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一君 《云南社会科学》2020,(2):165-170+188
道路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一种历久弥新的空间性意象。在银幕上,道路跨越区隔,构建新的地理共同体;同时,道路对沟通、追寻或探索的意指,使其时常作为转型时期社会情态或个体心理的象征符号。近年来,诸多少数民族题材影片通过构筑旅途道路上流动而混杂的景观,阐释当下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与呈现反主流意识与批判精神的公路片相比,这些影片理应被归入一种更为宽广的电影门类,即"旅途电影"(journey film)之中。影片的空间话语根植于传统文明与现代化进程、民族主体话语与去地域化潮流相互碰撞交织的时代语境,反映着民族文化生态的嬗变,也承载着当下中国电影人对民族文化内涵与命运的凝思。  相似文献   

2.
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美术所具有的时代性、地域性、真实性、生动性等特性使其成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诠释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主要方式,记录和保存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少数民族电影的独特价值,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电影表述应置于现代性的视阈下,现代性既是少数民族电影的存在语境,也是其呈现的对象、表达的方式以及表现意识.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与研究应超越传统/现代、国族/族群、我族/他族的对立思维,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置于现代社会转型的语境中思考,在与其他族群的平等对话中完成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性应是一种开放的、流动的、与现代性相关联的意义空间,而不是封闭静止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在中国动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经历了从诞生到文革结束、从1977年到1999年、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从取材于民族传说和民间故事的短动画片到史诗风格的影院长动画片,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在叙事形式、视听设计等方面一直进行不懈探索,鲜明的生态意识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的重要艺术特征.今天在中国动漫产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带动下,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动漫产业的兴起,这都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以田壮壮导演的影片《盗马贼》为个案,不难发现,19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少数民族题材探索片大胆革新镜像语言,追求电影语言本体性,更加注重影片人文价值.宗教信仰乃藏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核心.通过对影片呈现的宗教文化符号和西藏自然景观以及主人公罗尔布生活遭遇的分析,揭示出《盗马贼》是一部探索人的命运与存在境况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同时也揭示出宗教信仰与人的“命运”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讨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现代性问题必然会牵涉少数民族电影与中国现代性、少数民族电影与电影现代性、少数民族电影与少数民族(族群)现代性等三个层面的关系。在媒介化和市场化的今天,广大电影工作者实际上无法避开现代性的视域来完成少数民族文化的电影表达,因而,放下传统/现代、国族/族群、我族/他族的对立思维,在一种平等对话中完成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基于此,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必然前景开阔。  相似文献   

