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理性主义、休谟经验论与康德批判哲学对因果性概念的考察方法与解释,均具有非合理性。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出发,将因果性概念作为实践范畴来考察和把握,才能对因果性概念的根源、其客观性以及必然性科学知识的意义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尽管科学与人文关系是20世纪哲学反思的重要内容,但以往的哲学没有认识到实践的积极意义,因此不能正确解决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只有马克思哲学实践观卓有成效地把握到人类社会独特的存在和本质,全面地考察了自然物质性和人文价值性、客观因果性和主观目的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和人文的互为中介、互相贯通并融合。  相似文献   

3.
“休谟问题”影响巨大,康德对之进行了先验论证,然而其论证的重要性却被忽视或误解了.因果性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康德从结构主义、形式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几个方面对因果性问题进行了形而上学的论证,确认了“休谟问题”的经验有效性是可以质疑的,但其形而上学的客观性是可以建立的.康德并不是要反驳休谟的怀疑论,而是提供了另一条异于经验论的关于因果性的哲学解释.  相似文献   

4.
因果性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探究的核心主题,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子问题。例如.因果关系属于本体论层面还是认识论层面?因果关系是否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因果关系是否必须例示一种规律?因果推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归纳推理具有什么性质?因果性知识与认知主体是一种什么关系?因果关系是两个殊相还是两个共相之问的关系?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本试图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通过解读休谟、康德、戴维森等哲学家的思想来分析因果性概念,探讨因果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休谟从经验主义的怀疑立场,把因果性、一般性、必然性理论放在特殊的因果性的必然性问题中考察,认为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只是心灵的习惯性联想。康德从理性的角度考察因果必然性问题,把这个问题转换为因果必然性是否可以被理性先天思维的问题。通过考察当代康德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康德虽然没有解决"休谟问题",但是他出于批判哲学的立场转换了这个问题的视角,给予了它更深入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解释性理解"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韦伯理解社会学得以区别于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的重要标记。韦伯对"解释性理解"的定义就是"对动机的理性理解",是对行动者赋予自己行动的意义的考察。然而,由于韦伯在论述中对"理解",尤其是"解释性理解"以外的直接观察性理解并没有作出实质性的论述,从而使"解释性理解"这一概念有语焉不详之嫌。本文通过对诠释学中"解释"和"理解"两个概念的考察,试图说明,在韦伯的"解释性理解"概念中,一方面,解释和理解具有同一性,解释性理解就是伽达默尔所说的理解者和被理解对象之间的视域融合的过程;另一方面,解释性理解中的解释又和狄尔泰关于解释的说法类似,具有一种因果说明性,只不过这种因果性是一种或然式的因果性。  相似文献   

7.
决定论相关问题在当今学界争论颇多,根源之一是对决定论概念的定义混乱。需要通过对决定性与决定论概念的界定,为明晰决定论概念提供一条可能路径。所谓决定性是指客观世界所具有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总称;决定论即在哲学信念上相信客观世界各层基元的演化具有普遍决定性的哲学学说。  相似文献   

8.
尽管国内学界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是实践这一点上并无多大的异议,但透过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斑驳陆离的解释,一种奇怪的现象凸现了出来:一些看似差异很大并且在学术刊物上经常爆发争论的观点其实是貌离神合的,譬如,以反对“物”本为基础的实践人道主义、“‘类哲学”观点与有些同志从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角度对实践唯物主义所作的生存论解释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而一些看似一致的观点之间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本质区别,譬如,同在实践唯物主义的概念下,有些同志从存在论的角度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理解为人的自我生成,而有些同志却从现实…  相似文献   

9.
科学解释的四种模型:演绎模型、因果图示、概率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都涉及因果关系的寻求.人们从对因果性的发生进行研究,试图解释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生理层面的发生机制.科学解释中各种解释模型在因果性研究方面取得一些进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困难,没有一种解释模型能为因果性理解提供一种令人满意的方案,因果性的理解仍是科学解释中的艰深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实践”概念不仅是马克思哲学之核心概念 ,而且与 2 0世纪西方哲学之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连 ,因而探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就有着深刻的意义。从“劳动”与“实践”两个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关系入手来考察 ,马克思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发现了传统处于对执状态的劳动与实践概念之内在关连 ,并将劳动引入实践概念 ,由此而带来了实践概念之融入现实生活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1.
现代哲学史家多将庄子归为相对主义者,但这种解释既与庄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不相称,也与《庄子》的文本不合。本文通过对庄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天"、"天籁"的考察,认为判庄子哲学为相对主义乃出于误读,这与庄子吊诡的言说方式易遭人误解有关,而更重要的是郭象的"独化说"所造成的影响,而郭注对于《齐物论》中"天籁"概念以及"自己"一词的解释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12.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倡导的“改变世界”的哲学的重要概念保证。因此,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的正确理解与准确掌握,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进程中是极为重要的,是其基本的认识论保证与重要环节。但是,通过分析毛泽东的实践思想则可以看到,“实践”概念在毛泽东那里并不是一开始就已确立,而是经历了由“运动”“调查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历史沿革,通过澄清这一点并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可以进一步认清毛泽东实践思想是如何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从而最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融为一体,发展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相似文献   

