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两岸女性主义小说以独特的性别意识,刻意营造一个女性自由言说的阴性世界,试图构建女性历史谱系,张扬女性欲望和生命体验,大胆描述同性情欲,解构传统女性形象,以达到颠覆男权、构建女性话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与现实的紧张关系渐趋缓和,他的民间情怀主宰了此期的创作.对真实的生命过程的关注、思考成为此期小说的共同主题.而对人的生存意义的重新寻求,更显示出了他创作的独特和深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化的转型期,商业大潮的侵袭使得作家的创作心态和文化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女性作家而言,她们更加敏感于时代与女性生存空间的变化,因而掀起了一次女性写作的高潮,女作家的文化立场和写作姿态在这一浪潮中以迥异于男性的文化心态呈现出来,凸显了女性主体精神的特异性和潜在性.  相似文献   

4.
张天翼以讽刺小说享誉文坛,学界在高度关注其讽刺小说艺术成就的同时,却忽视了他早期小说——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实绩。张天翼在文学生涯伊始,即开始了讽刺小说的实验。在风格上则呈现出多元并包的特质,或探索现实的讽刺,或抒发浪漫的感伤,或展露现代主义色彩。尽管早期小说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它却为张天翼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作夯实了基础。就此,张天翼20世纪20年代的小说具有充分的学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6.
当代一些作家把神秘文化作为一种关照世界和人生的文化哲学借鉴到文学中,表达他们对外在世界和生命现象的情感体悟和哲理思考。从这个层次上讲,对神秘文化的借鉴是对建立在传统认识论基础上的现实主义的超越,也是文学自身摆脱简单、透明与单一的一种努力。当代文学对神秘文化的借鉴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内容,也有助于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渲染必要的环境气氛,甚至表达作者的某些哲理性思考。对神秘文化的借鉴,在某种程度上,也放飞了作家的想象力,使文学的浪漫主义因素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独立性、艺术的自觉和多元化等角度以及思潮流派色彩弱化、长篇小说繁荣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等方面说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成就高于80年代的小说成就。  相似文献   

8.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消费文化进行了深入而充分的书写。关于消费情形和状况主要书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奢侈、豪华、铺排的,二是贫穷、困顿、窘迫的;关于消费资源受损、消费条件不足的群体维护,以及争取消费资源、条件的事实,既书写了其自身的维护和争取,也书写了企业领导和基层干部为维护其权益而采取的举措。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还集中呈现了一些官员、商人和女性对个人消费资源的贪婪攫取和大肆侵吞。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消费文化书写的意图在于审视、反思和质疑、批判消费社会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散文是当代女性角色内涵演变的形象阐释,是女性社会地位得以改善的真实写照,是当代女性精神内涵的表露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作者个性的释放是其创作的鲜明标志。她们的创作不是对某一观念的刻意表现或刻意反叛,而是由生活的变化、社会的进步自然引发出思想意识的变化和创作观念的变化,隐含着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印辙。因此,女性散文是通过女性的视角从另一个层面完成了对社会形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90年代的战争小说,无论是在战火中或战争背景下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肯定,还是对漠视人性的批判;无论是对战争敌方人员身上的人性探寻,还是对我方战士情感与理智的思考;无论是对面临生死困境下人性恶的揭示,还是对人性悖论的展开;无论是文化的审视,还是历史与现实的焊接,都深刻地揭示了人在战争这一血与火的淬炼中所暴露出的正义的、邪恶的、崇高的、卑琐的、理性的、本能的、生存的、欲望的等等复杂的人性内容,显示了作家们在人性方面所作的积极的、深入的、全方位的思考,大大超越了以往战争小说对人性的肤浅理解,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人性描写的艺术水平,也为21世纪战争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质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 90年代中国小说创作中的人文精神可用“迷失”概括。不论是醉心于个体生命体验、追求文本形式实验的先锋小说 ,还是以关注当代人生存状态为宗旨的其它小说流派 ,大都对现实人生的终极关怀表现无力。主体精神与价值理性的困惑 ,使作家无以用积极干预现实人生的精神与世俗抗争 ,只是在一个缺少纵深感的平面上“分享艰难”。重建新世纪文学的人文精神 ,作家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 ,在与时代的对话中 ,以明晰的价值理性缩短或减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分娩痛苦。  相似文献   

12.
重读20世纪50年代小说经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力图对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小说作出 新的解释和评价:一方面是大多数作品文化精神的变异和审美意识的迷失; 另一方面是少 量作品的“边缘化”姿态及个性坚守。作家们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完成了对历史现状的认 知与理解,在同一文学背景下传达出不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反腐小说"的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大热点,它从文学角度对社会和历史作出了审美把握.在这一创作热潮中,既体现了90年代"反腐小说"创作的一些实绩,但也存在着与之相关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20世纪90年代散文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 90年代出现了一股“散文热” ,其主要标志和特点为 :散文队伍发展壮大 ,散文流派异彩纷呈 ;散文更贴近生活 ,更关注人生 ,更强调表现主体意识 ;散文理论探讨、争鸣十分活跃。但也有不足之处 :散文创作存在“泡沫”现象、“缺钙”现象、散文理论存在薄弱现象。 2 1世纪散文发展趋势 :“散文热”将会持续 ,“网络散文”将迅猛发展 ,散文与高科技的结合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性别意识中引出生命意识话题,从母性、父性和自我三方面探讨女性潜意识深处的生命情结.一定意义上,我们姑且把它们分别诠释为亲缘结、情缘结和自缘结,以此分析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书写潮流.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小说进入一个多元而有序的创作态势,以其题材的丰富、视域的开阔、审美旨趣的深远警醒而惹人注目.这是由于作家写作态度回到主体性位置,对现实生活经验进行“精神性的装饰”所致,而且确信它将推动中国乡村小说在新的世纪进入一个辉煌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呈现出整体的欢乐与温馨特点,和谐是其艺术底色。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恬静温馨、田园牧歌的气息越来越少,悲凉则成为小说鲜明的艺术风格。文章主要通过对汪曾祺20世纪90年代小说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其90年代小说悲凉底蕴的具体表现,并认为这种和谐掩映之下的悲凉的审美风格既是作家对现实苦难与悲剧的自觉担当的艺术显现,也体现出作家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通俗文学进入全面繁荣,其基本特征有三:一是具有对社会热点话题、焦点话题、社会公众共同关心的话题的关注;二是正面或反面描写"传统文化中的人性";三是借鉴外国流行小说表现手法和影视媒介互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创作与“五四”时期乡土作家们“感时忧国”、“隐现着乡愁”的写实方式不同,对故乡表现出“拒绝”、“仇恨”的情感倾向,营造出了一系列关于故乡的历史神话和反神话,标志着乡土小说创作情感和写作方式的流变。故乡不再是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寄托,而变成了一种文学性的资源,一种可以诗性抒发和艺术虚构的空间。作家们关注的已不再是故乡的具体内涵,而是对故乡的言说方式。乡土小说创作也从原来的拯民救世的实用性中偏离了出来,走向了主观和抒情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民工题材小说中,人物饮食中不同的习性、方式和观念,超出了食物本身的物理性因素,构成了不同主体的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建构的符号文本。通过这个"文本"可以区隔农民工和城市上层人士的不同身份和地位。《高兴》等小说所体现的吃素嗜荤和吃素弃荤的饮食观念,分别表征着农民工和城市人士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