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或曰"新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人类除了物质方面的生存、发展之外,还有精神—心理方面"。它包括"吃饭哲学论"、"个体发展论"、"心理建设论",旨在构筑"两种乌托邦",一是"社会工程的乌托邦",二是"人性的乌托邦",以期走向"人类大同"——"自由个体"与"自由王国"。李泽厚哲学的最终落脚点是"自由个体",也即由人类生存的总体回到个体和个体的心理,但并未舍去前者作为前提。  相似文献   

2.
阿多尔诺将人的自由规定为纯真地献身于自然的能力, 真正的自由是超越主体自我的同一性而与自然、 非我实现和解。 他为我们重构了否定的乌托邦式的主体拯救之光, 旨在澄明一度丧失在诸种体系哲学中的无牺牲的主体非同一性之路。 否定辩证法的活力在于在当代生态恶化、 社会与个人异化的条件下发掘人与自然的非工具性统治关系, 反思全球化时代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对抗趋势,从而瞥见个体自由和社会自由的未来的真正曙光。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确定性的终结,个体自由不仅是至高无上的价值观,而且也是个体无法逃避的命运。然而,我们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却失去了安全感;世界被感知为极其不确定的、不可控制的和令人可怕的。个体自由需要集体/社会的保护,但是,我们决不应“为了社会的目的”而牺牲个体自由。   相似文献   

4.
与马克思寄希望于一现世的乌托邦不同,阿多诺对集体解放的政治革命表示怀疑。在他那里,个体是最真实的,整体或集体反而常常是一种假象,因而他的研究聚焦在自由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上。资产阶级的个人,作为总体性的对立面,并不是完全自由的,积极自由的目标是要达到普遍与特殊的利益的统一;而消极自由在这个辩证的总体性中则是一个瞬间。自由是个社会历史范畴,个体不是自觉的,而是被中介和受控制的,因而追寻个体自由也并不是一任性的主观过程,它是一种面向客观性的态度,是认识社会、走向社会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个体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不断演进,个体自由与政府权力的关系也由专制社会形态逐步发展为民主、法治社会形态,这些发展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个体自由的发展需求,但较之人类终极目标“个体自由”还有很长的路途.近年来,善治理念的呈现为新世纪个体自由与政府权力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新境界,为人类终极目标“个体自由”带来了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针对布·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创立了“真正批判的世界观”。1843年年底,为了回应普鲁士政府的保守政治,布·鲍威尔以“自我意识哲学”为基础,把宗教批判进一步拓展为“纯粹批判”,寄希望通过对群众的“有限的自我意识”的批判实现人的自由。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的过程中指出,其“纯粹批判”把人抽象为“自我意识”或“精神”,在一切领域贯彻“自我意识”同“实体”的对立,实质是在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向康德费希特主义立场的后退。鲍威尔通过精神批判提升人的“自我意识”而实现的“自我意识的自由”是一种缺少现实内容的主观主义自由。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体的人”出发,指出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实质的意义上增进人的自由,不能寄希望于个体的“善良意志”和“普遍的自我意识”,而是必须改造现代市民社会,建立“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同鲍威尔“纯粹批判”哲学的争论,反映了黑格尔的弟子们是向后退回到康德费希特主义还是向前发展黑格尔主义来实现个体自由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在对人的自由的理解上,由于受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一些人将恩格斯自由和必然思想混同于近代旧哲学观点,并以这种旧哲学观点来思考信息时代人的自由,从而陷入要么肯定自由,要么否定自由的两极化倾向。事实上,恩格斯是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来全面阐述自由和必然辩证关系的,并在哲学理论上真正确立了人的自由。这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哲学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具有本质区别。按照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思想可以发现:信息时代对信息科学技术的开掘利用,正将人的实践推进到新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及其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都将被提升到与人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的复杂层面。人的自由也将在认识和利用更复杂的必然性,特别是在对人自身的全面提升中被赋予自觉、自为的现实内涵。  相似文献   

8.
刘衍永副教授所著、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个体主体哲学问题研究》可以说是个体哲学问题研究的又一力作。该著从个体发生开始,论述了个体主体哲学的基本问题,个体主体的本质特征,个体主体的道德建构,个体主体的社会价值,个体主体的自由和发展。个体主体的死亡意识等等有关个体哲学的系列重大问题。我觉得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体系性,  相似文献   