7.
悲欢离合是中国传统文艺的重要母题,中国电影对悲欢离合叙事模式的钟情由来已久.港澳台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艺片创作对悲欢离合叙事模式的运用和发挥最为充分.港澳台文艺片的悲欢离合叙事模式以回环往复的时空结构、贯穿影片始终的意象和对超越性的审美境界的追求呈现出特有的哲思和审美风韵,以其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次继承触动中国观众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家国叙事"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叙事传统,承袭中国文化中"家国一体化"的理念,在不同时代中呈现出迥异的风貌。中国电影诞生初期,形成民族寓言下的"家国同构"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国叙事"发展为政治图景下"国显家隐"的范式。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浪潮中,家国题材电影形成历史反思与诗意的人性化"家显国隐"书写模式。在新世纪互联网语境以及资本市场的影响下,家国题材电影生发出新形式,并不断更新其美学风格与具象叙事手段,激发出当代电影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郑晓峰 《北方论丛》2012,(2):115-120
《左传》涉及梦的叙事共计29处,记梦是《左传》叙事的重要特色。《左传》的梦象以及巫史占梦,符合生活与事理逻辑,是对社会生活的虚幻反映和抽象玄思。有的梦象带有原型意象特征,是民族集体意识的表象。巫师的神秘释梦方式逐渐被史官的重人事重逻辑的释梦体系打破,反映《左传》叙事文化由巫到史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阿来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少数民族作家的独特视点使其小说的叙事方式、文化资源与思想内核呈现出令人瞩目的独特性,丰富并拓展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版图。本文即从民间叙事、意象建构和现代反思等角度出发,结合具体的文本剖析阿来小说的创作特征及其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广西彩调是在南疆多民族文化土壤中孕育发展起来的,融合了壮、汉、侗、苗、瑶、仫佬等12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情感的戏曲艺术,其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来自边疆民族叙事题材及其蕴涵着的多民族审美文化意蕴。这些民族题材剧目生动展现了南疆民族倚歌择偶的婚恋习俗、风情各异的节日民俗、富于壮民族特色的丧葬习俗以及富于少数民族特色的信仰习俗等。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性视域下考量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认同路径,一方面是在中国现代性的政治语境中,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审美自律;另一方面是在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与共同符码中采取一种去本质主义的身份建构姿态,而且,这种基于对话关系的主体性的文化身份建构,绝不是以取消少数民族文化本身而融入单一的现代性洪流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民族叙事--以《红河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是当下重要的社会思潮,也是叙事作品中的重要主题.通过对电影<红河谷>的具体个案分析,探讨分析当下全球化境遇中,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国与西方两个层次的民族意识在叙事中的表现,尝试揭示在历史、民族与国家的复杂关系中,中国民族言说多层混淆的矛盾性,以及中国文学的多族群文化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在乡村题材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城市意象,而且城市意象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城市意象的变异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剧的产物,与作家价值取向的改变有着内在的关联.城市意象的大量书写对乡村题材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城市意象也承载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牡丹文化意象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西部多元文化中所蕴含着的牡丹文化意象内涵丰富,符合了人们对文明生活的美好期盼。在历史上,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深受人们内心喜爱的牡丹意象得到了众多民族的认同,这一意象以各类民俗事项为载体,源源不断地为各民族之间达成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提供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教育”这个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少数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派生的产物,是同少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体育、少数民族卫生等概念并列的。它的提出和使用,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充实和丰富了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内容。从它被明确提出和正确地使用以来,它就成为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教育又是中国全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人口众多的汉族教育  相似文献   

17.
周立英 《学术探索》2007,(3):139-141
《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学术界从总体上全面论述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首部著作。《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以现代生态文明观为指导,以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知识为视角,对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有效性、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和挑战、现代环境条件下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论述和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人类生态文明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民族地区传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新时期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走向,提供了丰富翔实、科学深入的理论解说,既具有显著的学术创新性,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性。  相似文献   

18.
意象因袭是与中国古代文学怀古主题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和民族文学特征。意象因袭使抒情文学在题材、表现模式、情韵格调等方面都表现出崇古复古的倾向 ,中国文学史上“拟古”作品的大量出现和“复古”文艺思潮的屡次兴起便是一个明证。而复古的价值取向又诱使文学表现上自觉不自觉地拟古复古 ,并开始超越抒情文学领域而向叙事文学浸染。怀古主题所建构的创作与接受心理 ,伴随着小说的发展成熟 ,已多方面体现在小说创作上。  相似文献   

19.
主流电影是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主流电影的出现是主流文化发生转型的缩影,电影叙事中意识形态、艺术审美、文化市场之间的不断缝合,使新世纪以来的主流电影有了更为开阔的叙事空间。电影的商业诉求促使其更加注重叙事方法,以戏剧故事的外壳有效地传递主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最大限度地刺激与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兼顾文化资本的诉求与升值。电影的叙事话语文本为民族精神和文化观念的书写,提供了特殊的叙事视角与想象方式,并成为建构集体记忆与营造文化认同的语义环境,使其能够在世界多元文化融合中,更好地发挥影像话语的流动性、生成性与对话性。  相似文献   

20.
意象新论     
意象的运动及其与题材的组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生成和变现.具体地说,最初是一些本体审美意象,沉淀于潜意识成为原象;然后变现为不同心理境相,走向客观对象或特定情境.运动中的意象在与题材组合过程中主要产生出两种形态:与自然景物结合构成抒情形态,与场景和事件结合构成叙事形态.如果把景物以及场景和事件称作语象,那么原象与语象的结合就应是艺术生成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