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拟对老舍小说中的北京人、北京城作美学的分析,力图寻找北京人、北京城与老舍三者之间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2.
从明末开始,都城北京一直生活和吸引着因各种原因而来的外国人,生活、工作、研究使他们留下了大量的亲身记录和著述。这些外文资料提供了与中文资料有差异的北京城和北京文化,即对同一城市的不同内容、角度、范围和认识。只有将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综合对照来研究,才能得出“完整北京城”和“多元北京文化”的概念认识,开拓和深化北京研究的新途径和新理念。  相似文献   

3.
孙怀忠是河南人,30几岁才开始自学制作毛猴。十年来,这个“异乡人”硬是把这门老北京的手艺重新推回到公众面前。“在民国时期,北京城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毛猴。”孙怀忠点了一根烟,深深吸了一口。  相似文献   

4.
侯建中 《北京纪事》2013,(11):109-111
听老人们浇北京城是风水宝地,北忱燕山,西接太行,东连大海,南控中原。  相似文献   

5.
贾云峰 《北京纪事》2009,(11):81-85
那天去海淀参加一个旅游文化论坛,恰逢上班高峰期,车被堵在北三环。车窗外,路北一片古代建筑,灰瓦红墙,掩盖在葱郁的树影之后,周围是人云的高楼,鲜亮的家具城,让人眼前恍惚。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北京城市的政治、经济、文教、规划、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事业,多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下日益凋敝衰落。当时的北京虽已走上了近代发展之路,城市建设有一些局部地区的小规模改建,但从整体上看,基本还维持着封建帝都时的旧貌。在空间景观上,古老的城墙、窄小的胡同仍是北京风貌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落魄的皇家子弟毓恩,在伪满皇宫陪伴末代皇帝惊惶度日。陪伴溥仪的日子,辛苦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溥仪"蛮横、狂妄、暴虐和喜怒无常"。这是他一生之中永不能忘却的惊魂记忆。  相似文献   

8.
与老舍小说展现老北京广阔的社会历史风貌不同,1980年代京味小说对于北京城市文化身份的型构,是通过极度浓缩简化并重复出现的“记忆素”来实现的。这些由人物、行动、空间与情节组成的“记忆素”具有高度的趋同性。而这些“记忆素”作为一种“传统的发明”,并不是要对老北京的历史文化进行多么精致的还原,而是为了应对“文革”结束后和北京城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城市与人的身份危机而作出的一种解答。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9,(35):41-41
在北京的文物古迹中,现存有很多清代的王府,并且还存有一些清代的公主府。清朝的公主是皇帝们的女儿。分为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两级。固伦公主为皇后所生.和硕公主为妃嫔们所生.固伦公主要比和硕公主高一级,可比拟亲王等级。  相似文献   

10.
原来,北京城的轮廓线是城墙,还有城墙外面的护城河。  相似文献   

11.
孙怡虹 《中华魂》2012,(6):44-45
目前已经出版的关于北京文化的书籍,从历史到现实,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气象到人文景观,诸如宗教寺庙、胡同门墩、叫卖小吃、花会歌谣、皇宫王府、三山五园……可谓数不胜数,令人目不暇接。但是鲜见深入浅出地开掘北京文化蕴涵的佳作。李建平先生《魅力北京中轴线》一书,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相似文献   

12.
安琪 《北京纪事》2011,(8):95-97
四个在台湾出生长大的年轻人,来到举目无亲的北京却遭遇工作变故,为了争一口气,他们决意留下来闯荡一番,并决定从餐饮入手。但是四个年轻人从来没有做过饭。在陌生的北京城,这四个连饭都不会做的台湾年轻人,能在餐饮业闯出一片天地吗?  相似文献   

13.
咱北京城有个说法,“东富西贵”,意思是说,北京城东面有钱人较多,西面地位高的人较多。“东富西贵”之说,并不只是现象描述,而是有历史渊源的。但是,历史上最早关于“东富西贵”的描述,与今天人们理解的意思可不完全一样了。  相似文献   

14.
老北京的饭馆里最不缺的就是人情味,有的奢华到了极致,有的便利实惠。这些老饭馆里发生的故事,让我们重新感受到那个时代北京城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今个儿介绍的是宋大川,是自2003年起,每年都提出《保护北京地下文物》提案的北京市政协委员。他呼吁"要动土,先考古"他给所有人留下的印象是"文质彬彬":衣着朴素,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尤其是他那张戴着眼镜的脸上,显示出中国文化人特有的儒雅气质。但也  相似文献   

16.
帽儿胡同、雨儿胡同、鸦儿胡同……这些胡同名听起来奇怪,但它们的背后却都有一段掌故,静静地讲述北京城那3000多年的历史;鸟巢、水立方、磁悬浮列车……彰显着北京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20年前,我在一家旅行社做导游。我们这家旅行社是在江南的一个小县城嘉善,嘉善虽小,这些年里出外旅游的人陆陆续续多了起来。前几天,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去了南非一趟,回来跟我们聊起那儿的事情来,也是令大家很羡慕的。外出旅行能叫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了解各地的文化。算起来,我也是走过不少地方了,但若要论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要数北京了。  相似文献   

18.
“同学爸爸?”这个叫法很好玩吧?它是有原因的。爸爸、妈妈原来都在河南一个大学当教师,2005年他们都重新上学了,妈妈在南京的大学,读“吃饭专业”博士(她说是食品文化,我不懂);爸爸在武汉,读“教学生”专业博士。在河南老家没人照顾我了,我只好随爸爸来到华中师大附小借读,从此每天和爸爸一起上学、生活,所以我的爸爸是“同学爸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我和杨澄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同窗且同室,他多才多艺,那一口京腔京韵和老北京的生活故事,常把我们同屋的人说得开怀大笑。几十年后,杨澄在国家旅游局任《中国旅游》和《中外饭店》两本杂志的社长兼总编。我们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记得小时候曾有人问过我:“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我说:“当一名白衣天使,可以救活好多人,这是一件很高尚的事。”因为年纪小,所以这是随口说的话。到了大约8岁的时候,我对儿童动画片着了迷,几乎每天必看。那时我幻想:如果有一天,我能自己来做这些动画片,在电视上放映,那该有多好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