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米莉──传统的化身王惠英艾米莉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的女主人公。她执拗、怪底、保守、高傲,甘愿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与发展着的社会格格不入,是贵族阶层在变化了的社会中由无可奈何、大失所望,进而心灵受到扭曲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主人公艾米莉对传统的眷恋与反抗,对现实的逃避与追求,成为美国南方社会的受益者和受害者等方面的探讨,揭示了艾米莉悲剧性格产生的家庭、社会和历史根源,剖析了处于历史性变革中的南方社会,分析了陷于精神危机中的南方人的矛盾心理,从而更好地理解美国南方文学传统和福克纳对其故土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  相似文献   

3.
隐喻,作为艺术表现手段,常常使现代文学作品的结构更丰富,意蕴更深刻。借助隐喻,《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巧妙地在人物悲剧中折射出社会的衰落现实,并在主人公的命运里赋予了强烈的情感和深远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4.
可悲的“替罪羊”--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艾米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女主人公艾米莉显赫的社会地位和悲剧性结局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艾米莉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 ,而是行使了一种制度和文化的象征功能 ,作为一个精神基石支撑着走向分崩离析的旧南方。她为执行这一宏大使命付出惨重的代价 ,因为作为一个偶像她必须接受旧南方规范的严厉制约 ,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本能的渴望健全地发展 ,不能拥有常人一样的爱情、婚姻和家庭。她是被奉献给衰朽的旧南方文化的牺牲  相似文献   

5.
尽管艾米莉是一个有争议的作家,她的女权主义倾向在《呼啸山庄》中却表现得非常明显。作品中女主人公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之间的灵魂一致,生死相恋,表现了艾米莉希望女性能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而主人公的悲剧性结局却展示女性面临的情感困境和社会习俗的障碍。艾米莉以别具一格的艺术力量和精神力量将资产阶级传统的道德标准颠覆,她不愧为是19世纪女权主义萌芽初期的优秀作家。  相似文献   

6.
隐喻,作为艺术表现手段,常常使现代文学作品的结构更丰富,意蕴更深刻。借助隐喻,《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巧妙地在人物悲剧中折射出社会的衰落现实,并在主人公的命运里赋予了强烈的情感和深远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7.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讲述了呼啸山庄的恩萧家族和画眉山庄的林顿家族之间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灵魂被资本主义社会扭曲。他在小说中一出现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特质,他成长的环境也是导致其灵魂扭曲的重要的助推器。正是由于艾米莉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才使她写出了这样一个真正的,同时又是普遍存在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主义为题材,并体现了20世纪重要的政治运动和学术思想。《幸存者回忆录》通过刻画小说女主人公内心活动与心理体验找寻女性被湮没、被压抑的自我。本文应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其进行了解读:主人公自我形象在艾米莉的成长中成型,在男性他者目光中生存,随着艾米莉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逐渐走出他者的镜像,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对《呼啸山庄》主人公希克厉的再认识袁若娟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问世半个世纪以来,遭受了种种非难,其原因大多在于它的主人公希克厉。人们实在不明白,女作家何以要让这么一个人间恶魔占据小说的中心地位。为此,有人特地“奉劝诸君,……把《呼啸山庄》烧了吧...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中希克厉形象异议王嘉美自一八四七年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问世以来,许多评论家都认为,小说的主人公希克厉是一个魔鬼,一个暴君。一八四八年六月,一位西方评论家就希克厉写下如下的评价:“主人公是一个恶棍,十恶不赦,一无是处。”是年十月...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一直是人们研究、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现实生活的际遇来阐释这个原因,认为艾米莉所遭受的物质世界的贫穷、无助和精神世界的孤独、寂寞使她对物质、情感世界充满了极度的失望感和破灭感,故通过这个富有强烈幻想特征的爱情悲剧加以抒发,并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文学家,大都善于从《圣经》故事里汲取创作素材,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自己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性格里,进而使得故事情节更具诱人的弦外之音,使得人物性格更具广阔的延伸。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不惜笔墨地在小说《呼啸山庄》中对门窗、树木和雨水反复提及,使得小说的故事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使得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的性格、命运或心态很好地在《圣经》故事里寻找到了最恰当的客观对应物。这不仅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思和深广的人生意味,更是暗示出了深刻的社会哲理——人的严重异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小说《呼啸山庄》主题的精神分析及对作者人生经历的研究,指出小说内容是对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内心世界矛盾与冲突的真实描绘,主人公之间的生死恩怨反映了作者意识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而各主要角色的相继死亡,象征着艾米莉人格的分裂及其精神世界的最后崩溃。  相似文献   

14.
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创造性地把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完美结合起来,向人们揭示出人性的冲突,表现了人类悲痛与渴望的强烈主题。她对小说主题的深化,对主人公心理深度的开拓,对别样环境的刻画以及她别出心裁的叙事方法,使《呼啸山庄》超越了维多利亚文学主流,在英国文坛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15.
本我自我超我——谈凯瑟琳的三重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三重人格的惊世骇俗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她渴望着能将野性的"本我"——希思克利夫与文雅的"超我"——林顿结合在一起,却无法实现,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一部经典之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部 奇诡而浪漫的佳作。艾米莉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恨纠葛向读者揭示了人性之复杂多变。就小说中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癫狂的 爱和疯狂的复仇来分析不同时期的人性体现,同时也探索小说主人公内心的世界与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所带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希思克利夫和仇虎分别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中国剧作家曹禺的三幕话剧《原野》中的男主人公。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男主人公的复仇故事、复仇目标和复仇心理以及复仇性质,指出希思克利夫的复仇虽然反映了身处社会下层的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反抗,但主要是出于个人恩怨;仇虎的复仇则超越了个人的恩怨,具有明显的阶级抗争意识。  相似文献   

18.
浅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的人性本质及其艺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刺克厉夫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部小说《呼啸山庄》的男主人公,他的复杂性格来自他的复杂生活背景和经历,这些都与艾米莉自己成长生活经历极为相似。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在希刺克厉夫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由执着地追求爱情到无情毁灭对爱的追求,由刚开始疯狂的爱的复仇到人性的复苏,在希刺克厉夫身上显得那么的自然、真切,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呼啸山庄》希思克厉夫和凯瑟琳的自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人性这一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艾米莉.勃朗特所著的《呼啸山庄》通过小说主要角色的心理透视而体现的人性内涵尤显独特。现从人性的一面——自私个性的角度出发,剖析主人公希思克厉夫和凯瑟琳的自私性格,对《呼啸山庄》的主题提出一些不同以往的看法。《呼啸山庄》体现艾米莉对于自私是人性本质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20.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主人公艾米莉·格里尔逊身在新南方,却心恋旧南方;眷恋往昔,却挑战传统;逃避现实,却追寻独立的矛盾性格,文章揭示艾米莉悲剧命运的家庭、社会和历史根源,刻划了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性变革中的美国南方和陷于精神危机中的南方人,从而更好地理解美国南方文学传统和福克纳对其故土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