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胡同开店,纯属巧合” 文锋,一位38岁的四川小伙,是丽江龙记斑鱼庄的老板。聊起在胡同里开餐馆的原因,他回答得很简单,“那实属巧合。”  相似文献   

2.
若说北京的胡同,哪条流淌的洋腔洋调最多,我的答案是位于北京古城中轴线上的钟鼓湾胡同。不是忽悠,我敢说在这里游历的人,二三十人中,准保有一个外国人,尤其是白皮肤、蓝眼珠的外国人。我问在钟鼓湾胡同已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位老大爷为什么?老大爷没有回答,只是告诉我自改革开放以后,来这里参观游览的外国人一天比一天多。他们一是喜欢钟楼鼓楼这两座古建筑,二是喜欢胡同里的四合院,三便是喜欢胡同里的京味餐饮了。  相似文献   

3.
德国人米夏自称自己就是个北京的"胡同串子"。他渴望穿越时空的隧道,感觉仿佛前世就来过北京的胡同。他每来一次北京,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失落感和哀伤,看到一条条胡同和一个个四合院的消失,他说:"我曾经在废墟前流过眼泪。中国人愿意选择更舒适和现代的生活,这无可指摘,只是希望这座城市的古老文明不要消失得太快。"米夏只是一个中年白领,他将收入中相当一部分都用来收藏中国文物,随着时间积淀的增值,这些文物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的价格了,但他从来都是只买进不卖出。他那100多平米的住所已经摆满中国各种文物,但他一张画一片纸都没有卖过。  相似文献   

4.
李娟娟 《北京纪事》2010,(10):51-53
三爷姓宋,大号振刚,是胡同里生,胡同里长的“老北京”。因为喜欢交朋友,为人处世讲义气,在家又是排行老三,所以大家伙儿全尊称他为三爷。  相似文献   

5.
家庭养老或称"居家养老",应当说,是我们民族的养老方式.拿北京来说吧,老辈儿就有"四世同堂"的传统.好几代人住在一个大四合院里,小辈儿共同照顾长辈,可谓"一方有事,八方支援"啊.四合院,门挨着门,很自然形成一条胡同.胡同有胡同自己的文化,谁不孝敬老人,在胡同里走路都抬不起头来,掐指算来,也许是好几十年前的往事了.  相似文献   

6.
正他退休后无事可做,忽然想起绘图来;他用双脚丈量北京市区,记下胡同的地理风貌;数十载风风雨雨,他走遍了大街小巷,记下了胡同里每一个经典故事;他用20多个年轮,绘成了30卷北京胡同画册。如今,他已83岁高龄,他叫舒世忠。他想记下北京地理风貌,把胡同文化的历史留住舒世忠是满族后裔,1931年生于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龙爪槐胡同。舒世忠在这个胡同生活着,记忆中,童年时同伴们嬉闹的场景依然清晰。在他的记忆  相似文献   

7.
凡是到过意大利的人,都要去品尝一下比萨。作为西餐中的黑马,比萨在福州也越来越受宠。传说这个源自意大利的美食的前身应该是中国的葱油饼,是当时的马可·波罗回到自己的家乡,异常想念中国的葱油饼,却苦于不会烤制。后来,他终于遇到一位愿意为他做"葱油饼"的那不勒斯厨师。可能是那不勒斯厨师手法上的一些错误,不懂得如何将面团和馅料完美搭配好,于是就将错就错,创造出了口味独特的"比萨",而后风靡全世界。不管怎么说。这些历史都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比萨已经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逐渐地被爱好美食的福州人所接受,并且正在流行。  相似文献   

8.
22岁以前,他一直是一个痞子。在胡同里晃悠,总是吊儿郎当的样子,看到美丽的女孩子吹口哨,看到不美的女孩子故意大声地叹气。胡同里谁家的小孩被欺负了,一定是他干的,谁在胡同里打架,他一定参与了。  相似文献   

9.
百花深处:曾称“花局胡同” “我留下许多情,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这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喜欢的一首歌《北京一夜》,歌里提到的“百花深处”,其实是北京真实存在的一条胡同。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7,(3)
刘大响眼瞅着奔40岁了,在京城的这条胡同里也生活了快40年了。作为土生土长的原著民,刘大响的一切都与这片老社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从来没有动过要搬走的念头,一是因为他没能力买房,二是他也舍不得这块地方。自从他在这条胡同里开了家小餐馆后,他的生计问题更是和这条胡同分不开了,所以刘大响更是想在这里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相似文献   

