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生态文明上也应得到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要立足本国国情,又要吸取人类社会其他优秀成果,而不能闭门造车。市场社会主义在解决生态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走资本主义的老路;经济民主是实现生态健全的保障;利润共享是生态文明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论生态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社会主义也称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的生态运动中形成的一个新思潮、新学派。在西方形形色色的生态理论当中,生态社会主义独树一帜,它试图把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环境危机,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最后几十年人类环境意识的兴起,导致一个规模相当巨大的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运动,并逐渐形成规范人们行动的生态整体论的观念。生态系统整体论将经济系统看作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出一种绿色的经济系统的理想和绿色经济学(Green Economics)的学说。该学说主张:发展就是提高自然资源的而不只是劳动的生产力;实行循环的生产和仿生态的技术;扩展各种自然保护区;大幅度降低人类的人口数量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变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在生态伦理和绿色经济学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有相当大影响的生态社会主义学派。该学派特别注意运用马克思的观念来分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推测即将到来的生态世纪和生态社会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生态产品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性劳动、管护性劳动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维护生态安全、 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产品和服务。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人类劳动的生态化。 生态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物质变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出现裂缝,自 然财富生产和人类财富生产走向分裂,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下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生态劳动 促进自然财富生产和人类财富生产的统一,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基于生态劳动的生态产品具有生 产性、亲自然性和人民性特征。建构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需要以人与自然为共同主体,以生态劳动 为实践基础,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效协同为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资本的增殖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但也将人置于资本的统治之下,马克思由此提出一种去资本化的社会存在,亦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条件下实现去价值化的存在境遇,在此历史境遇下,人们不再为了存在而去劳动,而是在劳动中存在着,劳动也不再有“价值”,资本的增殖机制自行消失,人在自由劳动中获得了“自由个性”。社会主义存在着国家与资本并存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国家应当具有、也必须具有相对于资本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符合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才能规避诸种虚假社会主义的方案,才能克服资本的异化效应与危机风险。  相似文献   

6.
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劳动妇女的彻底解放,但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它所承载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妇女解放的范畴。它既是解决劳动生产力不足的手段,也是当时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实验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段历史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与妇女运动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对今天的中国妇女运动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加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如何在生态危机中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为现代人提供平等、优雅、且有幸福感的栖息之地,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已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难题和构建美丽中国迫切需要关注的焦点。实践证明,生态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生态幸福观的提出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了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8.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首次载入中央文件,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的方向。它将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转变,政治体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生态文明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重要的战略机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抓住和运用好这个战略机遇,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加快生态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使命,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 ,客观地存在于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各个企业之间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时间的关系仍然需要通过商品价值的形式来实现 ;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只有同有计划按比例规律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的要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必须同价值规律有机结合共同配置资源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应有之意,它反映并深层地折射出了人类整体和谐生存的目标与图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是人类历史上"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定义时,应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考虑,即只有合理、合法和社会必要并且能满足劳动人民或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的劳动,就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2.
只要承认存在着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规律,我们就必须承认普适价值的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一般规律与价值,同时要根据中国特殊的国情,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些普适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不断地推进政治改革,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地促进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社会主义这一用语虽然被广泛使用,但其概念内涵并不明确.国内外学界的分歧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多样性,概念使用上的不统一,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生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相容等相关问题上.正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主义,必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又注意倾听生态社会主义的声音,从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4.
萨拉·萨卡从增长的极限范式出发,坚定地认为只有重构社会主义才能克服生态危机.为此,萨卡分析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其很早就面临着与环境和资源相关的增长极限,而生态资本主义企图实现可持续也只是一种幻想,最后,他构建了自己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探讨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前景.萨卡的生态社会主义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时代潮流和近代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因素结合起来,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因素主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现实国情,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进一步把社会主义因素发扬光大,更加自觉地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了对新民主主义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资本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增值性和共享性、运动性和风险性、不变性和可变性、有偿性和无偿性、系统性和相关性等属性。要通过深化对社会主义资本属性的认识,明确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资本运营劳动、科学管理劳动、科学技术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认识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和整体性,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将使用价值从属于交换价值、具体劳动从属于抽象劳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是为了交换;资本的求利本性导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围绕交换价值而展开,因而环境破坏与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选择,和平环境下的无政府地域的成功范例为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建构起生态社会主义——它的远期生产目标是为了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它代表着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又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为要;其特征是以生态为中心的快乐生产,使用价值和质量高于交换价值和数量。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这种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改变人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19世纪末著名的作家和社会主义者,威廉·莫里斯在其小说<乌有乡消息>中表达了非常丰富的生态社会主义构想.他揭示了生态破坏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私有财产制和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下生态恶化、人性扭曲的根源.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莫里斯对今天的生态社会主义学说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颇具启发意义.但他的思想中空想色彩过于浓厚,距离现实实践太遥远,最终不免陷入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权利就是人们在实现生态利益、满足生态需要的过程中应当享有的平等资格.具体来看,生态权利包括生态知情权、生态享受权、生态建设权、生态利益维护权等权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权利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为此,就需要做好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同时还要运用必要的法律手段和法治措施,以及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地、理性地、合法地维护生态权利.  相似文献   

20.
以"人"或"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对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研究容易陷入抽象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劳动中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生态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实践手段.基于生态劳动的人与自然共生正义图景,实现从"人"是主体到"人与自然"互为主体、从认识"人"向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从抽象伦理规约向生态实践的全面转向.唯物史观叙事中人与自然的共生正义重构,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