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反映的进行,认识的完成却受主体自身的影响和制约。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总是以自身的生理结构为基础,通过自身的认知结构来完成的。‘在现实的认识活动中,任何人的任何认识都不是从一些支离破碎的感觉材料或个别思维因素开始,而是从有组织的特定认知结构开始。现代科学的研究也表明,认知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一、认知结构是确定客体、输入信息的选择框架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每一事物的属性、特征也是多方面的,哪些事物以及事物的哪些方面能同主体结成现实的反映关系而成为反映…  相似文献   

2.
论敬业意识     
论敬业意识刘炳才敬业意识是认识主体在其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爱专业、专本职的职业观。具体讲,其含义有三点:一是讲认识主体,也就是形成这种观念的人,强调了意识对主体的依赖关系;二是讲主体认识必须在其实践活动中形成,即不能主观臆造,凭空想象,而必须是在具...  相似文献   

3.
论主体的自我意识聂锦芳一、哲学研究的误区及马克思的解答认识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就具体形态而言,主体所反映的对象是无限多样的,但从宏观上划分不外乎三类:外部世界、主体自我以及主、客体相沟通的实践活动。由此形成三种意识: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从外部...  相似文献   

4.
社会规律是主体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有意识地作用于客体的微观具体活动所组成的宏观活动系统的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社会规律是一种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性是通过人的无数的合目的性活动而建构起来并表现其作用的,它与人的主观因素和活动不可分割。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及自组规律客观性的关系1、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的内在联系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在主体与客体联系的关系中存在的。首先,对事物的客观性的认识与主体的素质、结构、功能等密切相关。在认识过程中,认识已不是客体的直接反映,而是主体信息和客体信息相互作用的结…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将实践引进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论之要者和基本的观点,解决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但在同一实践过程中何以会产生不同主体干差万别的认识?不同主体在同一实践中的认识差异,以及主体的认识产生和形成决非单靠实践所能解释清楚的。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形成的认识,显然也受到主体自身因素的制约。这些主体的自身因素是:利益、立场、清感、素质和能动性。它们对立体认识的启动、认识对象的选择,认识过程的深化,乃至整个认识过程的完成,往往都起到关健性作用。主体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主要也是由这些因素造…  相似文献   

6.
刘克宽 《文史哲》2003,21(2):144-148
从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上讲 ,主体的创造意识是在对客体存在的改造式适应中体现的 ,客体对主体的制约同样也是以尊重主体意识的独立性为前提的。而当代文学史上前十七年的文学创作 ,往往人为地将主客体双向之间的适应互动的选择重构关系释解为主体对客体 (群体 )的单向依附关系。这使源于复杂体验与认识的艺术个性构成的多重视界往往被群体的逻辑思维所取代 ,它所形成的两极对立的审美模式和传统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 ,共同成为导致创作公式化和概念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论文艺的双重主体结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的双重主体结构,是指文艺主体以自身为对象所形成的内在的主客体关系结构。文艺主体的审美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主体自身把自己分为自身主体和自身客体的二重化过程,无意识的忘我活动和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协调统一的活动过程。文艺就是在这双重主体的交感效应中,获得了自己的本质规定,成为了一个与科学意识和伦理实践意识相区别的,独立的艺术意识结构、艺术意识领域。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主体意识行为论纲王连法(一)主动与适应在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维度上,主体具有主动性与适应性内在统一的意识品格。所谓主动性,即主体自主行为的本性。在市场经济中各个主体自主地与其他主体建立对象关系,又能自主地解脱此关系。其行其止,都在主体控制...  相似文献   

9.
马伊里 《社会科学》2005,16(12):57-64
社区科层在我国主要体现为嵌入社区组织结构中的政府行政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在社区层面将政府的权利、职责、信息等资源,以传统的科层形式进行条块分布,形成了在利益、资源、信息等方面相对封闭的科层“孤岛”。深刻认识“孤岛”现象及其形成机理,准确把握社区科层的反功能特征,对于政府在新形势下提高与多元利益主体互动的意识,增强驾驭能力,改善行政管理效能至关重要。关于反功能的缓解机制,除了制度层面的考虑以外,有必要从增强政府开放、共享、协同、合作能力等行动层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思维方式是由知识、观念和思维习惯等要素相互作用、有机组成的一种思维结构。这种思维结构对外界的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输入和输出的反馈作用,这就使思维方式具有特定功能,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认识对象的不同范围和性质上看,思维方式的功能主要具有认识功能和行为功能。(一)思维方式的认识功能在主体把握客体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具有认识功能。这是由思维方式的结构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人总是在一定的精神状态的控制和支配下从事认识活动的。认识活动中主体的主观精神状态(我称之为“主体认识图式”),归根结底是主体先前对于对象的反映。就具体形态而言,主体所反映的对象无限多样,但从宏观上划分不外乎三类:客体世界、主体自我,以及主体和客体相沟通的实践活动,由此主体意识状态相应地就有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从客体世界、主体自我和实践活动都是主体的认识对象来说,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不妨说都是“对象”意识,但习惯上我们专把主体对于客体世界的反映称为对象意识。主体认识图式作为一定对象的反映,就是由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构成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2.
广松涉认为,胡塞尔的“意向性本质直观”不过是人们交互主体地、观念地、逻辑地把握事物的纯主观意识形式,是观念的符号。但实际上,人们对事物的观念把握或“本质直观”,如果脱离人们的社会实践及主体际交互主体的语言交流,它们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这就需要对人们是怎样通过社会实践和相互间的语言交流而形成了他们关于对象世界的对象意识、以及这种对象意识的双重认识构造和“四肢结构”关系予以理论的解析。于是,广松涉独具特色的认识论由以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主体即具有思维能力、赋有意识和意志的人;客体即外界的事物,主体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通过认识和实践,主体与客体发生了联系,建立起各种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具体关系。本文不能研究这全部关系,只就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上,截取几个“链环”分析一下。一、审美关系的产生主体和客体的最初的关系(也是最基础的关系)是依靠创造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才得以建立的。这种最初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相似文献   

