人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之提高,各种文明失态行为也屡屡发生;弗洛伊德的本能压抑理论是从生物学上对人性的一个系统剖析,能够给我们一些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启示:我们既要遵循本能的需求,满足某些本能的需要;又要对某些本能加以必要的克制,以保证人类健康地发展;还要对某些本能加以正确的引导,使本能发挥最大的潜能来建设社会主义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