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当代美学的"美学大讨论",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确立了中国美学史上的独立学科,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形成了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四大流派",并为实践美学成为中国当代美学主导流派做了铺垫;它为中国当代美学打通"中、西、马"的中国特色定下了基调,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形态。在"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先生是一个关键人物,他的美学思想是"主客观统一论",而且是与时俱进的、坚持马列第一义的、中西融合的"主客观统一论"。当然,"美学大讨论"及其朱光潜先生,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诸如学术政治化、"大批判"文风、教条主义倾向,这都是发展中国当代美学应该反思的教训。  相似文献   

2.
"国家让渡论":有关中国消费主义成因的新命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讨论,讨论的焦点之一是消费主义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基本上没有超出"资本操纵论"和"社会攀比论"范式。文章论述了这两个范式的内容,指出了它们在解释中国消费主义兴起问题上的某些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详述了"国家让渡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美学体系是以"美的本质"问题为理论基点,以"美"与"美感"问题为两大基本向度而展开的现代知识学建构。范寿康对"美"的审美心理学讨论,吕澂对"美"的审美价值学讨论,徐庆誉对"美"的知识社会学讨论,以及戴岳、陈望道对"美感"问题的现象学、分析美学讨论,蔡仪对"美"与"美感"的科学主义讨论等,分别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两个方面,为中国现代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了根基,成为中国当代美学体系话语言说的原点。  相似文献   

4.
"体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讨论文化建设的一对重要范畴,在近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讨论中得到了延用,先后有学者提出"中体西用"论、"西体中用"论、"马魂、中体、西用"论等主张。但是由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体"一直未曾真正确立,导致上述主张始终停留在方向性、原则性、策略性的言说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确立了新的"体",使中国的文化建设有了落脚点和着力点。"明体达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这要求我们既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准确而深刻的解读,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的人民性理论凝聚于哲学、现实主义文论之中,新时期中国学界对其接受主要是通过思想界的两场讨论来完成的。讨论首先发生于哲学领域,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否将卢卡奇纳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等问题展开广泛探讨,开启了中国学界对卢卡奇及其人民性理论的接受。哲学领域思想文化的变革引发了文学艺术领域的变革,在现实主义理论方面,学界针对卢卡奇的"人本论"和布莱希特的"阶级论"进行讨论,深入探讨卢卡奇的人民性理论,并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美学范畴。通过对卢卡奇人民性理论的讨论与接受,学界认识到"人民性"既具有革命性与战斗性的政治与阶级属性的内涵,又饱含"以人为本"的丰富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之根基。  相似文献   

6.
<正>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从1920年代的"疑古"到当代的"走出疑古"以及正在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其核心和实质都涉及对"三皇五帝"的理解与认识问题,其间充满了考究、辩驳与论争。时至今日,它们仍然是中国史学界、考古界和中国文化界以及国人乃至华人世界所普遍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加深入地开展对"三皇五帝"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力助中国远古历史的重建和认识,本刊开设"‘三皇五帝’研究与讨论"专栏,为海内外广大学者和专家搭建一个自由、开放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7.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开启了近30年来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闸门,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但在讨论兴起之初,却遭到了"两个凡是"错误路线的抵制和攻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笔者近20年来在中国三星的工作经验作为基础,以实际体验、交流和观察内容作为依据,探讨中国人的"面子"文化在组织中的表现及作用。中国人交往中的"面子文化"在外资企业中对企业组织效率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进而讨论了"面子文化"发挥作用的场合性问题,还讨论了与"面子文化"并存的其他文化要素。对于外资企业来说,理解中国文化及其在企业组织中的表现,能减少不同文化交流间的摩擦和冲突,是企业中国"本土化"成功与否的关键。试图把本国形成的原来公司文化简单而直接移植到中国的方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语言学论丛》先后发表了何九盈先生和马提索夫先生的文章,讨论汉语和亲属语言比较研究的原则问题。马氏文章中对何先生提出的比较原则问题并没有进行正面回应,而是把争议的性质定位为"中国学者和非中国学者的争议",致使讨论的重点没有集中在何先生提出的"两个基础"和"两个结合"上。马文回复中所论问题的偏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中国学者的偏见。  相似文献   

