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杰舜教授主编的《族群与族群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一书汇集了当下人类学研究者对族群研究的相关成果,该书按照特稿、族群概念、族群理论、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文化等几个板块进行归整,是中国学界有关族群研究的最新诠释。  相似文献   

2.
对大陆族群研究历程进行回顾,透过民族和族群争论的表象挖掘族群理论与民族理论的本质差异,认为族群研究对不同族群间的共生和合作关注不够,暗含了不平等、分化、排外的价值取向,贯穿其中的"‘同'中取‘异'"的思想,更加体现其主观认同性与情境性的特点;而中国的民族理论与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和价值体系一脉相承,民族研究注重引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之精神,至始至终贯穿着在多民族的"异"中求得"大一统"的"同",更加体现其重根源,顾大局,讲包容的特点.文章在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讨论族群研究问题,针对族群研究的偏激和泛化倾向,指出在中国语境中应该慎用"族群",从而正确对待族群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国外族群理论与族群政策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而前苏联是一个民族问题比较突出的国家,它的民族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鉴于此,笔者就以前苏联这个国家为典型,从族群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语言文字政策以及宗教政策等方面来进一步研究前苏联的族群理论与族群政策.  相似文献   

4.
贺州是典型的多族群、多语言地区,被知情的学者称为"岭南族群博物馆".贺州的族群认同呈多样化态势,其中语言认同最为凸显.通过贺州不同族群成员语言掌握情况的计量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贺州各族群语言的自我认同度及相互认同度均相对较高,是贺州各族群族群意识及族群向心力强、族群边界相对明晰及族群关系良好的具体体现;贺州不同族群在对他族群语言的认同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贺州各族群及族群语言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强势弱势之别.  相似文献   

5.
族群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已有多种理论学说和研究成果。学界以往的研究是聚焦于现实社会,而忽略了虚拟世界。在网络社会,同样存在着族群现象和认同问题,网络族群就是一种新的族群样态,伴随着网络社会以及网络文化的兴起而产生,是具有超强标识性、特定性的网络社群。只有当强关系型的网络社会交往、共同的文化渊源以及文化认同的构建这三个基本条件叠加之后,才能实现从网络社群到网络族群的转化。网络族群相较于传统的族群,拥有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事件作为族群区隔的文化标志,但具有与传统族群所不同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选择及其牌照发放问题的核心在于我国 3G标准的选择及牌照的发放 (时间及数量 ) ,反映了国内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国家主管机构既作为行业管理者又是国有资产的代理者如何辨析与选择 ,其结果必将对中国的信息产业及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从科技政策和通信管制的角度 ,分析了 3G技术标准选择及其将对我国通信和相关产业的影响 ,并就政府应采取的发展政策提出了建议 ,以提升我国移动通信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国家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8.
国外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范围很广,从族群认同的角度看,主要涉及非主体语言发展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族群认同对第二语官习得的影响、族群认同与民族语言保持和转用等.在非主体语言的发展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方面,研究者们在个案调查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民族语言认同理论,其中关于民族语言活力的后续研究尤为引入注目,为非主体语官的发展提供了成功案例.第二语言的习得、民族语言保持和语言转用与族群认同也有密切关系,研究者们从文化认同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提出了与以往民族语言认同理论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多民族的世界里,人与人特别是两性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融,是使族群边界得以消溶并走向民族和谐、民族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婚姻不仅是男女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不同的文化和心理在不同的性别、家族、社会乃至族群间的一种交流与融合,因此,不同族群间互通婚姻对促进民族团结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族际婚姻是婚姻行为模式中一种极为复杂的两性结合,它既体现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又体现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实践证明,人与人特别是两性之间情感的建立和发展,完全可以消溶族群边界、跨越族群鸿沟和沟通族群心理。  相似文献   

10.
年会的学术探讨自觉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将中华各民族、各族群文学作为完整文化共同体的有机部分来考察,注重揭示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文化多样性,围绕"表述中国文化"的主题和以下四个分论题展开了热烈而精彩的学术交流:(1)民族/民间文学的历史功能与现实境遇;(2)民族志的纪实和想像;(3)文学人类学的两岸对话及中外对话;(4)文学人类学的教学及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1.
意境之美——3G手机界面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3G手机的功能特点,应用现代人机界面设计原理,对3G手机界面的视觉效果和交互操作等方面进行分析,从3G手机界面中视觉语言的个性化、多通道泛交互理念以及界面设计中的高情感化需求几个角度进行了的探索与研究,希望能在未来3G手机的界面设计中达到美好意境。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结合3G智能手机的新特征,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需求和购买动机两个维度构建了中国3G手机消费者的市场细分模型。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借助因子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得到商务沟通、低价理性、实用价值、新潮体验、简单移动、时尚品位和大众跟随7个细分市场,并对各细分人群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归纳,其研究结果为3G智能手机终端的设计和营销提供了信息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自从跨文化传播学进入中国以来,此领域的绝大多数研究以中(东)西方为跨文化背景。相形之下,在跨文化之\  相似文献   

14.
基于3G的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本文介绍了3G及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的设计策略并构建了系统总体框架,提出了与Web2.0相结合的人际交互模式的移动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5.
空间与时间是人类立存于世的基本感知概念,而手机媒介的普遍使用正在重塑时空结构。手机媒介以其随时随地跨越时空沟通这一原始特点,一方面帮助我们形成把握世界的感觉框架,另一方面,这一"以时间消灭空间"的媒介也令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传统概念产生"内爆"。手机媒介带来空间感觉的变化、建构私人空间、便利公共空间与私秘空间的自由切换、营造虚拟空间-手机社区,本文从这四个维度探讨手机媒介是如何通过对空间结构的重塑来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性内容,并且又成为我们经验的一部分这一重要而持久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目前国内的手机出版市场来看,传统出版业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本文从传统出版业的角度出发,从手机媒体的特性、专属内容、专业人才、制式标准、强强互动等方面积极探索传统出版业开发手机出版市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3G时代的到来,面对手机拥有数量最多的大学生读者群,高校图书馆开展手机图书馆服务将是必然趋势.高校图书馆需要通过开展手机阅读和推广,利用手机移动远程学习、手机微博和微信等新型服务方式,提高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以便于更好地为大学生读者服务.  相似文献   

18.
移动通信中的智能天线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天线技术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受到了国内外移动通信业的高度重视 .对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了论述 ,并讨论了其相关技术及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迁徙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少数民族迁徙的原因在于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生产力的发展、迁出地气候和环境的变迁、战争以及统治者的强迫迁徙政策,是少数民族迁徙的推力因素;统治者采取的怀柔政策、迁入地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和民族认同意识,是少数民族迁徙的拉力因素.古代少数民族的迁徙,往往是多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民族预科英语学习具有学习时间短、考试压力小等特点,但却对日后的大学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过渡作用。部分民族预 科生在英语课堂上不合理使用手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但是,手机在课堂上的使用也有积极的一面,能够提高学习 效率,扩大知识面,只是限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而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对此,老师可以主动引导与培训学生合理地利用手 机进行英语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利用手机和互联网的优势为英语课堂服务,可以提高预科 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