11.
马年赏马     
吴惟 《北京纪事》2014,(1):105-106
正癸巳年岁尾,我走进十二生肖作品收藏家白大成先生的家。他位于胡同深处的住宅犹如琳琅满目的民间玩具博物馆。已届古稀之年的白先生是个老北京,从小在胡同里长大,自幼喜欢玩具。他属兔,七八岁那年买了个兔儿爷泥饽饽模子,兔儿爷玩。每到春节跟大人赶庙会,他总会买些风车、面人儿、糖人儿之类的小玩意儿。这个爱好一直伴他到老,以至于收藏玩具成为他暮年寄情之所在。白先生的玩具收藏始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那时出现的跳蚤市场里出售的旧货、工艺品、小玩意儿等一应俱全。由于  相似文献   

12.
刘军 《源流》2011,(15):66
2011年是瑞士驻华记者阿鹤腾先生的"本命年",他第一次来华工作是1986年,照他的说法,他在中国横跨了五个"五年计划",他用"夜与昼"来形容中国这些年来的巨变。阿鹤腾喜欢骑着一辆老旧的"永久"自行车去采访。他认为骑车采访  相似文献   

13.
李明 《北京纪事》2010,(9):108-109
这位四合院里降生,胡同里长大,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街坊们都亲切地叫他“三爷”,因为他上边还有两个哥哥。艺术圈里的朋友们都称他明智先生(这可是他的学名)。提起他的人物画,功力可不浅。自幼爱买小人书(就是连环画)边看边学画人物,上学时,也喜欢观察老师和同学的动态,课间时也画上几笔,70年代还到艺术院校进修过。近些年,他因身体不佳,静下心来追忆自己青少年时代四合院的生活,以及日常身边的事儿、老胡同中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14.
89岁的“老外交”,结交了5000多位外国朋友 门铃一响,住在西旧帘子胡同里的89岁的单大爷就站起身来,精神抖擞地开始他的外事工作。 1999年下半年,一位美国医生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串问题:“在你的一生中,  相似文献   

15.
《可乐》2007,(11)
吹牛伴成长"吹牛王"这个名字是我给他取的,他太喜欢吹牛,常常让我啼笑皆非。小学六年里,我只得过一次奖——作文比赛三等奖。他却把奖状裱起来,挂在墙上,无论家里来了什么客人,都一脸兴奋地吹  相似文献   

16.
的哥漫画家     
刘元 《可乐》2007,(12)
自打前年张志刚的漫画从几千幅漫画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漫画展,和丁聪、缪印堂等著名漫画家的作品同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他就在出租车司机行内出了名,被誉为"的哥"漫画家。张志刚小学时赶上"文革",汉语拼音没学全,却迷上画画,成天在课本上胡涂乱抹。因中学时拜胡同里一位美术老师学过画,毕业后,他分到北京某厂当钳工,厂里出板报、宣传栏什么的,都成了他的活儿。  相似文献   

17.
相声大师侯宝林 侯宝林,1917年出生,满族人,因为小时出过天花,落下些麻子,所以外号叫小麻子.至于出生在哪儿?侯宝林在自传的第一段里说:"我可能是天津人." 至于他是几岁来的北京?怎么来的北京?可能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因为那时他才两三岁.只记得当时住在地安门织染局(胡同)路北的一个门里,是地地道道的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的他只能靠打工来维持基本的生计问题,捡过煤核,要过饭,也去过厂桥的三不老胡同粥厂打粥,后来卖过冰核儿,也当过报童.  相似文献   

18.
《新少年》2002,(4)
大石桥市向阳小学五年二班汪星汉同学, 亮出一绝招,他向我们全体读者发问:小龙冬天在河面上滑冰车,不小心掉进冰洞里了,河  相似文献   

19.
北京前门外的施家胡同里有座"袖珍小学"--施家胡同小学.在那小小的两进四合院里,满装着我们的童年梦想,它就像一条漂洋过海的小船,曾经载着我们走过很远.  相似文献   

20.
正在什刹海附近一条安静的胡同里,23岁的李杨看到了今年高考的新闻,北京的4名高考状元全部选择去香港读大学。"至少未来几年,他们上推特和YouTube不用翻墙了。"他笑道。两年前,李杨从香港大学毕业,现在在一家出版社做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