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太平经》与道家思想张运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太平经》是道教初创时期的主要经典,也是历代道教徒传习和指导自己宗教实践的理论要籍,在整个道教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仅从《太平经》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演化角度,揭示《太平经》与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2.
《太平经》是东汉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书中隐含着古代医药学的丰富思想。探讨《太平经》中有关虫病的成因及其治疗方法,有助于揭示古代中医药学和早期道教对虫患疾病的认知程度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梁宗华 《东岳论丛》2001,22(4):99-102
作为早期道教理论的《太平经》 ,从建构自己的神学思想体系出发 ,有选择、有系统地利用、改造了道家的哲学理论 ,道家思想学说成为《太平经》最重要的主线及基本理论形态。《太平经》通过对道家哲学核心范畴“道”及“元气”理论的系统改造 ,形成神秘的气化学说 ,并藉此构筑了沟通超验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神仙系统 ,完成了对神仙信仰的本体论证 ;阐述了长生久寿的理论根据、内容和方法 ,最终完成其融道家哲学、神仙方术、阴阳五行、宗法伦理等为一体的神学思想系统 ,为道教的创立及道教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太平经》是东汉道家的一部重要经典,书中隐含着丰富的早期医药学的内容。《太平经》中的“天医神药”观念继承了此前的道家传统,也反映了当时医药学理论的发展水平,并对后世道教医学产生深远影响。从医药学的角度入手,解读和阐释《太平经》。  相似文献   

5.
《太平经》的民间道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老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抱朴子》既是学者型学术著作 ,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 ,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 ,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较 ,《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 ,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 ,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 ;同时 ,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 ,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  相似文献   

6.
冯兵 《殷都学刊》2007,(4):145-148
《太平经》作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具有较为丰富的民本思想,其中糅合了儒、墨、道等学派的民本观念。具体表现为:广开言路的朴素民主观念;君、臣、民三相须;平均主义的物质分配原则;重德轻刑;客观对待民众饮食、男女之事,提高妇女地位;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而对《太平经》一类道教经典现代价值的抉发,不仅可赋予道教本身强大的生命力,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太平经》的民本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真正贯彻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执政伦理观念等均有着一定的伦理价值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一关于《太平经》成书的情况关于《太平经》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先有本文若干卷,后来崇道的人继续扩增,逐渐成为一百七十卷。”(《太平经合校前言》)这是王明同志的说法。一种认为并无本文若干卷,“是当时秘密流传的原始道教中很多人的著作,经过逐步积累最后汇集而成的。”(《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69页)这是卿希泰同志的说法。两种说法的共同点是:(一)都认为《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二)有一个广泛存在的民间道教或原始道教;(三)有逐渐增多的或众多的崇道者或道教徒造作道书,《太平经》就是在此基础上编成或扩增而成的;(四)由于作者不一,因此内容庞杂,容纳了对立阶级的思想。这两种说  相似文献   

8.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所有道教典籍中政治性最强的一部著作。此书打的是宗教的幌子,而谈的却大部分是治国之道。对《太平经》的政治思想应当怎样评价,解放以来学术界意见分歧很大。有的说它是“农民革命的纲领”,有的说它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个问题看来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这对道教史、思想史、农民革命史的研究都是有意义的。卿希泰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年第二期)上发表《试论<太平经>的乌托邦思想》一文,认为《太平经》提出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财产公有,人人劳动,权利均等,互助互爱的乌托邦。这个乌托邦……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理想,是鼓舞着农民大起义的经济的和政治的  相似文献   

