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挤车社会学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很少有没挤过公汽的。在北京挤公汽,就跟角力竞技似的,让人难以想象,如此狭小的空间,居然能够塞进那么多人。要想在北京混下去,光有削尖脑袋挤进北京的本领还不够,还要有削尖脑袋挤公汽的本领。具备后一种本领,大约就生存无忧了。  相似文献   

2.
《北京纪事》从来没有忘记首都人的责任和使命,从来都看重首都人的荣誉和骄傲。但 1993年9月期的《北京人距文明有多远》却充满忧郁地数落了北京人一顿。星移斗转, 文明的脚步在向前,今天的坎坷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梦想     
北京人还有一个“北京大爷”的别号。这个别号,是说北京人有公子哥的习气。喜闲散,好游逛,心高气盛,是北京人的又一特色。认上死理儿,他就会生出一股犟劲,天王老子也不怕。在上山下乡的群体中,一般来说,北京知青很少受欺负。因为他们大多能说会道,胆子大,主意多,事急不怵动拳脚。相比之下,陕西人气大拳猛,但不大善言辞;上海人动嘴说事还可以,一遇拳脚,就会“君子不与小人斗”了。  相似文献   

4.
一个保安的婚礼北京万事吉公寓的保安班长颜海兵下个月就要结婚了,这几天他特别忙碌而兴奋,见了人就呵呵地笑,一副发自内心的幸福。颜海兵是河北张家口人,两年前被招到北京做保安,他这次要回老家结婚,媳妇是他们邻村的,离他家不到10里地。接到他结婚喜报的人都真心为他高兴,一个人孤零零在北京呆了两年,这回就要有家室了。一位和他认识不久的报社记者还特地送了他一套高级瓷具作为贺礼。颜海兵所在的万事吉公寓保安班总共有7个人,隶属于北京世昌保安公司,他负责整个班的日常站岗及巡逻工作。由于他的勤恳认真,深得公司领导的赏识。保安班的…  相似文献   

5.
有句话说:“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的官小,到了广州才知道自己的钱少,到了深圳才知道自己的人老。”其实,到了北京,又岂止是觉得自己官小,简直是连人都很小。那么大的北京,一个两个人走了进去,就像水珠融进了大海,看都看不见,影儿都没有一个。这其实也是北京容量太大所使然。一个空间,如果容量太大,纳入其中的事物就显不出“体积”来。不要说人了,就连摩天大楼立交桥那些庞然大物,在北京也显不出有多大。  相似文献   

6.
一直在小地方生活,不了解王朔,也不了解北京人。读了王朔几篇骂名人的文章,一是不理解这么大的作家为什么突然准备长期骂人;二是对王朔那么随口拈来、人骨三分的语言感到惊奇。这几个月来北京工作,与北京人生活了一段时间,才突然醒悟──王朔是个北京人,他爱骂人,他骂得精彩,无非是表现了北京人的一般特征。 北京人像上海人一样,有大城市人那种优越感,从内心里看不起外地人。但是与上海人不同的是,北京人有“攻击性”。上海人瞧不起你,大不了偷偷小声说个“乡下人”、“小赤佬”。北京人可就不同了。你开的是外地牌子的车,即…  相似文献   

7.
"无论在北京生活多少年,你都有一种感觉。这里好像是钢板一块,你就算占有了一定的面积,也永远无法扎下根来。"这话,是一位刚在北京买房的前"北漂儿"说的。 想想这话,有道理。 都知道北京人热情,但作为一个生在北京的人来说,我总是  相似文献   

8.
仅有3.6%的北京人从事第二职业 学历对北京人的职业深有影响 一半以上的北京人由恋爱而成婚 北京人的收入并非如我们的想象  相似文献   

9.
1994年,记者看到了古老的王府井被外地人的小摊小贩所包围,假货横行,次品充斥。这一年的10月,我们发表了《谁承包了王府井》一文,在文章中,述说着作为北京一员的北京纪事人的困惑与感慨:这样发展下去,王府井还能被称为著名的商业街吗?谁能说清王府井对于北京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即便是在旧时轻商的观念下,王府井在北京人心中始终有着它独特的地位。它是北京的一个象征。象征着北京的繁华,见证着北京辉煌的文化成就,折射出中国商业的斑斓色彩。十年后,当我们再次走近王府井时,我们庆幸地发现,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去年年底,由"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四个词组成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发布,引起了市民热烈的反响,我也由衷地赞赏。我小时候总听老辈子的人讲:"人活在世上,对人要厚道"。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北京涌进大批外地的人才,有保卫北京的解放军及其家属;有来北京做买卖的商人;有求学的学生;有大批参与首都建设的建筑工人……北京人对这些"外地人"特别热情:他们打听道、  相似文献   

