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事态场景理论,以《雷雨》为例,分析了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语用功能,把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语用功能分成三大类:命令、请求和建议,探讨了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中不同语用功能中的指令效果,帮助人们进一步从语用的角度认识了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其创立者奥斯汀和塞尔那里,"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其任务是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注"日常语言"的使用情况,研究言语行为的分类和句子意义与语境的关系。塞尔利用言语行为理论开创了对"虚构"的哲学研究方式;经过与解构主义的论争,言语行为理论被改造为一种多元主义的阐释方法;而后现代思想家们则通过挪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某些观点和概念,找到了突破语言结构、对社会文化生活中种种权力话语机制展开批判的手段。言语行为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发展史正是其创始人最初的意图被渐渐遗忘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研究开始起步.虽然起步较晚,但以蔡曙山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却能够站在当代西方语言哲学,特别是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在受到当代语言哲学大师塞尔高度赞誉的<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一书中,蔡曙山构造了命题语用逻辑、量化语用逻辑以及模态语用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与形式公理推理系统及其各自的语义模型,探讨并证明了元逻辑问题.蔡曙山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拓展了语言逻辑研究的空间,促进了语用逻辑的形式化研究,从而为进一步推进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逻辑、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完备的、精密的研究工具.这项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语用逻辑的形式化研究达到西方现代语用逻辑研究的相同水准,同时也发扬与光大了中国古老的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4.
牛津日常语言学派的重要代表奥斯汀(J.L.Austin)开创的言语行为学说(theory of speech-act)在英美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社会交际行为学、心理语言学等领域颇有影响。他把言语行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从研究日常语言功能出发,把日常语言分析同功能主义和现象学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哲学思想。他提出了"说做相统一"的言语行为学说,划分了日常三种言语行为,区分了日常五种言语表达方式,考察了言语行为的相互关系和语旨行为(illocutionary act)的作用,突出强调了言语的功能和实际的使用及效果,有助于人们深入分析日常语言与社会、语言与交际、语言与文化、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现代语言学家之父Ф.деСоссюр于20世纪初提出两个重要概念——“语言”和“言语”。他认为,人的言语行为分为语言和言语两部分。区分语言和言语有利于研究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  相似文献   

6.
试论小说创作的超度语言行为刘克宽一从创作和接受的社会过程来考察当代小说,作为以语词符码为传递媒介的言语艺术,我们从西方日常语言学派的言语行为理论中能受到很大启发。言语行为理论从分析哲学家规范语言的逻辑迷误出发,反对从文章中或特定环境中抽取一个孤立的句...  相似文献   

7.
当代语言哲学是西方哲学家力求通过语言研究而解决哲学问题所产生的哲学研究流派。语言哲学的研究路线主要以逻辑实证主义、生成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来开展的,语言是建构人的行为含义及社会现实含义的重要工具,哲学本质的探索理所应当在语言的大环境中寻找。但在随后的进程中,思维范式的转换迅速启动,这种范式的转换主要表现为一种由个体自我的基点向交互主体的互动关系、由意识哲学范式向语言哲学范式的过渡。  相似文献   

8.
语用逻辑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用逻辑有别于语言逻辑,前者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语用逻辑是语言运用过程中的逻辑,是逻辑的内在机制支配下的语言语用.当下有关语用逻辑的研究还处于未成熟阶段.有关语用逻辑的研究的基本的理论前提是:"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言语"与"思维"的关系.语用逻辑以"言语"与"逻辑"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语用逻辑在学科归属上是语用与逻辑交叉而成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语用逻辑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岳好平  刘培培 《云梦学刊》2013,34(1):141-145
概念合成理论解释了思维过程的普遍规律,被广泛运用于隐喻、翻译、话语含义的推导等领域。概念合成理论下指令类言语行为可以分为前段激活、核心及结果段激活和后段激活三大类型。通过对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意义构建进行了解读。证实了概念合成理论对言语行为转喻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产生语言哲学.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奥斯汀在雏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现的影响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继承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问接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哲学理论.随着言语行为研究的深入,语用行为理论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波普宣称他杀死了逻辑经验主义。但逻辑经验主义实际上既没有被波普杀死,也没有死亡。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挑战是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及其后来的发展。逻辑经验主义的证实原则对于科学研究仍然有效,他的分析方法仍然是哲学分析的基本方法。科学哲学研究仍然沿用逻辑经验主义建立的概念系统,当代科学哲学所阐释的仍然是对逻辑经验主义提出的基本问题的进一步回答。  相似文献   