13.
在《博士论文》时期,作为以理论的形式出现的哲学的实践,马克思具体化的实践概念体现为批判这一概念。批判既有德国浪漫主义“反讽”概念主观的、能动的一面,也包含黑格尔哲学的客观性维度,是二者的综合。批判或哲学实践所依据的是由法哲学提供的伦理生活、国家生活的理念,批判或哲学的实践的对象是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一定的历史世界。因此,马克思此时所说的批判或哲学的实践,是面向政治的。由此可见,当马克思首次使用实践概念时,实践就意味着以对现实世界原则的哲学认识为前提,以哲人为中介,与政治相关的自觉地创造未来世界的能动的活动。马克思成熟时期实践概念的一些基本规定性由此而得到了初步的显现。  相似文献   

14.
"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既确证了人的主体在场性,又支撑起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构架。因此,"实践"已经超越传统的认识论范畴而饱含了丰富的本体论意义。以此为视角,需要考察黑格尔早期哲学中"经验"概念,说明其与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之间隐藏的源流关系;借用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经验"概念的解读框架与存在论视角,论证马克思在阐述主体的实践特征中对本体论维度的持有,这一方面成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抽象的重要原则,另一方面也引导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传统的格义借用本土的概念来解释外来佛学的术语,近代的反向格义是以西方的哲学概念解释中国本土的术语。传统的格义是普及性、启蒙性、工具性的,是权宜之计;而近代反向格义却是研究性、专业性的,是主流的或正统的方法。对反向格义的利弊得失应该进行严肃的反思和讨论。西方哲学概念的体系是对立二分的,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成对的概念体系有重要不同。将物质和精神、实然和应然的概念引入对老子之道的定义或解释,难免陷入困境。在用反向格义的方法来解释中国的哲学术语时,对其困难和局限应该有自觉的意识和说明。此外也不妨尝试用描述的方法来解释古代的哲学术语,从而避免以西方现成概念来对应中国哲学术语时方枘圆凿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概念考察,概念翻译成为哲学翻译的核心问题。哲学概念因其含义丰富而使翻译尤其困难,其译名从诞生到接受往往会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借用美国修辞学家伯克的新修辞学思想,以洛克认识论核心概念“understanding”汉译史上先后出现的“悟性”“理解”“认识”“理智”等几个代表性译名为例探讨哲学概念翻译过程中的格义、立名与正名现象,并对其中的动因及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对哲学翻译,尤其是哲学概念的翻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首创了实践哲学,包括实践逻辑、实践认识论、实践世界观、社会形态史、历史唯物论,落脚点则是哲学的阶级立场革命。惟有在这样的哲学基地上才能生长出足以满足当代中国实践对“历史向导”的要求的新哲学理论———这就是它的主导作用。所有别的哲学都属于解释世界的哲学。实践哲学与解释哲学是“主导”与“基础”的关系,亦即水涨船高、协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论语》中概念隐喻的分析,考察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影响。《论语》中主要有四大概念隐喻,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既有其先进性,又有其局限性。这些概念隐喻已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与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首创了实践哲学,包括实践逻辑、实践认识论、实践世界观、社会形态史、历史唯物论,落脚点则是哲学的阶级立场革命.惟有在这样的哲学基地上才能生长出足以满足当代中国实践对“历史向导“的要求的新哲学理论--这就是它的主导作用.所有别的哲学都属于解释世界的哲学.实践哲学与解释哲学是“主导“与“基础“的关系,亦即水涨船高、协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永恒性及其表现形式、解决方式的具体历史性特点的考察从而客观地合乎逻辑地推出当代哲学应关注和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大关系。以往的哲学仅仅停留在人与世界关系的某一侧面,某一层次,某一环节,其结果要么片面强调解释说明世界而忽视对现存世界的物质改造,要么片面强调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而忽略实践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因此,尽管对人与世界某一层次关系的分别考察是全面把握人与世界关系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就会使人与世界的整体和谐关系遭到破坏,使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失去保障。因此,当代哲学在综合了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以及文化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基础上,必然把人与世界所发生的各种关系做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系统加以考察,即以人与世界的大关系为其反思对象,从而推动人与世界的关系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