11.
赵桂钧 《老友》2009,(2):49-49
老北京人爱吃的春饼反映着北京人的美食态度——虽简单一味,却慎重搭配,且不肯随便凑合。即使就一饼、一面也要有许多的辅料来配。  相似文献   

12.
北京的四合院永远有说不完的故事.数百年来,皇宫紫禁城、王府大宅门、百姓小院落,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里演绎的悲欢离合,不仅共同写就了北京的历史,也塑造了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气质.  相似文献   

13.
汪涌  张薇  马向菲 《今日南国》2006,(15):22-23
张艺谋能搞好开、闭幕式吗?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受到了老百姓的极大关注,前不久被聘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创作团队总导演的张艺谋则成为争议的热点,既有很多人支持他,也有一些人表示怀疑。北京奥组委官员:张艺谋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导演,由他率创作团队来执导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可谓众望所归。最终选定张艺谋,主要是基于他对北京奥运会的精髓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有丰富的积累,在艺术表现形式和  相似文献   

14.
我对烟台印象特别好的原因在于高中时候的一次单独旅行。一个人,背了仔包儿到山东半岛闲逛。烟台市里,公交车上,有小伙子起身让了个座位给一位老人。那时候的烟台于我有乡下的感觉,市容比不得北京漂亮,公交车也远逊于北京——尽管北京的车也真好不到哪儿去。  相似文献   

15.
北京话中有许多词并不发正音,而是发出具有乡土气息的别音,例如空竹和灌肠。空竹是北京人的传统玩具,北京人在交流时空字读正音,而竹字则发"筝"的轻音。灌肠是北京的传统小吃,并非肉类制品,最初的制作方法是将淀粉注入肠衣内,然后上铛煎炸。虽然现在市场上的灌肠早已不用肠衣了,但是北京人仍然称其为灌肠。北京人说灌肠时,"肠"  相似文献   

16.
1995年2月,《北京纪事》刊登的一篇《北京人圆一回轿车梦》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而时至今日,北京人拥有轿车已经不再是梦,这一点从每天早上的车流中你就可以看出来,各式各样的轿车充斥着北京的大街小巷,以至于北京人现在关心的不再是轿车,而是交通。  相似文献   

17.
吴惟 《北京纪事》2010,(10):97-99
虽然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我巳在北京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也算得上半个老北京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一位摄影人,我应当对北京有所回报。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朱湘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散文《胡 同》,所记述的,特指北京的胡同。这位作家原籍安徽太湖,却 对北京的胡同产生了特殊的印象,足见北京的胡同有一种非同一 般的神韵。 外地人敢于说“我到过北京,而且我了解北京”,如果说得 入实入深,大不易也。在很多时候,无论是外地人还是北京人,  相似文献   

19.
傅旭明 《社区》2005,(14):22-23
“我有权利,我要申请低保”,这个从前人们羞于出口的要求,如今已成为很多人眼中的“正当权利”。申请低保的人有哪些?低保真的能救穷人吗?面对众多的申请低保者,政府管理部门又是何种反应呢?《中国经济时报》的记者在最近的一次北京低保调查过程中,专门采访了社保工作人员。北京城区低保人员都是些什么人在北京申请城市低保的人员中,最主要的是“农转居”人员,这主要是历史原因形成的。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北京城区的扩大,周边近郊的许多农村变为市区,原来的农民变成了城市居民,最典型的要算当初的亚运会征地。不过,也不是所有农民都来申请…  相似文献   

20.
徐小平 《21世纪》2008,(6):14-15
汶川地震时,我正在上海飞往北京的途中,所以没有感到震动。落地后,打开手机,看到北京住处一位邻居发短信给我:楼里有明显的震感,住户全部聚集到了大堂,你在哪里……灾难面前,我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下子拉得这么亲近、这么温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