9.
《太平经》是东汉的一部重要的道教经典,书中蕴含着丰富的针灸理念和经脉理念。结合传世医籍特别是近年来出土的秦汉文献,对《太平经》中的针灸学说和经脉学说进行梳理和考证,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道教思想和方米的传播,产生、积累了大量经籍和文献资料,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道教典籍主要有《道德经》《太平经》。魏晋南北朝时主要有《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唐代之后道教亦在持续发展。《道藏经》等道教丛书的编纂,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三洞、四辅、十二部构成了道教典籍的传统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1.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包含了许多口语成分,是研究东汉语言的一部极其珍贵的语料。近年来,有关《太平经》的注本、译本不断出现。本文拟对现有几个注本关于“对会”“、往到”“、入室”等语词的注解提出一些商榷意见,并求教于诸方家。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太平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今人多认为该书成于东汉,非出一时一人之手,是一部集体编写的道书,宫崇、于吉均为重要编著者,全书170卷,是个大部头书籍,成书有个过程,可能先有个秘传简单的草本,即《太平经复文序》所谓“太平本文”,流传民间,以后逐渐增修而成。卿希泰先生则认为:“《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绝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作,就其内容的庞杂,卷帙的浩繁来看,也不象是某一个人的著作,可能是当时秘密流传的原始道教中很多人的著作,经过逐步积累,最后汇集而成的。”这里用了“可能”二字,是一种推论,故金春峰先生认为:“至于早已存在一个民间道教并有许多道教徒创作道书,就更是以《太平经》是道教经典而作的推论了。”我认为这种推论是合理的,可以成立,本文即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些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刘琳同志在《论<太平经>的政治思想》(载《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4期。以下简称“刘文”)一文中,对我发表的《试论<太平经>的乌托邦思想》提出商榷,我表示欢迎。因为对道教这门学科的研究,我们才刚刚开始,许多疑难问题都还正在探索之中,需要向国内外这方面的专家请教,和共同爱好者交换意见,才能把这门学科的研究工作搞好。关于《太平经》中究竟有没有反映当时农民愿望的乌托邦思想,刘琳同志作出否定的结论,我是不同意的。现提出如下看法,与刘琳同志交换意见。  相似文献   

14.
《太平经》一书,是中国道教的早期经典,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和中国道教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卷帙浩繁,共一百七十卷。内容也很庞杂,从渊源来看,其中既有《墨子》、《老子》思想的继承,也有阴阳五行的思想,还有神仙方术以及谶纬之学  相似文献   

15.
张振谦 《兰州学刊》2008,(6):173-175
《太平经》与《真诰》是唐代文人生活中比较流行的两部道经。《太平经》的复文神符的组合方式影响了李贺、李商隐爱情诗语汇的重词复言。道符字体由隶书向篆体的转化是造成二李诗歌语言晦涩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真诰》的爱情题材及语汇意象是二李爱情诗创作的重要材料来源。其古奇瑰丽的语言特色也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太平经》从“三统”论出发,赋予道、德、仁宇宙永恒法则的义涵,为实在法确立了正当性基础;从阴阳理论和“贵生”“乐生”思想出发,指出刑罚在本质上是一种“恶”,不过基于现实的需要,刑罚的运用不可避免,关键是要遵循必要原则、罪刑相应原则以及不得连坐原则;从报应论与神判论出发,强调枉法裁判、滥施刑罚的执法者在现实社会中纵然能够逃过法律的处罚,但终究无法逃脱减寿乃至子孙遭殃的报应,而且死去以后,其亡魂仍须入土府接受阴神的审判,由此完善了正义的实现机制。《太平经》的法哲学思想带有道教教义的鲜明印记,从一个侧面呈现了中国传统法思想的内蕴。  相似文献   

17.
道教经典《太平经》中的一些心理学思想,如心身关系、宗教心理、德育心理和社会心理等,曾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过指导作用,在今天来说仍然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太平经》的孝道观,一方面继承了汉代的孝道思想,以“天”论证“孝”的来源,并把“孝”和国家的治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面对东汉末年动荡的局势,对“孝”的理论进行调整,强调孝行之自然,把“孝”和因果报应联系起来,成功地把儒家思想纳入道教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以<伯牙琴>和<太平经>为代表的中国道教理想主义现,是宗教对人间社会的一种政治秩序的设计.它们在阐释和谐公允、涉世治世的理论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挟发二者的契合之处,不仅可以对道教本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有诸多有益的启示.但是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各种因素的作用.它们在实现理想社会的方式上不尽相同,结果导致两部经典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道教第一部系统性经典《太平经》里已经有一较为完整的人学思想理论框架。它包括形、气、神相统一的人的本质、人在得道和失道中与神仙和鬼魂的关系、人爱气尊神重精的修道养生的原则和守一的根本的方法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