10.
近来学术界就"封建社会"问题颇有一些讨论,其中最醒目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究竟有没有"封建社会"?这个问题对于许多学者说来关系重大,因为一旦取消了这个概念,整个中国历史的体系就变得难以分析、理解和叙述了.那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肯定是有意义的了.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不是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因为对于多数国外的历史学者来说,中国近代化过程开始以前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为"封建社会"的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生产和生活方式与西方的"Feudalism"根本不同.所以,中国近代化以前是否存在一个"封建社会"的问题是中国史学界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48年1月,<大公报>发表了社评<自由主义者的信念>,在中国思想界迅速引起了一场关于自由主义的讨论.这场讨论,内容涉及广泛,讨论的双方就个人自由与大众民主关系、计划经济与思想自由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自由获得方式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国家命运面临抉择之时,<大公报>树起"自由主义"旗帜,显示了难得的道德勇气和批判精神,堪称中国自由主义的"绝唱".  相似文献   

12.
试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园"中的一个独立的形态,是由中国人正式确立的。本文主要讨论了大学科技园在中国设立的三个原因、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提出了大学科技园"三重两级孵化体系"的定位,并重点结合清华科技园的探索与实践,论述了大学科技园的"辐射战略"、"支撑平台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的内含和一些操作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作为穆旦的挚友和新诗研究者,王佐良既把穆旦放在"昆明现代派"这个群体里讨论了穆旦写作的外在性,同时又更主要地对穆旦写作的种种个性进行了多方位的讨论.在后一个层面上,他提出了"感性化与肉体化"、"非中国化"与"中国品质"等等概念,并对穆旦诗歌中的宗教取向进行了独特的讨论,这些都是穆旦研究中富有开创性和可延续性的命题.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课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讨论:一、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二、何谓"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三、怎样实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随着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和深入,中国古代文论和当代文论的研究都进行到了一个新的理论深度,并将继续向广度、深度拓展。  相似文献   

15.
荀子的"法、类"说与中国传统司法的"确定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提出"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近也"和"依乎法而又深其类".本文认为,目前学界对于中国传统司法"确定性"问题的讨论应该正本溯源,回到荀子对"法"和"类"的讨论上来,因为,中国从汉代开始的司法传统实质上是荀子"法、类"说的延续和贯通.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2002年9月西安召开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所涉及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资源的价值重估"、"20世纪古代文学研究成果的回顾、批评与新世纪研究前景的展望"、"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四个问题的讨论情况以及一些主要论文的观点作了介绍与综述;并就讨论及论文中所涉及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意义作了评析.  相似文献   

17.
"新批评"传入中国后,在文学语言观念上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五四"以后,中国文学批评反对传统的语言载体论,开始重视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实现了语言意识的最初自觉;二是通过20世纪80年代"文学本体论"大讨论,产生了由语言载体论向本体论的转向,确立了语言在文学中的本体地位,但由于对"新批评"的误读和中国化的文论环境,文学批评又最终走向了主体论;三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中国文学批评面临价值虚无主义的危机,重新讨论"新批评",有利于文学价值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纪莺莺在《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2期发表文章指出,非正式关系渗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正式组织和科层体系之中,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梳理韦伯以来讨论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研究,可以归纳出四种讨论中国社会关系的不同路径:"特殊主义"和科层制、庇护主义、儒家社会理论与"关系",以及社会网络研究。这些路径在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传承中隐性知识"活法"的讨论和显性化路径的分析,探究了中国传统音乐隐性知识,以切实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主题是"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并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神话历史"、"遗产与历史"、"族群与历史"和"证据法"展开热烈讨论,这一议题继续凸显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