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松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3):72-74
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是先有实词,再有虚词。许多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产生的。如古书中的常用虚词“以”,即从实词“以”的用法逐渐虚化,从而有了作为虚词的介词“以”和连词“以”等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廖福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5):127-129
实词虚化指的是将有实在意义的实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具有语法功能的虚词的一种过程或现象。这是一个渐进的、语言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其变化主要体现在语义、语用、形态及语音等四个方面。其中,语义的虚化是指语义的抽象化及词的类变所带来的语义的泛化。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义虚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的语言有共同的虚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陈丛梅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4):48-53
汉语界与英语界对实词虚化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英语边缘介词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值得进一步探讨。牛津英语学习词典不同版本对英语边缘介词的收录变化,以及六本当代英语学习词典对英语边缘介词的不同表达方式可以证明英语边缘介词存在的真实性及边缘化程度,并能加深国内词典学家对边缘介词的理解,为自主编纂英语学习词典提供理据。 相似文献
4.
徐晓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0):193-195
在组合中,部分“量词”、部分“方位名词”同相关方面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不能作任何句法成分,它们应该视为特殊的实词。现代汉语实词与虚词的划分标准应该随之调整:可以成为“关系组合”一方的词为实词,不能成为“关系组合”一方的词为虚词。实词可以分为成分实词与非成分实词两类。因为明显相似,介词应该划入非成分实词范围。非成分实词只能同相关方面分别合成数量短语、方位短语、介词短语,不能直接出现于句子。 相似文献
5.
廖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2)
许慎从以<易经>为代表的阴阳二分法吸取哲学观和方法论,从前代学者关于语言的论述尤其是对虚词的解说中吸收语言理论和词语考察方法,在<说文解字>里从理论上对虚词进行了比较清晰的表述、从实践上用文字排列顺序来进行区分,成为我国第一个明确划分虚词和实词的语言学家. 相似文献
6.
陈荔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2):51-54
语义韵是语料库语言学一个重要语言现象,而隶属于新词范畴的流行词则是广受青年群体青睐的词语类型。选取流行词小XX结构为着眼点,以语义韵相关理论为依托,借助在CCL语料库和CLIP语料库实证性检索,对结构中形容词小的词义虚化机制分析。提出流行词小XX结构中小在发生形容词词义虚化表象下,其语义韵呈现层次化改变;而语义韵强度提升促成其在现代汉语中得以高频运用。此类探讨不仅有利于对类似流行词结构理解,而且对ESL近义词辨析和二语写作教学选词准确性的提高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社会出现了日趋严重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虚化的问题,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社会核心价值观虚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要防止社会核心价值观虚化进一步恶化就必须重塑社会核心价值观,即:要在新形势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当前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8.
试析英汉动词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保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2):93-95
虚化动词在逐渐失去本身意义的同时,它的作用和语法功能却得到了加强。它的构词能力、搭配能力、替代功能等都非常强大。此外,还可以使学习者的语言更加地道。总之,虚化动词具有一种虚化之美。因此,虚化动词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更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它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用语。 相似文献
9.
郑丽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2):86-89
使令动词“使”常出现在兼语式中,兼语式中“使”的意义主要有三种:命令义、致使义、容许义。这三种意义形成一个意义逐渐虚化、动作义不断减弱的序列,这种语义变化与其处于兼语式的句法环境密切相关。假设连词“使”是表“容许”义的动词“使”的进一步虚化,它的假设义来自于语境。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这种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复音虚词从产生到普遍使用,经历着由语言内部及外部多种因素作用而导致的变更。其中,词汇的语法化是一个重要的显著趋势,我们发现:产生于古代并且至今还在普遍使用的一些复音虚词在语法化的趋势中,其中的某个单“字”有演变成为一类词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12.
由于对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位于谓词性成分之后的趋向动词这类语法单位的性质、语义及功能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近百年来,学者们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趋向补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趋向动词性质的界定、趋向补语的语义研究、趋向补语句法结构研究.与前辈大师们把“趋向动词”进行整体性考察不同,近年来的研究多以单个或几个趋向动词为中心进行“散点式”研究,更大的问题是,对趋向补语的研究越来越走向人为的“复杂化”.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汉语本体研究的“负”牵引;第二,缺乏符合汉语实际的先进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雒鹏年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以普通话为参照,甘肃方言有几类实词如代词、形容词、动词中的一些语法现象很有特色。其中,武山、甘谷一带方言中的疑问代词“阿谁”很可能是从古藏缅语族的语言里借来,并作为藏缅语的底层一直被保留下来的。此外,甘肃方言代词和动词的一些语法现象还为当前汉语有没有“格”和“体”的语法范畴的讨论提供了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14.
曾米鲁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134-135,181
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证实了散文虚化写法一直是中国文坛固有的写法,并且指出虚化写法正是当今散文写作方式边缘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商君书〉复音实词研究》的基础上对《商君书》复音实词的词义特点、复音实词中的新词新义和同素异序词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商君书》中类似复音实词的单音词组合作了必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汉语虚字拼音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书贵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300-303
汉语虚字 (词 )由实词虚化而来 ,是表达语法意义的 ,属形式范畴。可是虚词由实词借用而来的字形 ,不但不能反映出虚词的语法意义 ,反而常常因原有的实词义而对其语法意义的理解形成干扰。这不但对阅读形成障碍 ,也不利于左右脑的合理使用 ,对儿童和外国人学习汉语也是一个不算小的负担。因此 ,汉语虚词应当拼音化。文章同时试拟了一个汉语虚词拼音辅助文字草案 相似文献
17.
实词活用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良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147-149
实词活用论在古汉语界已流行多年,但是其概念不严密:常用义与原始义,标准难明;常用义并列,取舍难定;活用词与兼类词,界线难分;词的活用与词义引申,易混难辨;研究范畴,彼此难顾;词性变化,张李难断;活用名称,分歧难一。因此实词活用论应当重新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8.
许淑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4):101-103
针对语法学界争议较大的现代汉语副词的归属问题,本文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与评析,在分布、形态、意义三维标准的总原则指导下,以科学性、系统性为理论目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从宏观上对现代汉语副词的归属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讨,以结构主义的对语言形式进行分析的分布理论为依据,以现代汉语中140个常用副词为语料,用科学统计的方法论证了现代汉语副词的实词性。同时,以语法研究的实践为基础,多方面地总结了副词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盛良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91-93
实词活用 ,除少数属词义引申外 ,都可以看作是省略现象 ,省略是实词活用的实质。无论是古代汉语 ,还是现代汉语 ,凡属实词活用的都可用省略代替 ,不属省略范围的可归属于词义引申。用省略说代替实词活用说 ,就可避免实词活用论概念不严、难自圆其说的缺限。因此实词活用当属省略范畴 相似文献
20.
试说现代汉语中的“个”与“一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优卫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3)
现代汉语中的“个”、“一个”有两种语法功能:一、作实词,即量词和数量词,这是语法学界所公认的.二、作虚词,这一点语法学界有个别前辈曾提出,但语法学界仍不承认,只把其作为一种特殊情况来处理.本文认为其为虚词主要从结构的替换对比中来看它的特殊语法功能及相关的语法意义,将其与实词的“个”、”一个”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