14.
从认识论角度考察主体与文化传统,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效应。探明这种相关效应的机理,对于提升认识的主体性、增强文化传统的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   认识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关系系统。一般来说,在这个关系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规定着整个认识活动过程发展方向的是认识的主体,也就是认识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和执行者,即进行认识活动的社会的人。人作为主体之所以能够认识,是因为人不仅有脑和感觉器官 (认识主体的硬件系统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天赋的生理器官之上形成了一定的精神结构 (认识主体的软件系统 )。只是由于…  相似文献   

15.
任何文学艺术都是特定历史环境和文化意识的产物,它表现在审美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则是不仅承绪着文化无意识的深层影响,而且在艺术语码的呈现方式上,也接受着特定文化阶段的具体规范。一、指向性功能概念与华夏早期诗歌文化的发生何谓指向性功能7概而言之,是指文学艺术形成之初艺术形式所必备的具体指向、特殊目的和功用意蕴等多种非文学功能,它寄寓着表现主体对其指向对象的现实期望和理想意愿;通过这种具体指向,客观地构成主体与对象两者间的沟通交流关系。一般说来,这种指向对象并非客体事物,而是超越性的精神存在物(Transcen…  相似文献   

16.
为了弄清认知图式对认知过程的制约性,必须首先了解认知活动的一般过程。一、认知活动的一般过程 (一)反映.认知活动的起点是反映。所谓反映,是指认识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以先天形成的感官系统对外来信息造成的刺激作出的反应。主体利用其大脑皮层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功能和反射整合机制将信息所包含的语义、概念、观点“移入大脑”,在主体意识中进行复制、再现,形成对信息客体具有相关性或对应性的形象和概念,并进行记忆和储存的活动。反映既是主体接受信息客体的渠道,也是主体有目的地作用于客体,主动与客体发生信息联系的过程。主体内部的一切观念形态的存在都必须通过反映而获得。反映既是认识的本质,也是认识活动后继环节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社区科层,在我国主要体现为嵌入社区组织结构中的政府行政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在社区层面将政府的权利、职责、信息等资源以传统的科层形式,进行条块分布。形成了在利益、资源、信息等方面相对封闭的科层“孤岛”现象。深刻认识普遍存在于社区科层中的“孤岛”现象及其形成机理,准确把握社区科层的反功能特征,对于政府在新形势下提高与多元利益主体互动的意识、增强驾驭能力、改善行政管理效能将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反功能的缓解机制,除了制度层面的考虑以外,有必要从增强政府开放、共享、协同、合作能力等行动层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梁丽岚 《理论界》2004,(6):212-213
学报编辑主体意识是指学报编辑人员对其在学报的编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的认识。学报编辑主体要充分认识其自身在编辑劳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实现编辑的自身价值。创办精品学报需要学报编辑主体意识现代化,编辑主体意识现代化体现为开放意识、信息意识、超前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奉献意识等。  相似文献   

19.
知识与信息的关系是以认识主体为中介的相互转化关系 :一方面 ,信息作为事物的属性、关系和意义的表征是知识得以形成的中介和原料 ,信息经过主体的生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加工处理可以转化为知识 ;另一方面 ,知识也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和途径转化为信息 ,以信息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和传播方式 ,并以信息方式发挥作用。在信息时代 ,知识只有转化为信息产品才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代小说意识的嬗变吴文堂小说意识是指创作主体处于最活跃的创作状态时,支配着艺术想象与建构的最根本的意志与认识。它主要体现为小说家对生活的理解形成的哲学观念,以及对艺术的理解形成的美感意识,还有本于生命无意识的神秘体验,这三者综合而成的对小说内容、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