12.
逻辑与形而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路 《文史哲》2004,1(1):87-92
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核心是"S是P"这种句式,他的形而上学的核心是"是本身",因此,逻辑和形而上学是相通的。其间,"是"与"真"的联系至关重要。现代逻辑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真",语言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真,因此,现在逻辑语义学与语言哲学也是相通的。运用不同的逻辑方法得出不同的结果,但都显示了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密切关系。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或者说,逻辑与哲学的关系,是理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变革的学术范式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第一个哲学形态是经济哲学。迄今为止,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已经历了三个里程碑,从而形成了经济哲学形态的三次提升。一是马克思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逻辑架构的构建和经济哲学研究范式的确立;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硬核的探讨和经济哲学学科的创立;三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弘扬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老子》哲学,是我国奴隶制时代哲学发展圆圈的一个逻辑的终结,它合乎规律地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历史地承担了对行将崩溃的奴隶社会进行自我批判的任务,因而有可能对奴隶社会及其日渐崩溃的哲学矛盾运动进行理论总结。特别是其辩证法思想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在哲学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上以比较完整的形态殿居孔、墨之后而总其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关于马克思学说整体性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在马克思超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超越哲学领域的哲学批判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即:在超越哲学领域的哲学批判中构建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系统,同时在超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丰富和发展初步完成的哲学革命的成果,最后在这两种互动的批判中基本完成经济学革命并使哲学革命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完善。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启示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其学说的整体性实际上包含着对后人研究和发展其哲学的一个最为根本的方法论要求——从其学说的整体性出发来研究和发展其哲学。为此,就必须形成由批判理念、问题理念和时代理念构筑而成的跨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简称“上博简”)中的《孔子诗论》人文哲学内容丰富,天命、王命、人性、道德、礼仪融为一体。天命含人性,以情性说诗而处处绳之以德和礼,特别是“以色喻于礼”和“民性”三“固然”,既是道德人文说,也是知识理性说。文章串述以德说诗“一字法”和联缀综述法。儒家“人本哲学”是经验人文哲学,用来说诗,其丰富多致的逻辑方法体现在语言表述中,就是贯彻“人本哲学”的具体理路。  相似文献   

17.
李成旺 《河北学刊》2006,26(6):15-20
西方哲学传统尤其是近代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一理性主义传统,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批判对象,无疑是其内生性理论逻辑出发点,但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智慧恰恰离不开恶劣生存境遇下无产阶级的悲惨现实以及马克思置身其中的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可以说,马克思所面对的现实社会背景始终是其独特哲学智慧的"原动力";马克思哲学对现实解释和剖析力度的深化及其哲学思想的不断成熟,并非他在书斋中抽象地研究"哲学"从而其逻辑体系和理论建构不断完善的结果,而是首先来自于他对其所处时代和社会实际感知与认识的加深;在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的当代阐释渐成"显学"的当下,要全方位廓清产生于多重复杂背景下的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就不能不对马克思哲学得以产生的"外史"予以深刻关注,这也将对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存在的"唯逻辑化"倾向起到另一种"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颜炳罡 《文史哲》2005,(3):26-32
近百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由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到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发生了由“中国的哲学”史到“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历史转化,冯友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哲学史》是“西方哲学在中国”的经典之作。这一研究思路是“依傍”西方哲学的表格或框架到中国古籍中筛选资料填入已有的表格或框架中,是用西方这一特殊形态的哲学去剪裁中国这一特殊形态的哲学,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丧失了,中国哲学史变成了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现史,学者们原想以此论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结果却导致更深层的“合法性”危机。由此,中国哲学史必须从“依傍”走向主体自觉,由“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现式研究回归到“中国的哲学”史即中国哲学固有义理逻辑展开历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从工具主义观念出发,把语言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提出了语言的作用和语言的意义学说,反对构造抽象的形而上学,具有行为主义和操作主义的特征。杜威对语言哲学的研究,丰富了世界哲学的研究内容,体现了实用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反思,主张用意义理论解决传统哲学问题,对逻辑实证主义、现代经验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顾晓伟 《理论界》2014,(1):117-119
在语言学转向过程中,现代西方人文哲学从逻辑性思维转向了隐喻性思维。他们普遍认为,人类的知识从原初上来说并不是建立在逻辑概念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先于逻辑概念的隐喻思维之上。本文即以当代历史哲学中表征的语言学转向为探讨中心,来展现史学与文学学科之间的可能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