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袁联波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123-125
话剧最先被作为与传统戏剧对立的启蒙武器引入中国,然而,为了赢得观众,最初却不得不向中国民众所能接受的传统戏剧的表演方式靠拢。五四某些学者对民间传统可以转化为现代性因素的看法,使中国的话剧对民间传统的吸收成为可能。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中国话剧创作者们对民间的态度是复杂的,对民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在当代,民间强烈的反叛精神,自在的原始文化精神,使话剧有意无意地回避着政治意识形态的思维定势,对中国话剧现实主义艺术品格的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下中国话剧只有以开放兼容的艺术胸怀,在与民间文化艺术精神的交融之中,才能在目前的危机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范畴,它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推动下,对旧戏曲进行猛烈批判的基础上,吸取欧洲近代戏剧创作革命精神之后产生的。从1917年至20世纪末,随着现代话剧艺术的发展,中国话剧演剧艺术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一)现代话剧诞生和初步发展时期(1917-1936)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使中国现代话剧艺术从文明戏胚胎里诞生出来,而且还哺育了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第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出现了第一批有影响的优秀剧目。与此同时,我国现代话剧导演体制的奠基人洪深以及熊佛西、陈大悲、汪…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 ,2 0世纪中国话剧的发展不仅受到西方戏剧的明显影响 ,它还与民族戏曲传统有着深刻的审美联系。正是在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从相互碰撞、冲突到渐趋交流、融合的过程中 ,中国戏剧家才从戏曲中继承了民族美学和艺术精神 ,将“舶来品”的话剧逐渐创造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戏剧。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记取的教训 ,而民族话剧的现代化创建 ,则是中国话剧借鉴戏曲传统的民族化创造的最根本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30年代中国话剧的艺术精神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当时的现实主义剧作家采取了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模式,以求达到主体性和客观性、倾向性和写实性的统一。其中一种更偏重于主体性和倾向性,另一种则更注重客观性和写实性。这两种创作模式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最终推动了3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拓展和深化。曹禺的诗化现实主义的形成,是3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戏剧所取得的重大收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30年代话剧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话剧走过的百年历程中,既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也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使话剧陷入危机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市场化"、"影视艺术的冲击"以及"政府投入不足",而是其对"现代性"精神的背离。这主要表现在:人文精神的极度匮乏、深度模式的欠缺及艺术价值的失范。  相似文献   

6.
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以大专戏剧节和校协戏剧社为主体的校园话剧,成为香港话剧发展的主流,这在世界各地戏剧发展中是绝无仅有的。香港校园话剧传承中国现代戏剧和文学精神,创作反映香港现实的话剧,有力地促进了香港话剧的发展。其创作和演出"把现实搬上舞台",以人作为话剧创作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探求人的价值和意义,并运用能够满足内容需要的形式和手法去表达创作者的观念而在话剧表现上"比较敢于创新",把香港话剧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1931年至1945年期间的东北文学,被称为"沦陷区文学".沦陷区话剧文学一直处于边缘.纵观沦陷区话剧文学,其主题中的压迫中的抗争、隐忍中的反抗、专制中的附逆等精神和思想,体现了东北沦陷区话剧文学独有的艺术价值:反映了铁蹄下东北人民的斗争、呐喊、屈辱和叹息,反映了作家在民族危难时刻勇于斗争的精神和个别作家背离民族大义的错误立场.这些剧作增加了中国话剧文学主题的维度,在中国话剧文学史上是独有的一页,和沦陷区小说、散文、诗歌等共同构建了沦陷区文学的完整历史.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与近代在译介和学习西方戏剧基础上产生的现代话剧不同,传统戏曲并不像话剧那样单纯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而是注重以“歌舞表演故事”.戏曲中的音乐、诗歌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其中的音乐(曲)性质,在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位置,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9.
话剧史研究仍须解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说,百年话剧研究是和百年话剧的实践一起成长起来的。百年话剧积累了丰厚的经验教训,百年话剧研究也收获了相当可观的学术成果。集大成者当推陈白尘、董健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和葛一虹主编的《中国话剧通史》。前者以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为主线,遍览本世纪前半叶话剧文学萌发,生长、成熟、变异的过程,力图从精神审美的角度给中国话剧进行文化定位。后者则以戏剧运动的兴衰嬗替为中轴,重点展示“文革”以前60多年中国话剧艺术形态的两大要素,即演剧与创作之间的互动和制约关系。二者的区别主要不在于时限…  相似文献   