9.
以赛亚·伯林和黑格尔是不同时代的重要思想家,他们对作为政治哲学核心概念之一的"自由"都有着自己重要的阐释。以赛亚·伯林对自由做了著名的两种区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这种区分和阐释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并被普遍接受;黑格尔则认为精神的本质就是自由,并从形而上的角度区分和阐释了三种自由:消极自由、积极自由和社会自由。两者在出发点和阐释方法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称"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法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认识法的理念,即"自由"。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思想理论可以看到"自由意志"经历了抽象法、道德和伦理三个阶段,其自由观运作的原因在于法律保障自由、道德营造自由和伦理实现自由,客观的法律与主观的道德统一于伦理实体,构成完整的自由观运作机制。其法哲学中的自由理念在于使民众树立正确的"自由"价值观,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理性的行使个人权利,运用好法这把度尺,实现个人自由意志,真正践行好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11.
郭玉生 《东方论坛》2006,46(2):21-29
人的实践-创造活动的发展水平和相应的古代群体自由、近代个体自由(人性自由)、现代个性自由的演变产生出了古典悲剧、近代悲剧和现代悲剧三种内核不同的悲剧范畴,引导着三种不同倾向的悲剧形态。悲剧集中表现着崇高,它们两者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显现着不同的美学风貌和品格。古典悲剧的崇高感是群体社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古典悲剧同古典崇高一样都呈现出平衡、对称、稳定、有序的形态,缺乏深刻的理性内容和必要的情感张力;近代悲剧以人物性格为中心,以人物的各种情欲为中心,从而显示出近代悲剧关学的个人主义性质,体现了近代崇高的美学内涵;现代悲剧凸显的则不再是尖锐的外在冲突中的崇高,而是价值尺度更其内在化的崇高,展示了现代社会人所遭遇的精神上的痛苦、迷惘、焦虑、孤独,表现了人对自由生存和完整个性的热切渴望和无尽追求。从古典悲剧、近代悲剧、现代悲剧与崇高的不同形态和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悲剧美学和悲剧艺术的发展,这种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同步,把人类实践-创造的自由逐步推向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2.
“法律既限制自由又保护自由”,意指法律通过限制政府的恣意以保护公民的行动自由。本文通过对自由-秩序、自由-利益、权力-责任、权利-义务的关联性分析,将法律限制自由的原则归结为:规律原则,损害原则,权利抽象化、权力细化原则。  相似文献   

13.
希腊城邦是公共生活组织的一个榜样,是人类政治活动之意义与重要性的典范。城邦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公民身份的理想、对同源性共同体的归依以及秩序空间的体认,是人类政治文明不朽的丰碑。在古希腊政治语境中,“公民”是袁征着人之本质的身份和存在的范畴,城邦中每位公民都以能够参与公共事务为荣,并把它看做是展现自己个性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而参与公共政治生活是通过理性言说的方式实现,这也是公共领域交往的主要方式;“城邦”不仅仅是物质实体性的,更重要的是提供给人们追求和展现个性自由的场所和空间。  相似文献   

14.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美学史上一篇影响深远的重要论文。音乐的"自然之理"是音乐美的来源,"和声无象"涤尽了音乐中的情感、政教伦理内容,"自然之和"是最高的音乐境界。至此,音乐真正的走向了艺术的自觉,从而唤起了人的自觉,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人开始重新关照自我,理解自我,渴望回到自由生命的本真,即:无限自由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毛泽东在他们的一生中皆追求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并寻觅使最大多数人享有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道路。两者的内在关系体现为五个方面:专制和压迫促使马克思和毛泽东追求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他们的个人自由观和政治自由观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毛泽东进一步细化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具体内容;他们均把个人自由与政治自由、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均认识到阶级社会中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阶级性,都鞭笞资产阶级自由,讴歌无产阶级自由;毛泽东的个人自由观和政治自由观受到了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两者具有一定的源流关系,毛泽东在马克思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不过,两者亦存在形成背景、学理性、层次三方面的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正与个人自由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消极关系,而是具有深刻的积极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人本身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就是一个公正的社会最后的目的,为了社会公正大可不必牺牲个人自由;另一方面,个人自由又必须以社会公正为边界,也就是说个人自由需要社会公正来进行合理的限制和有力的范导,唯其如此,个人自由才不至于变为任性妄为。  相似文献   

17.
以身体为基的自由是一种实践的、动态的自由,此自由体现在身体不断地对界限进行超越的过程中,体现在不确定性和流动性中。儿童的自由只有在实践的、不确定的身体运动中才能生长起来。儿童的权力,从动作出发而产生;儿童的智慧,在体验中生长;儿童的自由,在身体解放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但他的思想却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追踪马克思的思想轨迹,可以发现作为马克思思想支流的个体自由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个体自由思想得以生成、延续和成熟。  相似文献   

19.
用个体生命本位取代社会群体生命本位,是现代人学思想的根本标志。鲁迅是促使这一转变的核心人物之一。个体生命自由,构成了鲁迅现代人学思想的核心。鲁迅所说的个体生命,是具有独立性、特殊性、神圣性、终极性的生命个体,是具有现实性、具体性、鲜活感性的生命个体,是具有自由性、精神性和超越性的生命个体。在现代化远没有完成的当今中国,鲁迅的这一思想依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资本主义法律自由观建构在个人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法律自由观建构在马克思劳动哲学基础上。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个人自由主义,就是权利主义,强调每个人平等享有言论、信仰、人身安全特别是个人私有财产所有权等。社会主义法律自由观在强调个人基本人权平等的基础上,强调任何权利的实现都不是抽象的,需要具体的社会条件,政治上的权利平等需要经济平等的支持,社会财富的分配、占有、管理和消费都应该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法律真正应该保护的个人私有财产权必须是劳动所得。社会主义法律自由观超越了资本主义法律自由观,更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