10.
张慧 《东岳论丛》2012,33(12):186-188
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和话剧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相比,传统戏曲以“歌舞表演故事”,诗歌、音乐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传统戏曲的文学性和故事性与戏曲自身音乐、舞蹈的审美并重,甚至后者超过前者,这是传统戏曲艺术精神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1.
阮南燕 《江淮论坛》2005,(1):153-157
话剧职业化问题是研究话剧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话剧研究,才能理清话剧现代化与职业化的关系。职业化是话剧现代化的内在属性,是衡量话剧艺术生产力的有效指标。只有建立完备的职业化演剧体系,才能使话剧的各项运行机制在职业化演出中建立起来,并推动制约话剧发展的诸文化机制的完善,保障话剧现代化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 ,研究中国话剧的体式流变 ,应该特别注意多元与一元、主导与从属、规整与自由、外部制约与内部驱动、外来艺术影响与本土艺术传统、文本形式与演出形式等重要范畴 ;这些范畴的研究 ,既有利于对既往艺术经验的科学总结 ,更有利于当下话剧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纪念话剧百年,最重要的意义是探讨百年来中国话剧兴衰成败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总结历史经验,以利于中国话剧今后的发展与提高。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话剧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话剧与时俱进,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的战斗传统;中国话剧民族化道路的发展方向;中国话剧以现实主义美学为主体,兼收并蓄,多元并存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4.
杨迎平 《齐鲁学刊》2012,(5):145-148
当中国现代话剧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方法作为话剧的唯一创作方法的时候,老舍却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的戏曲与曲艺,并将中国传统艺术融进中国现代戏剧。《茶馆》便是老舍将中国传统艺术融进话剧的典范,目的有两点:第一,为了"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第二,将传统的"玩艺儿"保留下来。继承古典戏曲的象征性与舞台假定性,并向传统曲艺学习语言,特别是将相声的表现方式运用于话剧中,推陈出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话剧之路。  相似文献   

15.
<正> 1985年10月7日至12日,由中央戏剧学院、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十一个单位发起的“中国话剧文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曹禺和夏衍讲了活。曹禺认为,话剧首先是艺术,艺术的价值不等于政治价值,因此,有时候话剧不一定跟政治太紧,有些已经被作过不少宣传的题材,里边不一定有多少艺术价值,不必急于把它们搬上舞台。他认为话剧应该有争议,允许有争鸣,争议有时需要靠时间和观众才能得出结论。夏衍同志在闭幕式上说:“现实主义是中国话剧文学的传统,中国现代话剧历来都是与人民生活,与现实斗争密切联系着的。但是后来受‘左’的思潮的影响,没有处理好政治与文艺的关系,以至过分强调了话剧的宣传作用,使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意义上的基督教文化, 是部分中国话剧作家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1.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早期话剧的影响, 集中在话剧形式: 只说不唱的演法, 与话剧观念: 追求真实的、生活化的表演观念与方法两个方面。2.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 比较广泛。这时的翻译者、改编者, 从注视与基督教文化有关的剧本, 过渡到注视圣经题材剧。使中国既出现了一批反基督教精神的作品,也出现了一批客观上有助阐明基督教精神的作品。3. 现代剧作家经历了一个从注视与基督教文化有关的剧本, 到注视基督教文化内涵的变化过程。基督教文化与中国话剧的“汇合”, 成为中国话剧蜕变、发展的一个条件, 也使中国话剧剧作更加多彩  相似文献   

17.
田汉由于从幼年时就开始受到中国传统戏曲的熏陶,因而在他以后的话剧创作中,自然地继承了戏曲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戏曲丰富的艺术养分,形成了他话剧创作独特的艺术情趣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话剧是"舶来品".这种崭新的戏剧样式被移植到中国舞台时,人们并不熟悉它的艺术规制.以话剧在中国的艰苦蝉蜕为背景,本文认真分析了早期话剧在创制台词和对话艺术过程中的初步探索,总结了我国话剧在成型时期运用台词和对话的基本特性和经验.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中国现代话剧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戏曲一统天下的舞台格局,形成既相对峙又相对流的话剧—戏曲二元结构。中国话剧—戏曲的这种二元结构依然稳定如斯,它们之间的对立交流从未停止,但它们的基本形式特征却并未更改,话剧就是话剧,戏曲就是戏曲,它们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形成强大的张力场,共同丰富和提升了中国戏剧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题材话剧,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环境下,呈现出"五四精神"的回归,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话剧创作者表现出了积极的启蒙意识和审美创造意识。而80年代"戏剧观"的论争则极大鼓舞了农村题材话剧创作者的探索实验精神。于是,80年代农村题材的话剧呈现出了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强烈的舞台探索热情相结合的风貌,由此诞生了一批卓有影响的作品,如《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古塔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